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她藍色的軀體》是美國作家艾莉絲#8226;沃克前25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合,反映出她個人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長期的社會運動思想根源#65377;由于小時候對自然的喜愛,沃克的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自然書寫與婦女主義和民族主義相結合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在《她藍色的軀體》中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65377;這本詩集顯現(xiàn)出沃克對其早期詩歌的整合,是理解沃克早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品,本文試圖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闡明沃克這本具有代表性的詩集#65377;
[關鍵詞]沃克;生態(tài)批評;自然書寫;婦女主義;民族主義
[中圖分類號]I3/7;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0)06-0041-07
[作者簡介]夏光武(1962—),臺灣臺北縣人,文學博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65380;生態(tài)文學研究團隊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65377;(福建廈門 361005)
[收稿日期]2010-11-05
An Interpretation on Alice Walker's 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an Ecocriticism Perspective
XIA Guang-wu
Abstract: The poetry 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Earthling Poems, 1965-1990 Complete is an integration of Alice Walker's poems and ideals in her first 25-year writing career, which shows her life experience and sources of her involvement of social movement. Because of her love for the nature since her childhood, Walker has adopted nature writing, Womanism and Nationalism to create her own style, which we can find in Her Blue Body. As this poetry shows Walker's efforts on integration of her creation on poems, this essay tries to examine the book by eco-criticism perspectives as to understand Walker's early writing style.
Key words: Alice Walker; ecocriticism; nature writing; Womanism; Nationalism
一#65380;詩歌對沃克的意義
艾莉絲#8226;沃克(Alice Walker, 1944—)是20世紀后半期美國文壇最著名的非裔女作家之一,她創(chuàng)作成果豐富,出版了不少詩集,包括1968年出版的第一本詩歌《曾經(jīng)》(Once)#65380;1973年的《革命的牽?;ê推渌姼琛?Revolutionary Petunias Other Poems)#65380;1979年的《晚安,威利#8226;李,早晨見》(Good Night, Willie Lee, I’ll See You in the Morning)#65380;1984年的《馬兒使風景更美麗》(Horses Make a Landscape Look More Beautiful)#65380;1991年的《她藍色的軀體我們知道一切:世人的詩1965 - 1990》(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Earth-ling Poems, 1965-1990 Complete)#65380;2003年的《絕對信任大地的良善》(Absolute Trust in the Goodness of the Earth)以及《詩歌沿著我的手臂而行:詩與畫》(A Poem Traveled Down My Arm: Poems and Drawings)等#65377;沃克最新的詩集是2010年10月出版的《艱難時世需要狂野的舞蹈:新詩》(Hard Times Require Furious Dancing: New Poems)#65377;
