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全面收集民意的要求增強,但準確收集民意的難度加大,因此,要求民意收集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廣州南華西街為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構建了“雙向”民意收集網絡,即干部走出門和群眾請進門,具有創(chuàng)新性。南華西街民意收集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提高了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水平;協(xié)調了不同階層的利益,凝聚了人心;促進領導干部形成為民、務實、清廉的作風,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促進了科學決策,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科學發(fā)展;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南華西接民意收集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啟示我們:民意收集渠道要立體化,方式要制度化,內容要科學化。
〔關鍵詞〕民意收集,南華西街,民意表達渠道
〔中圖分類號〕D66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5-0107-04
民意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時期人民群眾共同的意愿與呼聲,它代表著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與訴求。在我國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及時收集民意的呼聲高漲,全面收集民意的要求增強,但準確收集民意的難度加大,因此,要求民意收集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一些地方為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被評為全國街道之星、中華第一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創(chuàng)建活動示范點、全國和諧社區(qū)建設示范街道等榮譽的廣州南華西街道,在拓寬民意收集渠道上狠下工夫,打通傳統(tǒng)收集渠道的阻塞,開通適應新變化的民意收集新渠道,構建起了“雙向”民意收集網絡,切實做到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民意,為保持融洽的黨群、干群關系,促進當?shù)亟洕鐣陌l(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南華西街的經驗需要總結,其創(chuàng)新性實踐給我們的啟示值得思考。
一、民意收集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這使得民意收集具有了新的特征,民意收集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
(一)及時收集民意的呼聲高漲。新時期民意收集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水平顯著提高,群眾的意愿、呼聲需要得到快速的表達和回應。拓寬民意收集渠道,使民意得到及時地收集,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有利于黨和政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矛盾,做到與群眾及時地溝通,協(xié)調和處理各種社會利益和矛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早在1989年江澤民就指出:“遇事和群眾商量,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要等到問題成堆、矛盾激化以后再去解決,那樣,付出的代價就大了?!?〔1 〕 (P714)近幾年我國發(fā)生的一系列群體性事件說明,現(xiàn)有的民意收集渠道不甚通暢,一些地方群眾的意見、心聲長期地得不到收集和回應,群眾失落、懷疑、怨恨等不良情緒蔓延和加深,問題越積越重,矛盾激化,并演化為不穩(wěn)定因素,以至發(fā)生集體上訪、聚眾請愿、暴力沖突等惡性群體性事件,人為增加了解決問題、矛盾的社會代價。
(二)全面收集民意的要求增強。新時期我國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階層之間的利益差異性增強,群眾的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這就要求增強收集民意的全面性。一是要增強民意的代表性。民意是多數(shù)人的意見或意志,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逐一地征求群眾的意見,一般是選擇一些民意代表。民意代表要具有代表性,即所代表群體的廣泛性。而在現(xiàn)實的民意收集過程中,以個別或少部分群眾意見代替民意的現(xiàn)象較為常見,如一些民意調查傾向于選擇具有良好經濟、教育、社會背景的群眾或者與政府具有良好關系的群眾作為調查對象,忽視相對弱勢的群體;一些領導干部調研是調喜不調憂,不愿意去落后的地方,深入不到基層去?!罢{查研究要深入基層,去農村要到村到戶,去工廠要到車間班組,親自聽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歡迎什么,反對什么。既要去工作搞得好的地方,更要多去困難比較大、經濟比較落后、群眾意見比較多的地方。這樣掌握的情況才全面、真實?!?〔2 〕 (P84-85 )二是要豐富民意收集內容的層次性。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群眾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期待,在民意收集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群眾各種需求之間的層次性,但現(xiàn)在的民意收集往往局限在群眾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在實際工作中,也多偏重于解決群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忽視了群眾其他方面的需求。
(三)準確收集民意的難度加大。真實的民意是黨和國家了解實情、為民解憂、作出科學決策的前提。新時期準確收集民意的難度加大,存在著民意夸大、民意虛假、民意誤差等民意失真現(xiàn)象。一是群眾與黨政領導干部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引起民意的失真。二是部分黨政領導干部制造虛假民意。在一些地方,“官意主導民意”的格局尚未被打破,在一些官員的操縱下,民意成了謀取地方利益、部門利益、集團利益的“遮羞布”,成為了愚弄公眾和制造政績的“道具”。應該承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民意收集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但也增加了準確收集民意的難度。由于具有適時性、快捷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點,選擇用網絡表達意見和愿望的群眾迅速增加,但網絡的夸張效應、片段效應也易于形成民意的誤差。
上述狀況充分說明,要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民意,就必須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二、民意收集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南華西街的“雙向”民意收集網絡
