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癭蚊。又叫梨葉蛆。梨卷葉癭蚊,紅沙蟲。屬雙翅目,癭蚊科。主要分布在安徽的南部及浙江一帶。1999年初遷徙碭山,并繁殖,擴(kuò)展,危害逐年加重。
1
危害狀況
主要以幼蟲危害梨嫩芽、嫩葉。嫩葉被危害2天后,葉面就出現(xiàn)凸凹不平的畸形狀,并開始縱卷。使葉片完全失去了光合能力。最終干枯脫落。
2生活史及發(fā)生規(guī)律
梨癭蚊在碭山地區(qū)一年發(fā)生2~3代,以老熟幼蟲在梨樹粗糙皮縫及土壤內(nèi)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出土羽化成蟲。盛發(fā)期為4月初,即梨初花期,也是該蟲的產(chǎn)卵高峰期。卵期4~6天,落花期卵開始孵化,花落后被危害的嫩芽及嫩葉開始縱卷。
第1代成蟲期在5月上旬。成蟲羽化后開始交尾。交尾2小時后即產(chǎn)卵,卵期3-4天。即開始孵化幼蟲。
第2代成蟲期在6月上旬。幼蟲盛發(fā)期在6月中旬。
幼蟲孵化后立即鉆入嫩芽葉內(nèi)危害。幼蟲老熟后,必須遇降雨天氣才能脫出葉片。脫葉時,老熟幼蟲先爬出卷葉落到地面,或者隨雨水沿樹干往下爬行,潛入梨樹粗皮縫,也有的鉆入樹盤根莖周圍的土內(nèi)。在土內(nèi)變蛹,12~20天開始羽化成蟲。
由此看來,雨水是老熟幼蟲脫葉的必要條件,沒有雨水,老熟幼蟲既不脫葉也不在卷葉內(nèi)化蛹。雨量可以影響到梨癭蚊的發(fā)生數(shù)量和代數(shù)。天旱季節(jié),土壤干燥含水量極少時,幼蟲不能結(jié)繭化蛹。如果土壤含水量過大時,也會影響到化蛹,或者說化蛹緩慢,成蟲羽化推遲,羽化率降低。
另外,不同的品種對梨癭蚊的抗性也有異。比如酥梨系品種。對梨癭蚊的抗性就差。砂梨系的品種抗性就稍強(qiáng)一點。而西洋梨的抵抗力就更強(qiáng),即使受危害也是輕微的。
3防治方法
3,1人工防治
(1)冬季及初春刮除梨樹粗糙皮,并燒毀,可有效地將越冬幼蟲殺死。
(2)冬季刨樹盤,破壞幼蟲越冬場所。
(3)4月份發(fā)現(xiàn)被害卷葉,徹底摘除,并集中燒毀。
(4)3月中旬。在梨樹根莖周圍培土,土高20厘米,土寬40厘米。可使成蟲無法出土。窒息死亡。
3,2藥劑防治
(1)樹下噴藥;在越冬成蟲羽化期,也就是梨樹初花期,和雨后幼蟲脫葉期。在樹干和根莖周圍的地面上,噴一遍80%敵敵畏500倍液,或48%樂斯本500倍液,可有效地消滅出土成蟲或脫葉幼蟲。
(2)樹上噴藥。落花50%時結(jié)合防治梨蚜。梨木虱等,立即噴一遍2.5%功夫菊酯2000倍液+10%吡蟲啉2500倍液。
5月上旬,結(jié)合防治梨木虱成蟲,噴一遍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48%毒死蜱2000倍液,可起到明顯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