《她藍色的軀體我們知道一切:世人的詩1965 - 1990》(下稱《她藍色的軀體》)由沃克前四本詩集加上未曾出版的16首詩歌整合而成#65377;沃克嘗試重新整理自己前25年的詩歌,因此《她藍色的軀體》恰可表達她早期詩歌的精神面貌#65377;一般來說,沃克早先創(chuàng)作的詩歌多以書寫個人情感與思想為主,包括她長期以來所主張的婦女主義①#65380;民族主義等社會思想,這類詩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可以說,《她藍色的軀體》是沃克前25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總結,研究者能夠從中掌握她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思想核心,包括她的個人感受以及她對社會環(huán)境#65380;民權運動的看法#65377;
沃克在該書前言中說:“因為我經(jīng)常對自己以及這個世界的缺點充滿絕望……#65377;我很高興地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如此了#65377;”(Walker,1991:xv)她又不無感嘆地補充說:“集中注意力,據(jù)說你可以從一根細繩的角度看到一整棵大樹#65377;”(Walker,1991:xv)的確,詩歌對于沃克來說意義不同,創(chuàng)作時的情緒發(fā)泄幫助她走出兒時因右眼受傷失明而導致的長時間的陰影,以及大學畢業(yè)前因流產(chǎn)而失去孩子的痛楚;正是詩歌將沃克從絕望的深淵拯救出來,化解她情緒上的焦慮不安并協(xié)助她再度回到凡塵人間#65377;由于這種親身體會,沃克十分肯定詩歌的力量,她認為,不多的文字包含充沛的意境恰是因為詩歌具有“從一根細繩的角度看到一整棵大樹”的能力#65377;對于沃克來說,這種力量源自于自然生態(tài)與人類天性#65377;她說:“離開陰郁,薔薇色的詩集覆蓋著我,一次又一次地,以陽光充電……經(jīng)由詩歌,我從內(nèi)心里發(fā)現(xiàn)我自己‘不屈不饒的陽光’#65377;”(Walker,1991:xv)創(chuàng)作詩歌給詩人一股在逆境中不斷奮起的力量#65377;為了找到內(nèi)心的陽光,“我擁抱著它們(按:詩歌),正如詩歌擁抱著我#65377;詩歌#65380;世界與我(和你)合為一體,這正是你手持這本書與我邂逅的關鍵”(Walker,1991:xvi)#65377;“不屈不饒的陽光”來自于詩人的內(nèi)心,經(jīng)由詩歌的力量,沃克重新認識自己,拋開陰影而奮起追趕光明#65377;
沃克以詩歌的表達方式忠實地反映出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65377;原先沃克最喜歡的是音樂,稍后轉向創(chuàng)作詩歌,她的解釋是:“近來我認為詩歌與心靈及精神是無法分開的#65377;只有在等待詩歌的產(chǎn)生時,不會有引誘#65377;當詩歌來臨時,我認為那是上天的恩典,充滿感激之情,當沒有詩感時,我知道它帶著這種人生的態(tài)度離開我#65377;詩歌,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是意外而料想不到的,而且總是忠實可靠的夢想#65377;”(Walker,1991:409)在她看來,詩歌與作者的心靈及精神是分不開的,是詩人心中“忠實可靠的夢想”所擺放的位置,所以沃克的詩歌不僅宣泄她心情的不安,同時還是她心靈的映射#65377;
二#65380;沃克詩歌中的自然書寫
長期以來,學術界研究沃克作品的焦點集中于其中顯著的婦女主義及民族主義視角,而她對大自然的歌頌往往被其強烈的文字表述給遮掩了#65377;在《她藍色的軀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詩歌體現(xiàn)出詩人對自然的喜愛#65380;觀察與感受#65377;美國學者格里#8226;貝茨(Bates)認為沃克特別喜歡自然及戶外活動,這與她兒時養(yǎng)成的敏銳觀察力有關#65377;她的兄長與姐姐從小就幫忙干農(nóng)活,當時還是小嬰孩的沃克“在早晨閃閃發(fā)亮的葡萄藤中快樂地玩耍,她開始接受自然的初步洗禮#65377;在往后的生活中,她提到這是她母親的一種帶孩子的藝術,并將母親花園里的美麗與其它關于婦女主義的文章一起寫入《尋找母親的花園》一書中”(2005:2)#65377;沃克喜愛自然的原因在于她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而小時候的經(jīng)歷更給她很大的影響#65377;貝茨在與她的訪談結束后說:“沃克喜愛戶外,會花時間去爬樹或在田野中嬉戲游玩#65377;沃克相信她寫作時必須根植于被田園環(huán)繞的空間里,當她開始與自然對談時,她最好的寫作主題就此進入腦海#65377;”(Bates, 2005: 2)沃克從小體會出大自然有著讓她平靜的力量,童年時期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對她的影響十分深遠#65377;