新時期民意收集呈現(xiàn)出來的新特點使得其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成為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大膽探索,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民意收集模式,如廣州南華西街就構建了“雙向”民意收集網絡。廣州南華西街構建的“雙向”民意收集網絡,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是指黨政干部走出門,群眾請進門,在干部和群眾之間建立多層次、多類別的溝通渠道,實現(xiàn)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確保民意得到及時、全面、準確的收集。其措施包括兩方面:
一是干部走出門。干部走出門,是指黨政領導干部通過各種途徑主動地深入群眾,探民情、察民意、知民憂、解民困。南華西街黨政領導干部以“群眾利益無小事”原則為指導,以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為核心,在“實”字上做文章,力求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民意。其主要做法是:建立社區(qū)工作聯(lián)系點,及時、準確地收集所聯(lián)系社區(qū)群眾真實的呼聲、意愿,認真耐心聽取群眾對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理順群眾的情緒、化解積怨,將苗頭性問題解決在基層;建立困難群眾家庭聯(lián)系點,向困難群眾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物質資助、就業(yè)指導和精神鼓勵,使困難群眾逐步擺脫困難;走訪群眾意見集中的地方,上門了解居民的意見,解答居民的疑問,剖析癥結所在,化解矛盾;進行經常性民意測驗,對民意測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并撰寫測驗報告,為南華西街黨政決策和各項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民意參考。
二是群眾請進門。群眾請進門,是指黨政領導干部為群眾表達民意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提供寬闊的平臺,讓群眾敢說、愿說、能說自己的意見和愿望。主要做法有:實行領導干部接訪制度,便于群眾在接訪日傾訴心聲,表達建議和意見,讓民意搭上了快速“直通車”;設立黨代表工作站,進一步發(fā)揮黨代表在發(fā)展黨內民主、推進科學決策、完善監(jiān)督機制、密切聯(lián)系群眾、促進社區(qū)和諧等方面的作用;成立街道應急工作站;全面提高應急保障能力;設立群眾監(jiān)督員;設立群眾意見箱、熱線電話,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在突發(fā)性和緊急性的情況下表達心聲的渠道,搭建了迅速通往民意的“連心橋”;定期召開座談會,便于群眾為街道的建設建言獻策。
民意收集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了民意,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增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凝聚力,推動了該地區(qū)的科學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一,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提高了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水平。南華西街的“雙向”民意收集網絡順應了改革開放以來南華西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群眾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和要求,為全街道不同的社會階層提供了利益表達渠道,提高了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在面對南華西街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時,群眾愿說,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愿望,積極地與黨和政府溝通,黨群之間形成和保持互信關系,以共同促進南華西街的發(fā)展為己任;群眾能說,群眾的意見和愿望可以得到及時地表達,不會受到阻塞;群眾會說,集思廣益,提出多種多樣建設性的方案,為南華西街的發(fā)展出謀劃策,貢獻才智。
第二,協(xié)調了不同階層的利益,凝聚了人心。在社會轉型時期,很多地方都潛伏著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爛尾地塊、爛尾樓存在著開發(fā)商與拆遷戶、購房者的矛盾等,這會使一些群眾心里產生不公平感和怨氣。而拓寬民意收集渠道,有利于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協(xié)調各方利益。南華西街通過“雙向”民意收集網絡及時地收集民意,排查各種矛盾,采取各種措施,協(xié)調、整合不同階層的利益,平衡了大家的心理,積極化解矛盾,使群眾切實感到黨懷有為民之心,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扎扎實實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增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凝聚力。
第三,促進領導干部形成為民、務實、清廉的作風,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南華西街“雙向”民意收集網絡在領導干部和群眾之間建立了“連心橋”,領導干部知道群眾在想什么,群眾能看到領導干部在做什么,領導干部的行為處在群眾的監(jiān)督之下,一旦發(fā)現(xiàn)領導干部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的行為,群眾就可以及時地通過民意收集網絡進行檢舉。對領導干部進行民主監(jiān)督,可以促使領導干部牢記“兩個務必”,察實情、重實干、辦實事、求實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同群眾一起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扎扎實實地推動各項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2009年關于南華西街道黨工委、機關作風建設、廉潔自律情況的群眾評議顯示,滿意率為86.31%,基本滿意率13.69%,這反映出南華西街黨群、干群關系十分融洽。
