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涿州;交渠;遼金遺址;發(fā)掘簡報
【摘要】2008年11~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涿州交渠遼金遺址進行了搶救發(fā)掘,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遺跡、遺物,為研究遼金時期保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008年11~12月,為配合京石鐵路客運專線工程建設(sh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保定市文物管理處、涿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組成考古隊,對鐵路設(shè)計線內(nèi)的交渠遺址進行了發(fā)掘。交渠遺址位于涿州市東南約15公里處的高官莊鄉(xiāng)交渠村西,北距廊涿高速公路3.5公里,西5公里為京廣鐵路和107國道(圖一)。遺址分布在緊鄰交渠村西的平整臺地上,地表種植玉米、大棚蔬菜等農(nóng)作物。文化遺存堆積厚0.4~1米,北部較淺,南部較深。此次揭露遺址面積500平方米,清理了房址、灰坑、灰溝、露炊遺跡,出土一批陶、瓷、釉陶等質(zhì)地遺物,現(xiàn)將此次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地層堆積
該遺址地層堆積較簡單,現(xiàn)以T11北壁為例說明(圖二):
第①層耕土層?;液稚惩?,質(zhì)疏松,夾雜有炭屑和紅燒土顆粒。厚0.15~0.2米。包含有現(xiàn)代磚瓦殘片、植物根莖等。
第②層明清文化層。黃褐色土,質(zhì)較疏松,夾雜有少量炭屑和紅燒土屑。厚0.18~0.22米。出土少量青花瓷片、泥質(zhì)灰陶片等,此層下疊壓H33、H42、 H48。
第③層遼金文化層。黑灰色土,質(zhì)較硬,夾雜有大量的炭屑和紅燒土顆粒。厚0.5~0.55米。出土大量素面泥質(zhì)灰陶片和醬釉缸、雞腿瓶、白釉瓷碗、盤、盞等殘片,另有大量磚瓦殘塊和少量銅、鐵金屬遺物。
以下為生土層。
二、 遺跡
此次清理房址1座、灰坑76個、灰溝2條和露炊遺跡4座。
1、房址1座(編號F1)。位于發(fā)掘區(qū)東南部。開口于②層下,方向175°,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面寬3.7米,進深3.6米,殘深0.88米。
門道位于穴室南部,被G1所打破,開口距地表0.42米,平面近方形,斜坡狀,坡度15°,長1.25 米,寬1.4米。門道內(nèi)外為黃色砂質(zhì)土、黑色砂質(zhì)土混合的踩踏面,厚0.7厘米。
穴室內(nèi)居住面為灰黑色黏土,平整而堅硬,厚約2厘米。穴室北部靠近東壁殘存一座長方形火炕,頂部已坍塌,東西殘長3.2米,南北寬1米?;鹂滑F(xiàn)殘存三條火道和一個火膛;三條火道呈南北向等間距并向排列,寬約0.17~0.2米,深0.25~0.38米?;鸬赖撞砍市逼聽?,西高東低?;鸬纼杀跉埓?厘米厚的煙灰,中間填滿坍塌的灰土和磚瓦殘塊?;鹛盼挥诨鸬乐畺|、穴室之外。其平面呈長方形,長0.9米,寬0.6米,殘深1米。火膛四壁殘存厚約7厘米的紅燒土面(圖三)。
穴室內(nèi)填土為黑灰色土,質(zhì)較疏松。出土大量的陶、瓷器殘片,瓷器可辨器形有黑釉瓷瓶、醬釉剔花碗及黃白釉瓷碗、盤等,陶器可辨器形為雙耳罐、碗、盤、杯、盞等,另有動物肢骨、牙齒等。
2、灰坑76個,均開口在②層下??煞譃闄E圓形、袋狀、弧長方形、筒形和不規(guī)則形五種?,F(xiàn)以H60為例說明。
H60筒形坑。位于T18中部偏西,平面為圓形,直壁,平底??由?.35米,直徑1.55米??觾?nèi)填灰褐色砂質(zhì)土,質(zhì)較疏松。出土遺物有陶、瓷器殘片和紅燒土塊,可辨器形有陶碗、盤、盆,瓷罐、碗等(圖四)。
3、 灰溝2條?,F(xiàn)以G1為例說明。
G1開口于②層下,長條形,弧壁,底不甚規(guī)整。長4.1米,寬1.1米,深0.6米。溝內(nèi)填灰黑色土,夾雜紅燒土顆粒,出土有白釉瓷碗、瓷盤、大量泥質(zhì)灰陶殘片等。
4、 露炊遺跡4處?,F(xiàn)以Z4為例說明。
Z4位于T20中部偏南,由火門、火膛和煙道三部分組成?;鹛艦榫偷赝诳佣?,平面呈圓形,直壁,平底,直徑0.6米,殘深0.42米;燒結(jié)面發(fā)育良好,厚約3厘米?;鹛拍线B拱形火門,高約0.2米。煙道位于火膛北側(cè),圓形柱狀,直徑0.15米(圖五)。