從沃克的詩歌里,她把大地視為美麗的母親#65377;在詩集的16首新詩作中,沃克寫下一首簡單卻溫柔的詩歌——《我們有個美麗的母親》,這首詩也是這本詩集名稱的由來,詩歌內(nèi)容如下:我們有個美麗的/母親/她的山陵/是野牛/她的野牛/山陵#65377;//我們有個美麗的/母親/她的海洋/是子宮/她的子宮/海洋#65377;//我們有個美麗的母親/她的牙齒/白色的石頭/在邊緣/在海里/夏季/青草/她豐饒的/頭發(fā)#65377;//我們有個美麗的/母親/她綠色的山坳/無邊/她褐色的擁抱/永恒/她藍色的軀體/一切/我們知道(Walker,1991:459-460)#65377;沃克在詩中將大自然視為母親,一位孕育眾多生命的美麗母親,這個比喻將大自然形象化,母親形象直指生命的本質#65377;海洋仿佛子宮,是眾多生命的孕育處也是發(fā)源地,大地是母親,它的山坳像媽媽裙子下擺一般的婀娜,它的擁抱帶有豐富的生機,是地球萬物的生命來源#65377;自然母親哺育著人類,而人們也應當知道自然的無私付出與巨大貢獻,永遠記得自然母親的美麗#65377;在沃克心中,美麗的自然是神圣偉大#65380;獨一無二的母親的代名詞,這也成為她看待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65377;沃克將這首詩中的句子作為詩集的名稱,這意味著她不僅將大自然視為世界萬物的母親,同時也視為她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繆斯母親#65377;
即使沃克的人生有不少的磨難,她的不少詩作還帶有濃郁的民族主義情緒,但在她的筆下,美麗的自然母親有情有愛,是一個溫暖又幽默的飽滿形象#65377;回溯到1965年,剛結束大學三年級課程的沃克前往非洲肯亞協(xié)助興建一所學校,在她第一次踏入祖先的土地前,天真的大學生沃克在腦海中想象著一整片的非洲草原,還有老虎在其中奔馳,不過沃克的朋友很掃興地提醒她非洲沒有老虎#65377;沃克將此事寫了首幽默的短詩:“沒有任何的老虎/在非洲!/你說#65377;/皺著眉頭#65377;/是的,我說#65377;/露出笑容/但是他們/非常美麗#65377;”(Walker,1991:4)這首短詩很有意思,或許沃克和她的朋友對當時的非洲了解不夠,不過肯亞即使只有獅子沒有老虎,也不會影響沃克對那片大地的喜愛,“他們”可以是想象的“非洲老虎”,可以是非洲的動物,也可以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都“非常美麗”#65377;沃克看到的動物既美麗又可愛,于是她在《非洲意象,虎背上的幾瞥》中幽默地描寫看到一只大象的過程:“早晨的薄霧/在路上/一只大象/他知道/他的權利#65377;//一陣奇怪的聲音!/‘或許是只大象/正在吃著我們的屋頂?’/清晨/更藍了#65377;”(Walker,1991:11-12)沒有了屋頂并沒什么關系,因為仰看清晨的星空更方便#65380;更清楚了#65377;接著,“一位非洲女孩/給我一個鳳梨/那是她的國/花/何其驕傲的她/眨著眼/伸出/一個味道強烈的鳳梨的/蕨葉#65377;/我懷疑自己是否該/跪/在她赤裸的小/腳前?”(Walker,1991:45)沃克這些最早期的詩歌描述了她對非洲的純樸感受,而當?shù)氐淖匀伙L光與風土人情成為緩解壓力的最佳方法#65377;她在非洲的第一夜,獨自一人眺望著遠方的落日,那種說不出來的靜謐,促使她寫下充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的詩句:“月光下/明亮的/小茅屋……#65377;/被太陽曬得黝黑的乳房突出著/試圖逗弄/不高興的風兒#65377;皮膚(曬得)黝黑的 皮膚(曬得)黝黑的 皮膚(曬得)黝黑的 皮膚(曬得)黝黑的”(Walker,1991:47)#65377;回到祖先的家園,在自然景觀中徜徉,沃克拋開身處美國時的煩躁不安,將寧靜祥和的自然美景體現(xiàn)于詩歌里面,使得平和又有想象力的意境成為她早期生態(tài)詩歌的主要特色#65377;