第四,促進了科學決策,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科學發(fā)展。南華西街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通過“雙向”民意收集網絡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擴大群眾對重大決策的知情權、發(fā)言權、監(jiān)督權,推進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南華西街抓住歷史機遇,發(fā)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作出了一項項重要決策,推動著南華西街的科學發(fā)展。如20世紀70年代初的“船小好調頭”,發(fā)展街道經濟,造福居民群眾;70年代末的“投機倒把”與國營軍工大廠搞聯(lián)營,殺出一條血路;80年代“飲頭啖湯”辦機電廠,掙到第一桶金;90年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雙豐收;新世紀建立廣州最大規(guī)模的創(chuàng)意園之一的海珠創(chuàng)意產業(yè)區(qū)??梢哉f每一項重大決策、每一個重大突破都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第五,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南華西街科學分析所收集的民意,使之成為黨政決策的重要參考,增強了群眾對南華西街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和諧社會的各項建設中。以立體綠化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南華西街成為廣州市首個綠色社區(qū);以個體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在居民家庭中倡導“五個一”工程,即每天讀書看報一小時,每月訂一份報刊、雜志,每季為社區(qū)和鄰里做一件以上的好事,每半年全家參加一次家庭文體活動,每年讀一本以上好書,抒寫了一段段“廬寓南華可安居”的佳話。今日的南華西街,已初步建設成為社會安定、管理有序、文化繁榮、精神振奮、情趣健康、孝悌友愛、和睦互助、生活便利的社會主義文明新街道,社區(qū)的居民群眾享受著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青有所學、幼有所教、嬰有所托、殘有所助、孤有所扶、困有所幫的人間真情。
三、民意收集創(chuàng)新性實踐的啟示
民意是執(zhí)政黨最寶貴的政治資源,對民意的尊重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在社會主義國家,黨和政府的性質決定了黨政領導干部要認認真真訪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yè)業(yè)保民安。類似于廣州南華西街構建“雙向”民意收集網絡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取得的良好效果,為其他地方的民意收集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首先,民意收集渠道要立體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yè)崗位和就業(yè)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多樣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這迫切要求根據新形勢、新變化打通傳統(tǒng)民意收集渠道的阻塞,開通新的民意收集渠道,推進民意收集渠道的立體化,拓寬民意收集的覆蓋面。南華西街道構建的“雙向”民意收集網絡,實現(xiàn)了民意收集渠道的立體化,“網絡”了南華西街“橫到邊、豎到底”的民意,不論年齡、職業(yè)、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多大差別,群眾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民意表達渠道,民意收集實現(xiàn)了群眾全覆蓋。從南華西街構建“雙向”民意收集網絡的實踐可以看出立體化民意收集渠道的特點:一是民意收集渠道的多樣性。這要求一方面打通傳統(tǒng)民意收集渠道的阻塞,使傳統(tǒng)渠道如領導干部走訪、接訪、群眾意見箱、熱線、座談會等適應新時期的變化和要求,賦予傳統(tǒng)渠道以新的內涵,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和功能;另一方面根據新時期的變化和要求,開通新的民意收集渠道。尤其是隨著網絡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日益增強,要善于運用電子郵件、新聞組、電子公告牌、論壇、聊天、博客、對等傳播等網絡形式收集民意。二是民意收集渠道的層次性。多樣化的民意收集渠道組成了具有層次性的結構,不同的層次具有各自的特征和功能,適應不同群體多樣性、差異性的利益訴求。三是民意收集渠道的系統(tǒng)性。多樣化、多層次的民意收集渠道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揮作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有機的網絡體系。
其次,民意收集方式要制度化。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民意收集渠道,但總體效果不理想,《人民日報》與人民網聯(lián)合推出的“地方政府開通社情民意通道,你們那通了嗎”網絡調查顯示,68.7%的網友不知道所在省區(qū)市的政府熱線電話、信箱或者其他聯(lián)系方式,96.8%的網友認為“不暢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些地方的民意收集渠道形同虛設,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民意收集方式沒能實現(xiàn)制度化,隨意性強,穩(wěn)定性差,約束力弱。因此,加強民意收集的制度建設,推進民意收集方式的制度化,是及時、全面、準確收集民意的基本保證。
南華西街構建“雙向”民意收集網絡的經驗表明,推進民意收集方式的制度化,首先要加強民意收集制度要素建設。制度要素建設是制度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通過為各個民意收集方式制定明確的條例、要求、規(guī)定,如南華西街建立的領導干部社區(qū)工作聯(lián)系點制度、領導干部困難群眾家庭聯(lián)系點制度、領導干部接訪日制度、群眾監(jiān)督員和群眾意見箱制度等,做到民意收集靠制度引領、靠制度規(guī)范、靠制度約束、靠制度作為,排除民意收集的人為因素干擾,使民意收集不因領導干部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次要加強民意收集制度要素之間的有機連接,使之形成科學的制度體系,突出制度的系統(tǒng)性,消除制度要素之間的摩擦和矛盾,有效地整合各種民意收集方式,充分發(fā)揮民意收集方式的整體性功能。
再次,民意收集內容要科學化。由于個人生活背景、生活經驗、人生閱歷等方面的不同,人們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會有很大的差別,從不同角度的認識和判斷收集上來的民意處在“原生態(tài)”,是分散、易變的,甚至是夾雜著某些非理性的情緒。這需要對處于“原生態(tài)”的民意進行科學地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辨明民意的現(xiàn)象和本質、主流和支流。從南華西街構建民意收集網絡的實踐來看,對“原生態(tài)”的民意進行科學整理,首先要求民意整理者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避免因個人利益關系和主觀喜厭好惡而對民意進行有選擇性的取舍,保持民意的完整性。其次,要合理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避免為了突出要點而對分散易變的民意進行簡單的技術處理,保持民意的準確性。再次,把經過科學整理后的民意反饋給群眾。民意反饋的過程也就是民意傳播的過程,讓群眾檢驗民意,對民意進行再整理,使真實的民意更加清晰。這不僅是取信于民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進一步調動群眾充分表達自己意見、愿望的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途徑,為黨和政府及時、準確、全面地收集民意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周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