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懷土,小草戀山,我卻思樹。
故土的小屋前有一棵約8米的Y型柿子樹,一年四季矗立在院壩邊,春夏秋冬獻出自己不同的禮物給屋主和周圍的兒童們,以至于我們無論什么時候總是牽掛著它。看著它春天發(fā)嫩黃芽,夏天長綠葉子,秋冬更是我們天堂的日子了,紅彤彤的柿子懸掛枝頭,似天空無數(shù)個小太陽溫暖著周圍的空氣、人群,更溫暖著我們饑腸轆轆的肚皮。我們先是把成熟的柿子摘下來放在稻田的稀泥里面,過上七八天就掏出來解渴充饑;再是摘下來,裝在很高大的水缸里面密封好,俗稱水柿子。我家一年要泡三大缸,一大缸在立冬后吃,另一缸等到春節(jié)作為山果招待客人,或作為姑娘小伙迎親娶親的添箱水果,余下的一缸儲存了一個秋天、一個冬天,是來年春耕大忙時節(jié)充饑的上等食品,那才真正有味道,讓人食欲倍增。
最有記憶的是秋天里暖和的陽光下,柿子樹上還有幾個余下的柿子供雀鳥啄,有時一只鳥兒先到有果實的枝頭上站著呼朋喚友,告知同伴發(fā)現(xiàn)了食物,一會兒不知何處飛來幾只鳥共同覓食,食飽的鳥兒在藍天白云下,樹枝丫上玩跳叫鳴,自由亂飛亂跳,鳴叫的聲音仿佛蕩出“感謝”“感謝”的像聲詞。家鄉(xiāng)老人、青年、小孩觀察著此情此景十分愜意和滿足,能營造故鄉(xiāng)人熱愛自然、培育自然、親近自然的熱情,更激起了故鄉(xiāng)人熱愛生活、感謝生活的浪漫豪情?,F(xiàn)在想來那猶如一幕和諧自然的天然電影畫面,那樣誘人,那樣和諧,那樣永恒。
門前的Y型柿子樹無私地奉獻給了故鄉(xiāng)人們食物、期盼、歡樂、溫暖。
讀小學時,我從南江縣深山里的仙龍村過繼到通江縣大山里的松林坪村,那里的松樹、柏樹、杉樹錯落有致,筆直如林地生長著,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和愜意。
放學的閑暇和寒暑假,我們同學三三兩兩地到樹林里砍柴。玩伴們有一件必須比賽的項目是練習爬樹,看誰上樹快,爬得高。在林間踏著露水,迎著和風,踩著積雪,迅速爬上樹打松果子,抖里面的松籽,或是自己吃,或是作為特產(chǎn)賣給供銷社換取學費,或是背到板橋口街上賣了,再去買筆墨紙張等學習用具。經(jīng)過幾年在林間的操童子功比賽爬樹,玩伴們都成為爬樹好手了。
第二故鄉(xiāng)院壩邊冬水田坎上,有一根伸向空中的高腳杯型大柏樹,一年四季鶴立雞群,俯視周圍牛羊雞犬、風霜雨雪、勞作的民眾。樹高有16米,每天最早迎來日出,最后送走晚霞,太陽照到樹梢時,我們就該上學了。那時條件艱苦,樹就成了我們的計時器。小學期間,我們能按時上學,大人、小孩都是以這棵柏樹上的太陽光來判斷上學時間的,只要我們戲稱時間樹催我們上學了,同學們就飛也似的趕到五公里外的白果樹壩小學讀書。幾十年后,想來其樂無窮,思念更濃。