《曾經(jīng)》這部分詩歌的最后一首《生命旋律的練習》有九小節(jié),結構上是她常用的片斷的詩句,主要在探討生與死的現(xiàn)象#65377;詩人在第一小節(jié)寫到:“談到死亡/以及腐朽/這幾乎無關/哪一個/因為兩者都在/路上,或許/化為水仙#65377;”(Walker,1991:142)當中的幾節(jié)都是不長的短詩,提到求愛#65380;懷孕#65380;森林中的黑暗與迷失#65380;愛國#65380;父親與贊美詩#65380;疲憊#65380;爭吵等等,最后一節(jié)只有四句話,詩人是這么說的:“我對葬禮的恐懼/是密切地關聯(lián)/我如何習慣/春天…?”(Walker,1991:150)每一小節(jié)的主題看起來并不相干,最后一節(jié)的主題再度回到死亡,或許這與沃克流產(chǎn)后的心境有關,所以整首詩呈現(xiàn)出晦暗的色調(diào),缺乏同時期其他詩歌對大自然的輕松敘述與幽默感#65377;沃克把該詩命名為“生命旋律的練習”,并將多種意象加以結合,以生命和死亡來貫穿全詩,喻示人生無論有什么樣的插曲都是生命的一種旋律,音樂終止依舊必須回到永恒的死亡#65377;
非洲的旅程結束后,沃克的詩歌主題由個人感受逐漸地走向更深層次的思考#65377;評論家漢娜#8226;諾瓦克認為《晚安,威利#8226;李,早晨見》是沃克關鍵的作品,這本詩集在為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定調(diào)的同時,還蘊含著重要的信息,亦即“對人類的深刻關切#65380;樂觀以及對生命的肯定#65380;一種持續(xù)感和具有高度的個人視野”(Walker,1993)#65377;威利#8226;李是沃克父親的名字,是她母親在威利#8226;李過世時對先生說的最后一句話(Walker,1991:307)#65377;沃克覺得自己在這個時期變了,最大的不同是有了寬容之心,因而思路也更為寬廣#65377;寬恕使沃克創(chuàng)作題材更豐富,她開始更多地將自然帶給她的感悟與自己的經(jīng)歷結合在一起#65377;沃克在該書中說:“你的靈魂在閃耀/好像魚兒的側面#65377;/我的眼淚是咸的/我的憂傷是深的#65377;/再來住進我心里#65377;/每天我沿著邊緣獨自行走/于高大的石塊上#65377;”(Walker,1991:304)嚴格地說,此時沃克的詩作還充滿孤獨感,她似乎還在找尋自己的適當位置,樂觀與孤獨很矛盾地在那個時期共同占據(jù)著她的心#65377;所以,在《詩歌如何產(chǎn)生:一種不足信的觀點》這首詩的最后兩節(jié),沃克說她的心路歷程是:“我逐漸地理解/詩歌如何產(chǎn)生/飛向那上升航行的記憶#65377;/像在石板地面奔跑的/心跳聲#65377;/我知道詩歌如何產(chǎn)生#65377;/它們是淚水/是微笑的調(diào)料#65377;/頸椎僵硬似的笑聲/擠滿了喉嚨#65377;/殘余的愛#65377;/我知道詩歌如何產(chǎn)生#65377;//那里有個位置失落可以前往#65377;/那里有個位置收獲可以前往#65377;/殘余的愛#65377;”(Walker,1991:335-336)詩人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傾聽著自己的心聲,嘗試不再壓抑感情的自然發(fā)生#65377;她還將大自然當作語言的源泉,認為詩歌與大自然的韻律應該是和諧一致的,只要有“殘余的愛”就可以前往尋找詩歌放置的處所,完成她自己的身份認同#65377;
在1984年出版的《馬兒使風景更美麗》中有一首短詩《一眼》(On Sight),說明沃克后來是如何看待自己與自然的聯(lián)系,詩人說:
我很感謝我曾經(jīng)見過
沙漠
以及沙漠中的生物
還有沙漠本身#65377;
沙漠有自己的月亮
我曾經(jīng)見過
用我自己的眼
那里沒有旗幟#65377;
沙漠上的樹有手臂
他們的臂膀指著上方
因為月亮在上面
太陽在上面
還有天空
星星
云
沒有一個帶著旗幟#65377;
如果有旗幟,我懷疑
樹木還會往上指#65377;
你說呢?(Walker,1991:366-367)
沃克沒有交代她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緣由,不過詩的題名既然意指看一眼就立即有的反應,那么這首詩極有可能是沃克親自到沙漠后的感觸#65377;詩人將“旗幟”作為非自然的代表,不管旗桿外形有多高或是以木材為原料,旗桿的指向都是人為設計,是一種模仿樹木的人造物#65377;而在她的眼中,無論是沙棘或是仙人掌,沙漠植物總能體態(tài)優(yōu)美地指向星空#65377;去過沙漠,在那里看到月亮的沃克,當時的心靈必定產(chǎn)生不少的感動,于是她使用簡單的語句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同時嘲弄人類模仿自然的行為#65377;
三#65380;將自然生態(tài)與婦女主義及民族主義緊密結合
從創(chuàng)作《革命的牽?;ê推渌姼琛烽_始,沃克較為明顯地把自己的生態(tài)觀與婦女主義#65380;民族主義等多種觀點結合在一起,然后再運用她豐富的意象手法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65377;對于詩人的這種創(chuàng)意,我們無法將其簡單地歸類為黑人女性主義#65380;婦女主義#65380;民族主義或是生態(tài)女性主義等,因為她的詩基本上是這些思想的綜合體現(xiàn),各種思想緊密關聯(lián)#65377;
