抒寫離愁別緒是婉約詞的常見題材,柳永的《雨霖鈴》從多角度鋪敘,抒情深切、委婉,曲盡纏綿之意,堪稱杰出之作。下面,筆者淺析一下《雨霖鈴》的抒情藝術。
一、關于詞牌的選擇
《雨霖鈴》相傳為唐玄宗所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聲,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可作證明?!队炅剽彙仿曊{哀怨,篇幅較長。柳永以此寫離情可謂盡情盡致。
二、借景抒情
1.時間、地點、場景的選擇都帶有濃重的感傷意味
“寒蟬凄切”暗示離別的時間,“寒蟬”即秋蟬,用“寒”比用“秋”更具感傷意味。蟬鳴無所謂凄切,因離人心情悲傷,所以聽到衰弱的蟬鳴便產(chǎn)生凄涼之情,此是移情之法。長亭并非實指某個長亭,而是離別之地的代稱,如王褒《送別裴儀同》:“河橋忘行旅,長亭送故人”,一提及長亭,離別的傷感不言自明。詞作開篇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場秋雨過后,景物愈發(fā)蕭瑟,周圍是凄切的蟬聲,又正值暮色蒼茫時分,面對著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令人愁思的境界啊!
2.運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描繪了這樣的情景:詞人踏上船,蘭舟漸行漸遠,岸邊淚眼相望的情人的身影也漸漸模糊,直到消失得無影無蹤,唯有千里煙波,沉沉暮靄,楚天空闊。這一句也是融情入景的寫法。描繪的景物是模糊的,模糊的景物既能襯托離人的黯淡心情,又能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空闊。試想,假如江上風光明麗,這里一只小船,那里一個小島,看得真真切切,而視線受了阻礙,還會有空闊之感嗎?詞人為何將環(huán)境描繪得如此空闊?因為環(huán)境越是空闊,越能襯托個人的渺小、孤獨、空虛、失落。那訴不盡的離愁,那慮及前程的渺茫之感不就在這空闊的大背景下彌漫得無邊無際了嗎?
三、借描寫抒情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幾句是這首詞中對離別場面的具體描寫。在汴京城門外,戀人設帳餞行??墒请x別在即,縱有佳肴美酒也食之無味?!皫わ嫙o緒”已經(jīng)寫出了離別的傷感,“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又將離情推向一個高潮。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越是到了離別的最后時刻,離情越濃得化不開?!皥?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進一步刻畫了兩人難分難舍的形象。這一刻畫,看似簡單,實則深摯動人。離別當有萬語千言,為何此時竟無語凝噎?其實,這是悲痛到了極點的反應,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不出來。再者,千言萬語說不盡,不如干脆不說,留下更多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補充,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寫法正是運用了古典詩論中常提到的“空白”的藝術。
古代京城畫院組織了一次考試,題目是《深山藏古寺》,不少畫師費盡心機,將巍峨群山、千年古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只有一位畫師未畫古寺,只畫了一座山,山腰間有一個挑水的小和尚迤邐而行。這副畫得了頭名。推想其成功的原因,其實也正是運用了空白的藝術。有和尚必有寺,這種構思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不僅更好地體現(xiàn)了一個“藏”字,而且更讓人覺得畫面意境幽遠、韻味無窮。這個故事能充分證明“竟無語凝噎”這一句的藝術感染力。
四、借議論抒情
詩歌中的議論常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下闋開頭的議論就是這樣的點睛之筆?!岸嗲樽怨艂x別”將個人的離情泛化,增加了抒情的廣度;“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運用了遞進的手法,增加了抒情的深度,與吳文英的名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句是對全詞內容的極好概括。
五、借想象抒情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兩句是詞人在行舟之上的推想。寫酒醒比寫酒醉更令人傷感。酒是用來消愁的,酒醒愁復來。周邦彥《關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就表現(xiàn)了酒醒后的無奈。“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妙處不僅在于用清冷的景物表現(xiàn)離別后心境的悲涼,還在于這些景物本身都與離別有關,都能觸動離愁。楊柳與離別的關系眾人皆知?!皶燥L殘月”是天還未亮時的景象,古時行人往往在這個時候動身,因而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送別。如韋莊《荷葉杯》中寫道:“惆悵曉鶯殘月,相別。”“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所以成為名句,也與這句詞本身的意蘊豐富有關。
人們常說:“時間可以淡化一切”,而《雨霖鈴》中的后幾句“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卻將離愁擴展到離別后的一年又一年。柳永寫的離愁無論是長度、廣度還是深度,都可以說愁得無以復加了。
(責任編輯 呂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