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產現(xiàn)狀
1,1栽培歷史悠久
據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1978年發(fā)現(xiàn)的8000年前的碳化棗核,將新鄭紅棗的栽培歷史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新鄭市現(xiàn)有棗樹面積16666.7公頃。
1,2
產量巨大
年產鮮棗28000噸。主栽品種為灰棗、雞心棗,近幾年隨著一些優(yōu)質鮮棗品種的推廣,在新鄭的孟莊、龍湖、薛店等鄉(xiāng)鎮(zhèn)也有零星冬棗園建立,但鮮食棗在面積和產量上仍有待于發(fā)展。
1,3
果農栽培經驗豐富
在長期的棗樹栽培實踐中。新鄭棗農在棗樹育苗、栽培、?;ū9?、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培育了一大批土生土長的棗樹專家、農民技術員。棗樹科研人員在棗樹栽培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在生產中進行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建立了一批優(yōu)質、豐產、高效示范區(qū)。
1,4新鄭紅棗質優(yōu)價高
歷史上有“唯有新鄭紅棗能過(長)江”之說,棗果除含有大量糖分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尤其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P含量極為豐富,俗稱維生素C之王,新鄭紅棗60%以上的原棗用于出口,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不僅成功注冊了新鄭灰棗、雞心棗商標和原產地標識,還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認證,獲“A級綠色食品”標志。
2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老棗園急等更新,新栽棗園成活率低
由于歷史原因,一些老棗園主栽品種囡栽植時間過長(有些樹齡已過百年),品種變異多,產量下降,棗果在大小、形狀、色澤、核形、風味等方面均出現(xiàn)不同變化。新栽棗園由于對園地選擇、苗木選擇要求不夠嚴格。造成苗木質量差、栽植后管理不到位,成活率低。
2,2果實品質差
在整個棗果的生產過程中,個別棗園幾乎成了“衛(wèi)生地”,一年到頭見不到農家肥。另外由于農藥激素的使用,使棗樹自身結果能力下降,形成了沒有農藥長不成葉子,沒有激素坐不上果子的惡性循環(huán):另外由于新鄭灰棗遇雨易裂果,因此每年秋季,棗農為了減少損失,往往提前采收沒有完全成熟的棗果,造成果實品質下降。口感差。
2,3加工品生產不規(guī)范
近年來隨著“好想你”等棗加工企業(yè)的出現(xiàn),棗制品加工的種類在不斷擴大,但一些小作坊式的工廠生產技術不過關、衛(wèi)生條件不達標也在生產各種各樣的棗制品,給消費者形成真假難辯、魚目混珠的感覺。
2,4鮮食棗的保鮮、貯藏技術不過關
大量鮮食棗的保鮮是簡單包裝后放人冷庫,保鮮時間短,附加值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來。
2,5技術操作不規(guī)范
在實際生產中,老百姓嫌麻煩,沒有嚴格按照技術規(guī)范操作,造成該豐產的樹沒有豐產,不該衰老的樹提前進入衰老期。
3對策
針對新鄭棗區(qū)存在的實際問題,應采取以下幾項措施提高新鄭紅棗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建立高標準紅棗生產基地。棗的市場潛力較大,在管好現(xiàn)有棗樹的同時,應加大良種棗基地的建設力度,基地建設要堅持高標準,采用優(yōu)種壯苗、高標準整地、高標準栽植、縮短緩苗期,達到早果早豐。
(2)做大做強新鄭紅棗種苗業(yè),建立優(yōu)良苗木繁育基地。加大良種苗木的繁育、推廣、使用力度,使新建棗園良種采用率達到100%。
(3)加強技術培訓,推廣常規(guī)技術,加快紅棗生產的無公害進程。棗適應性強。結果能力也強,因此,推廣早果早豐優(yōu)質穩(wěn)產技術、建園栽植技術、無公害棗生產技術是發(fā)展棗樹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措施,要堅持發(fā)展與提高并重的原則,提高科技轉化能力與應用水平。
(4)培育優(yōu)良鮮食棗品種,研究鮮食棗品種優(yōu)質穩(wěn)產配套技術,使鮮食棗盡早進入果品市場。
(5)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大力推廣農家肥、生物農藥等的使用。
(6)組織技術力量對棗樹施行配方診斷,提高棗產品的商品化水平:對現(xiàn)有已進入衰老期的棗樹進行更新改造,恢復產量。
(7)培育壯大棗加工龍頭企業(yè),提高棗產品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