樹高有鳥窩。不知是風向好,還是陽光充足,或是高空原因,這棵柏樹上有三個大喜鵲窩,就像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點在柏樹上躲藏著,曾經(jīng)引起了我們無數(shù)遐想,也引來了我們無數(shù)次勇敢地攀爬上樹找好吃的找樂趣。三個鳥窩里面有鳥蛋和小鳥,那都是上等營養(yǎng)品,所以十分誘人。我們周圍四個同學,按年齡大小為序,依次上樹掏鳥窩取鳥蛋捉小鳥,收獲了食物,更練就了勇氣和膽量。我們每每有人上樹時,下面的玩伴就仰望藍天,盯著樹梢心驚肉跳,提醒樹上玩伴抓住抓緊再往上爬。為了預防鳥來啄人,就用兩根鮮艷的紅領巾包住頭部,只見兩只眼睛在兩塊紅領巾之間閃亮。這樣持續(xù)了五年時間,我們有序地爬樹,有序地搞好地勤服務,收獲了許多鳥蛋小鳥,在那樣的艱難年代吃了多少美味佳肴,飛禽鳥蛋,培育了勇氣、膽量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門前這棵高大的高腳杯型柏樹,是我們苦難年代的時間樹、愉快樹、勇敢樹,也是我們童年少年時自由生活的象征。也真怪,我們記憶里那樹上的鳥巢總是蛋出不窮。后來從大山里走出,居住在城市,每當想起Y型柿子樹,那棵高腳杯型大柏樹對我對兒童們對人類的默默無聞,盡職盡責地順其自然的該干什么就干什么,該奉獻什么就奉獻什么,這樣的仁善、慎獨、自強,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熱忱。
真巧,我現(xiàn)在家居的門前也栽了一棵極普通極平常的傘型黃桷樹,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我最愛觀察這棵樹四季的變化。春天里,一樹綠茸茸的枝條引得我和小鳥們歡呼雀躍,如果趁著藍天站在樹下,融入春色,融入陽光,典型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畫面美如錦緞,麗如霞暉;夏天青枝綠葉,層層疊疊,蓊蓊郁郁,像一塊綠色的幕布上百鳥齊鳴地奏著自由自在的頌歌。尤其是雨后初晴,黃桷樹云霧繞枝,水生云煙,仿佛人間仙境讓人流連忘返;秋風掃落葉時,它仍然頑強地抗爭,仍然在風中點頭吐綠。寒風凜冽,風雪交加,它依然固守自己的本色,依然堅韌地呈現(xiàn)著綠色;隆冬時節(jié),它給我的窗子擋住寒風,每每臨窗而立,它對我是多么柔和自然,我對它是多么敬重和親熱,我們互相依存,互相欣賞。
我閑暇時頭頂綠葉,手擎綠枝,學著應和鳥兒的叫聲,還真有鳥兒飛到我頭上來了。這時千萬不能動,若無其事地融入自然,體味人鳥和諧相處的滋味,更會讓人身心愉悅。
特別是驚天動地的汶川“5.12”大地震期間,屋前的黃桷樹更顯現(xiàn)了與人的和睦相融。樹周圍二十多戶人家,每天晚上將鋼絲床、涼板床、凳子早早地搬到樹下,為老人、小孩找好睡覺的地方,青年人、中年人則在樹下板凳上和衣而睡。孩子們放學后在綠蔭下,在鳥鳴的伴奏中,旁若無人地讀書寫字。余震給人們帶來了恐慌失措,而集聚在這棵樹下的人們自信自然,依然其樂融融,仿佛周圍什么也沒發(fā)生。經(jīng)過十多個日日夜夜的親切接近,老人小孩異口同聲感嘆,黃桷樹真好,通人性,是一棵充滿希望的庇護樹。這段經(jīng)歷讓老人們告誡兒女,要多栽樹,保護好樹。
現(xiàn)在樹下更干凈了,人們保護樹的意識更自覺了,但它仍然默默無聞地向天空拓展,奉獻出更多的綠色和清新的空氣,惠澤周圍蕓蕓百姓。
樹真好,大自然真好,無欲無望,盡職盡責,孕育了生機勃勃,創(chuàng)造了自然和諧。
責任編輯: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