三、 遺物
遺址出土的遺物較為豐富,有陶、瓷器及釉陶器、骨器等。
1、陶器以泥質(zhì)灰陶、夾砂灰陶為多,夾砂灰褐陶、泥質(zhì)紅陶較少;多為輪制,質(zhì)地較硬;大部分為素面,少量飾附加堆紋、弦紋、弦斷紋、波浪紋、菱形紋、戳印紋、魚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盆、甕、盤、碗等。
罐90件。皆為泥質(zhì)灰陶。據(jù)口沿部特征分為5型。
A型25件。皆為直口。標本 T2②∶01,尖圓唇,矮領(lǐng),圓肩,肩部系雙鈕??趶?6厘米,殘高6.9厘米(圖六,1)。
B型18件。 直口微斂,窄折沿。標本H38∶01,圓唇,沿部起凸棱,束頸,圓鼓肩。口徑20厘米,殘高6.2厘米(圖六,2)。
C型20件。皆為斂口。標本H33∶06,圓唇,微束頸,球形腹。殘高8.4厘米(圖六,3)。標本T20③∶07,圓唇,束頸,圓肩,素面??趶?7.6厘米,殘高5.6厘米(圖六,5)。
D型12件。直口,圓唇,內(nèi)卷沿。標本H22∶06,圓鼓肩,肩部飾弦紋一周??趶?2厘米,殘高6.4厘米(圖六,4)。
E型15件。皆為敞口。標本T14②∶15,圓唇,折肩,斜直腹,平底,腹部飾弦紋兩周??趶?0厘米,底徑12厘米 ,通高12.8厘米(圖六,6)。
盆55件。皆為泥質(zhì)灰陶。據(jù)口、腹部特征分為4型。
A型23件。皆為敞口,圓唇,折沿,束頸,微折腹。標本T12③∶09,殘高6厘米(圖七,1)。
B型12件。皆為敞口,平折沿,圓唇,唇部起棱,上弧腹。標本T18③∶04,殘高9.6厘米(圖七,2)。
C型5件。皆為敞口,卷沿,厚圓唇,折腹,上腹部起凸棱。標本T11③∶06,殘高14.4厘米(圖七,3)。
D型15件。直口微斂,折沿,方唇,束頸,鼓腹。標本H1∶05,口徑24厘米,殘高6.8厘米(圖七,4)。
陶甕43件。分2型。
A型20件。直口微斂,厚圓唇,微束頸。標本T9③∶01,夾蚌紅褐陶,肩部飾弦?guī)нB弧紋,殘高8厘米(圖七,5)。
B型23件。直口,方唇,折沿,立領(lǐng),鼓肩。標本T1③∶05,夾砂灰陶,素面,口徑28厘米,殘高6厘米(圖七,6)。
陶碗15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分3型。
A型7件。敞口,圓唇,深弧腹,矮圈足。標本H62∶1,沿部外折,口徑19.6厘米,底徑9.2厘米, 通高7.6厘米(圖八, 1)。標本H54∶1,內(nèi)底部飾“米”字紋,口徑20厘米, 底徑8.8厘米,通高7.2厘米(圖八, 2)。標本T3③∶05,口徑13.2厘米, 底徑6厘米,通高4.8厘米(圖八, 3)。
B型5件。敞口,圓唇,曲腹較直,矮圈足。標本T4③∶08,口徑18厘米,底徑8.8厘米,通高8.4厘米(圖八,4)。
C型3件。侈口,圓唇,曲腹。標本T15③∶06,底部殘,口徑18厘米, 殘高6.4厘米(圖八,5)。
陶盤3件。皆為泥質(zhì)灰陶,分2型。
A型1件。G2∶11,口微敞,圓唇,直壁,平底??趶?5.6厘米, 底徑12厘米, 通高3.6厘米(圖八,6)。
B型 2件。標本T6③∶05,敞口,圓唇,微折沿,曲腹,平底。口徑16厘米, 底徑11厘米, 通高2.8厘米(圖八,7)。
陶紡輪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標本H59∶1,圓餅形,邊緣加工較粗糙,中間穿一孔,孔徑0.4厘米,直徑5.5厘米,厚1.3厘米。
2、瓷器數(shù)量較多,僅次于陶器,可復(fù)原器較多。器類有碗、盤、蓋、瓶等;器表多施白釉、醬釉、黑釉等;紋飾以素面為主,少量飾花草紋;裝飾技法為刻花、劃花與剔花等。
碗23件,皆為灰白胎,胎質(zhì)堅硬細膩。分3型。
A型10件。皆為曲腹。據(jù)圈足的差別分兩亞型。
Aa型7件。敞口,圓唇,曲腹,窄沿,矮圈足較高且窄。標本T14③∶2,通體施白釉,口徑20厘米,底徑8厘米,通高8厘米(圖九,1)。標本T7③∶1,通體施白釉,口徑22厘米,底徑7.6厘米,通高8厘米(圖九,2)。
Ab型3件。敞口,尖圓唇,曲腹,圈足較寬且矮。標本H33∶4,內(nèi)壁滿施黃白釉,外壁施半釉,口徑20.4厘米,底徑8.8厘米,通高6.8厘米(圖九,3)。
B型5件。敞口,圓唇,弧腹,矮圈足。標本G2∶1,通體施白釉,口徑18厘米,底徑8厘米,通高5.2厘米(圖九,4)。
