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紛紛下調利率,甚至不惜降至零水平,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準備,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就是一項值得深入探討的應對舉措。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有利于打開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推進利率市場化,提高定期存款比例等。但是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也會對宏觀經濟、金融機構以及資金供給方產生影響,因此要權衡利弊,謹慎操作。從國際國內形勢分析,目前是我國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給付制度的最佳時機。
〔關鍵詞〕活期存款利率,金融危機,貨幣政策,資本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0.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5-0066-05
近兩年各國央行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貨幣政策利率工具的動用比較頻繁,利率工具成為刺激經濟的首選。許多國家的央行為了刺激經濟,紛紛降低利率:美聯(lián)儲已將聯(lián)邦基金目標利率(相當于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下調至歷史最低點0~0.25%;日本央行在2009年1月22日的會議上,也宣布維持0.1%的利率不變;英國央行于2009年2月5日宣布降息50個基點,將利率拉低至1%這一自1694年該行創(chuàng)立以來的新低,一些英國央行官員甚至還暗示,并不排除降息至零的可能,進而可能訴諸量化寬松政策。為此,我國央行要有應對發(fā)達國家貨幣政策變化的充分準備。但是目前我國的利率體系龐雜,與實體經濟聯(lián)系緊密的主要指標是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尤其是一年期存貸款利率。由于活期存款利息給付制度的約束,金融機構作為媒介必須為占其存款比重很大的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盈利空間和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空間都有限。理論界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一年期存貸款利率,對活期存款利率的關注相對較少,部分研究雖有涉及,但對活期利率工具的研究尚不深入。只是到了近期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內才圍繞活期利率的存廢開展了一些理論討論。如有人認為,美國已經實施的零利率將迫使我國央行進一步降息,以免中美利差有所擴大,或者可以通過結構性利率變動加以實現——央行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也有學者從利率的工具性質和利率市場化角度提出,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不具有變動的空間。
本文將從我國當前經濟金融環(huán)境出發(fā),建議適時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并對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的意義、影響和時機選擇進行研究。
一、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的意義
從目前國際國內的金融形勢看,適時取消活期存款利率能擴大貨幣政策操作空間,避免我國貨幣政策操作邊際效應遞減,同時也可以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
(一)有利于打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取消活期存款利率而不變動其他檔次利率,使得各檔次利率差擴大,有利于打開貨幣政策空間。2008年央行調低活期存款利率無疑已經為進一步降息打開空間,如果能適時取消將為利率下調再擴大0.36個百分點。而且通過取消貨幣存款利率還可以起到告示效應,表明利率工具可以隨經濟狀況變化,甚至降到零以下,從而打開預期降息的空間,為反危機奠定了基礎。從貨幣政策操作看,固然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不是市場利率,但由于我國特殊的歷史情況和制度安排,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仍然是目前對貨幣政策操作有重要意義的工具,社會經濟主體對該利率的反應彈性較大。
(二)有利于推進利率市場化。雖然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的直接效果是擴大利率下調空間,但需要指出的是,變動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不僅可以擴大貨幣政策操作空間,也對推動利率市場化有利。事實上,當央行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時,商業(yè)銀行并不一定取消,彼此間的競爭會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而且現實中商業(yè)銀行早已對小額活期存款收取一定費用,其費用一般為每季度3元,采用現行活期存款利率計算,相當于4000元活期存款存一年的利息。
(三)有利于提高定期存款比例。銀行在被動負債的情況下,對于活期存款必須保留更多的準備金,更多的準備金意味著有更多的損失,這一點從觀察商業(yè)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就可以得到證實。由于超額準備金率的數據很難從官方渠道獲得,本文采取的是估算值。其具體統(tǒng)計方法是利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得到所有商業(yè)銀行的儲備資產,再將其除以存款總額,得到總儲備率的近似值,減去法定準備金率后就可以得到(見
圖1)。
如圖1所示,超額準備率與定期利率、活期利率變動差有關。當活期利率和定期利率都提高時,居民存款取決于二者的差額,如果活期利率提高得沒有定期利率那么多時,活期存款相對少增,超額準備率下降;當活期利率下降而定期利率提高時,居民更選擇定期存款,因此商業(yè)銀行超額準備率也會下降。從2007年7月21日和12月21日兩次利率調整情況看,由于7月一年期定期利率從3.06%提高為3.33%,而活期利率從0.72%提高為0.81%,定期利率變動大于活期利率變動0.18個百分點,引起定期存款相對活期存款更有吸引力,因此,銀行超額準備率隨后下降。12月的利率變動是一次典型的不對稱變動,其中一年期定期利率從3.87%提高為4.14%,活期利率卻從0.81%下調為0.72%,定期利率的吸引力更大,因此隨后出現銀行超額準備率下降且幅度較大的情形也是可以解釋的?;钇诶氏抡{導致流通中現金出現較大增量的情況也可以從側面予以證明。①
(四)有利于貨幣政策效力的提高。當利率降至低位,公眾預期央行降低利率的幅度有限,對利息總額變動影響很小,存款利率彈性不高。但是當活期利率取消后,公眾對央行降低利率的下限保證突然消失,會導致利率彈性增加,貨幣政策效力提高。
(五)有利于推動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自2007年10月股市見頂以來,資金不斷流出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份額不斷降低,經濟又重新回到依賴商業(yè)銀行信貸支持的間接融資方式上,這對經濟處于下行周期的商業(yè)銀行非常不利。由于其中多數資金都以投機為目的,因此大多會采取活期存款方式存放在銀行賬戶以賺取活期利率。一方面由于經濟處于低迷狀態(tài),銀行不敢大量放貸,導致銀行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存款人會忽略資本市場中低于活期存款為基準的獲利機會。而如果取消活期存款利率,資本市場中的獲利機會就會被充分使用,資金就會流回資本市場,從而在減輕銀行壓力的同時擴大企業(yè)的融資渠道。
(六)有利于提高銀行的服務質量。沒有活期存款利息后,大多數人就不會為了活期存款經常跑銀行,儲戶們去銀行的時間間隔拉長,一方面將使銀行的排隊時間縮短,另一方面在銀行提供服務的既定時間內,單個客戶接受服務的時間延長,銀行就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七)為銀行業(yè)務創(chuàng)新提供機會。以前銀行的經營過度依賴貸款尤其是企業(yè)貸款,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后銀行迫于存款壓力將需要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新業(yè)務。一般而言,降低利率會導致吸儲困難,銀行可貸資金量減少,為了在經濟比較活躍時期獲取收益,銀行就必須采取措施抵消這個負面影響,這就推動了銀行業(yè)務的創(chuàng)新。美國銀行業(yè)發(fā)展過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八)推動銀行服務有償化和金融服務價格正?;?。銀行吸收大量活期存款后的管理工作比較多,對活期存款付息無疑會加大銀行成本,由于銀行是獲取利益的機構,因此實質上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的利率偏高,銀行的各項服務也很難實現有償化。當活期存款利率取消后,銀行服務就不再受到活期存款利率的約束,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才能實現有償化,這也有利于銀行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的金融服務。
二、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帶來的影響
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會對宏觀經濟、金融機構以及資金供給方產生影響,因此,我們要權衡利弊,謹慎操作。
(一)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金融危機也是信心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大危機中得出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應對經濟危機需要放松貨幣政策,但放松貨幣政策并不代表商業(yè)銀行的放貸會加大,這在最近處于危機中的美國體現得非常突出。美國聯(lián)邦基金利率近于零水平,但市場利率依然很高,惜貸現象比較明顯。但公眾對經濟的信心是會變化的,隨著經濟周期性地波動,危機會加重、平緩,直至結束,銀行信貸也會隨著銀行管理者對這個過程的判斷發(fā)生相應的從惜貸到放貸的變化過程。而如果銀行負債中活期存款多,銀行就會根據時間判斷認為短期內經濟基本面不會好轉,則縮小放貸;如果長期的定期存款多,銀行就會出于對經濟形勢變化的判斷而增加放貸,這有利于經濟盡快走出低迷。從喬頓貨幣乘數模型可以得出,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率對貨幣供給量M2的影響是正向的,該比率上升,貨幣乘數擴大,貨幣供給量變大。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現金需求將迅速上升的擔心。從貨幣乘數來看,存款現金比例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由于降低活期存款利率對居民而言意味著存款和現金的差異縮小,持有現金所喪失的機會成本更低,因此可以預期現金流量將會增大。理論上講,現金需求上升會導致現金漏損率提高,貨幣乘數下降。這會抵消貨幣供給量的增加。
從我國2007年12月和2008年11月兩次降息對現金的實際影響看,活期存款利率下降的確提高了流通中的現金量,而且后一次降息的影響更加迅速,幅度也較大(見表1)。