C型8件。敞口,尖圓唇,斜直腹,腹較淺。標本T13③∶1,內(nèi)壁滿施黑釉,外壁施半黑釉,口徑8.4厘米,通高2.2厘米(圖九,5)。標本G1∶1,腹部微鼓,矮圈足,通體施白釉,內(nèi)壁刻劃花草紋??趶?6.8厘米,底徑5.6厘米,通高3.8厘米(圖九,6)。
盞3件。據(jù)腹部特征分2型。
A型2件。敞口,尖圓唇,斜直腹,平底。標本H37∶01,內(nèi)外施黑釉,外施半釉??趶?2厘米,底徑4.8厘米,通高4厘米(圖一○,1)。
B型1件。T10③∶02,敞口,尖圓唇,弧腹,平底較厚,通體施黑釉。口徑12厘米,底徑6.4厘米,通高4厘米(圖一○,2)。
杯1件。H48∶09,直口微敞,方唇,上腹內(nèi)收,下腹微鼓,外壁滿施白釉,內(nèi)壁施青釉。口徑6厘米,殘高6厘米(圖一○,4)。
缽1件。H1∶01,斂口,圓唇,折沿外貼,形成花邊狀,上腹微鼓,內(nèi)外壁滿施白釉。殘高3厘米(圖一○,8)。
盆5件。皆為灰白胎。直口微斂,平折沿,方唇,深直腹,通體施黑釉。標本T1②∶03,殘高5厘米(圖一○,7)。
罐2件。皆為灰白胎,胎質(zhì)較細膩、堅硬。分2型。
A型1件。H15∶02,斂口,圓唇,圓鼓腹,通體施黑釉??趶?2厘米,殘高6.8厘米(圖一○,6)。
B型 1件。T17③∶03,直口微斂,圓唇,唇外側(cè)起棱,鼓肩,通體施黑釉??趶?4厘米,殘高4厘米(圖一○,9)。
3、釉陶器 共13件。
罐2件。標本T2③∶01,侈口,圓唇,沿外撇,微束頸,溜肩,鼓腹,外壁上部施綠釉,底部露胎。口徑10厘米,殘高8厘米(圖一○,5)。
瓶10件。標本T11③∶05,雞腿瓶下部殘片。下腹斜直,腹部施多周凸棱,圈足外撇,通體施綠釉。殘高8.8厘米,底徑6厘米(圖一○,3)。
4、骨器5件。
刀1件。T13③∶1,首部殘缺,直背,弧刃,偏鋒。殘長11厘米,寬1厘米(圖一一,1)。
錐3件。標本H27∶1,首部殘缺,呈錐狀,由首到尾漸漸收縮,匯聚呈尖鋒。殘長7.5厘米,殘寬1.1厘米(圖一一,2)。標本H27∶2,近似錐狀長條形,首部平頂,尖鋒殘缺。殘長8厘米,殘寬1.1厘米(圖一一,3)。
梳1件。H64∶1,直背,近似長方形,背部較厚,梳齒殘缺。通長5厘米,殘寬1.3厘米,厚0.5厘米,梳齒殘長1.1厘米(圖一一,4)。
5、銅錢2件。標本H64∶1,圓形方孔,正鑄“崇寧通寶”,直徑3.5厘米。
四、結(jié)語
交渠遺址文化遺跡類型較為豐富,有房址、灰坑、灰溝、露炊遺跡等,推測此處為當時的村落聚居址。遺址出土了一批陶、瓷器,通過對器物形制觀察,A型斂口陶罐、D型折沿深腹陶盆、Aa型敞口瓷碗與保定河北大學(xué)紫園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似[1],D型內(nèi)折沿陶罐、A型陶盤與天津靜海譚莊子金元遺址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特征接近[2],可知遺址年代大致為遼金時期。
涿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之涿邑,秦置涿縣,漢置涿郡轄涿縣,遼金時期分別歸南京道、中都路管轄[3]。這一時期保北地區(qū)正是中原宋文化與北方遼金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重要區(qū)域,而涿州所處位置是兩種文化對峙的前沿區(qū)域。這一點從出土遺物的風(fēng)格特點得到了進一步印證:器型厚重、風(fēng)格粗獷的盆、罐等陶器流露出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民族精神風(fēng)貌;造型精致、釉色透亮的碗、盤等瓷器又折射出中原文化的精細。所以,該遺址的發(fā)掘,為研究遼金時期保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執(zhí)筆:張兆峰
繪圖:毛小強、劉西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保定市河北大學(xué)紫園遺址、墓地發(fā)掘簡報》,載《河北考古文集》(三),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
[2]天津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天津靜海譚莊子金元遺址發(fā)掘簡報》,《文物春秋》2003年3期。
[3]涿州市志委員會:《涿州市志》,第17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