但是通過對比現金與M2比值實際變化情況,筆者發(fā)現,從具體數值來看,現金與M2比值并沒有隨活期利率下降而有太大變化(見圖2)。這種擔心短期內似乎沒有必要,當然這可能說明現金漏損率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在現階段比較小。
(二)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有助于提高定期存款的比例,降低“存短貸長”的風險。從圖3我們可以看出,2007年12月調降活期利率后活期存款占比逐步滑落,有效緩解了商業(yè)銀行“存短貸長”的問題,銀行期限錯配風險下降。同時我們從圖中看出,同期中長期貸款占比穩(wěn)步提高,這說明商業(yè)銀行可貸資金增多。在資金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銀行只有出現定期存款比例提高、活期存款比例降低的結構性變化,才能減少存款準備金,提供更多的可貸資金以滿足需求。
(三)對資金供給方的影響。對資金供給方來說,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可以減少商業(yè)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計算出金融機構為活期存款支出的利息總額。從表2來看,由于2008年11月央行調降活期存款利率,從0.72%降低為0.36%,使當月的活期存款利息支出由上月的1192.799億元減為602.608億元。
如果假定定期存款都為1年期(由于定期存款還包括6個月、2年、5年檔次,該假定偏離度并無不合理處),根據當前利率來衡量,大致可以得出活期存款利息支出占銀行利息支出的比重(見圖4)。
但是對于居民來說,活期存款利率的增減并非必然伴隨著活期存款的增減,雖然2007年12月21日和2008年11月27日調降活期存款利率,但活期存款卻不降反增,而且增加值很大(見表3);而且定期存款反向變化比較明顯,表明居民在調整活期存款利率后對定期存款進行調整是優(yōu)化選擇;同時,由于活期和定期存款并不是反向對應增減,因此定期存款新增部分一定是從其他渠道轉移過來的。
三、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的時機選擇
從國際國內形勢分析,目前我國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正是時候。
第一,需要進一步拓展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國際金融危機還遠沒有結束,各國紛紛降低利率至歷史最低水平。如果其他國家貨幣政策大幅變動而我國不進行相應的調整,那么基于國際經濟的聯(lián)動性最終會使得我國出現資金流入、貨幣升值、泡沫形成和金融動蕩局面,因此協(xié)同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無疑是最佳選擇。即使我們的利率工具“備而不用”,也會使得央行不至于捉襟見肘。
第二,需要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從外需依賴型向提振內需轉變,提振內需以提高消費率為發(fā)展方向,但消費率的提高有賴于經濟主體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利率變動具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當收入較低時,利率變動的替代效應比收入效應明顯,利率提高,居民消費下降,儲蓄提高,因為以現在價格衡量的未來消費提高;利率降低,居民消費提高,儲蓄降低。這有利于提振消費、促進內需。進一步分析可以得知,如果資金提供者將現有活期存款進行分割時的收益與成本,大概在多少比例時才保持利息不變。假定取消活期利率后資金提供者將活期存款進行分割時只將部分原活期存款轉為一年期定期存款,以當前利率計算,資金提供者大約僅僅需要將資金量中的16%轉為定期存款,利息就不會出現損失。
第三,當前經濟運行依賴于投資比較嚴重,而投資多由企業(yè)做出,企業(yè)投資自有資金與外源融資相比,更加依賴于貸款。因此,降低利率有助于企業(yè)貸款,并減輕銀行負擔,增大其可貸資金份額。從短期看,由于消費尚未啟動,在這之前完成利率的變化有助于提前消化負面影響,當經濟發(fā)展路徑轉變到更加依賴消費時,居民消費不會因為利息的收入效應而受到抑制,而利率路徑的預期下調也促使利率的替代效應在很大程度上不會發(fā)生或很弱,有助于提高消費水平。
總之,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零利率的影響,我國應進一步擴大貨幣政策操作空間,通過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結構來實現,并適時推進利率市場化,當前從宏觀、微觀角度看都比較適合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給付制度,讓市場自由決定。
注釋:
①《中國證券報》2006年8月25日載文稱:“利率政策是把雙刃劍活期存款轉定期要慎重”,記者對北京一家商業(yè)銀行觀察后得出,加息之后活期轉定期的業(yè)務量增加,比加息前多了近十倍。
參考文獻:
〔1〕Kahn,Charles,Pennacchi,George,Ben,S.Bank Deposit
Clustering: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Finance,1999,54(12).
〔2〕 James M.O’Brien, Estimating the Value and Interest
Rate Risk of Interest-Bearing Transactions Deposits,FEDS Working Paper No.00-53.
〔3〕郭田勇.活期存款利率未來或降為零〔N〕.上海證券報,2008-11-27.
〔4〕宋明.關于對居民活期儲蓄存款執(zhí)行零利率的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05,(6).
〔5〕金劍,袁學文.金融機構存款結構活期化趨勢明顯〔J〕 .西部金融,2008,(7).
〔6〕易綱.中國目前利率水平“進可攻、退可守”〔EB/OL〕.新華網,2009-02-16.
〔7〕樊綱.中國不可能實施零利率〔N〕.國際金融報,2009-01-09.
〔8〕李社環(huán).利率自由化——理論、實踐與績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