沃克最早的詩集《曾經(jīng)》收錄的《南方:家園之名》這首詩明顯地表現(xiàn)出這種創(chuàng)作趨向,她寫到:“那晚整夜/我祈禱讓我的眼再度看到/誰的最后一眼/曾經(jīng)/一只破碎的瓶/依舊疏忽/在一個種族主義者/拳頭下/上帝賜予我們樹木可以種植/還有雙手與雙眼去/愛他們#65377;”(Walker,1991:99)從種族主義者的拳頭到種植樹木,乍看之下完全聯(lián)系不上,然而沃克巧妙地從人類使用雙手和眼睛去欣賞并愛護草木#65380;而種族主義者卻不知道尊重其他種族的人這個角度看待種族歧視問題,豈不令那些種族主義者汗顏#65377;這首詩接著說:“當我再次來此/聯(lián)系自在的歲月/遠離/一種氣味/木蘭花/我的心在奔馳/穿越沼澤#65377;//土是紅的/此地——/樹木彎垂彎垂彎垂彎垂彎垂,哭泣/什么秘密無法/這被掠奪的土地/揭露/它的濫用?濫用彎垂”(Walker,1991:100-102)#65377;木蘭花的香味吸引著詩人的心,可是當詩人經(jīng)過被掠奪的土地時,看到的卻是彎垂變形的“樹木彎垂彎垂彎垂彎垂”,無計可施的詩人只能哭泣,因為她感覺自己不能揭露土地被濫用的無力#65377;沃克從種族問題的角度切入,并引出土地濫用的問題,在兩個問題的互相襯托下,全詩的意象更為深刻#65377;
從《革命的牽?;ê推渌姼琛返拿梢钥闯?,沃克把多種主張結合在一起的特點更為明顯#65377;她在這部詩集中引述美國民權斗士瓊#8226;喬丹(June Jordan, 1936—)教授的一段話作為組合詩《花兒的本質是開花》的開場并在當中的同名詩說:“反抗的#65377;活著的#65377;/對抗本質的變形#65377;/一首顏色之歌/開花了/為了值得的見解/光榮盛開/為了自身#65377;//革命的牽?;?65377;”(Walker,1991:235)沃克認為應當為自己的理想和見解去“對抗本質的變形”,她用詩歌呼吁讀者效法民權斗士的精神,光榮盛開一回#65377;詩歌名稱采用“牽?;ā笔菫榱私栌盟鼈儗ν寥赖倪m應性強#65380;較耐干旱鹽堿#65380;不怕高溫酷暑的特點展現(xiàn)牽?;ㄈ菀咨?65380;適應環(huán)境#65380;花朵美麗的特質,喻示革命的本質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為了自身的理想去奮斗#65377;
沃克在《晚安,威利#8226;李,早晨見》中就說過:“我經(jīng)常奮斗于對抗/內(nèi)在的黑暗#65377;我自身攜帶著自我/僅有的已知鑰匙/直到死亡——直到開啟生命,或關閉生命/永遠地/一個喜歡木紋的女人,黃色#65377;/有太陽,我樂意戰(zhàn)斗/所有外面的殺人犯/當我認為我必須#65377;”(Walker,1991:271)從木紋到太陽呈現(xiàn)出一片黃色的意象,說明沃克對未來抱持樂觀的態(tài)度,她勇于奮斗#65380;對抗黑暗,即使犧牲生命也樂意#65377;詩人在此暗示我們長期與黑暗面的內(nèi)在奮戰(zhàn)是必需的,所以不必害怕#65377;諾瓦克也認為,在《晚安,威利#8226;李,早晨見》之后,沃克的詩歌有三個創(chuàng)作目的值得研究:首先是沃克常以黑人的歷史經(jīng)驗及她自身的參與來表達觀點,其次是她喜歡寫出非常私人的個人情感,第三是從這本詩集出版后,她的詩顯示出更直接的女性主義特色(Walker,1991:180-181)#65377;由此可見,沃克早期的觀點經(jīng)常要挑戰(zhàn)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調(diào)整自己的思考方向是她前25年創(chuàng)作生涯一直堅持的工作#65377;
《馬兒使風景更美麗》收錄了一首詩歌《記得嗎?》,透過一個黑人小女孩的回憶告訴我們生命的真諦#65377;在該詩的后半段,沃克寫到:“我就是那個女子:黑,/修好的#65380;康復的/都聽你的#65377;//我愿意給予/人類/僅有希望#65377;//我是女人/提供兩種花朵/它們的根部/是雙胞胎//正義與希望/希望與正義//讓我們開始#65377;”(Walker,1991:318)沃克化身為那個以前的小女孩,雖然經(jīng)歷過人生的不平之事,但她仍然對人類抱持著希望,正義與希望是她的最后防線#65377;這里的“女人”意指母親,沃克的生態(tài)觀就是把大地視為美麗的母親,因此兩種花朵無論黑色或白色都是大地的美麗女兒,雙胞胎也并無二致#65377;詩人的思考極有意義,人類的起源都是一樣的,為什么會產(chǎn)生種族主義的想法呢?沃克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方式提出“記得嗎?”的反思,最終歸結至人類不分種族的人性根源,亦即正義與希望#65377;
都市的壓迫感以及無根的失落感在沃克的詩歌有不少強烈而具體的表述#65377;她的《誰?》一詩從被白人壓迫的印第安人的原住民視角展開,詩中寫道:“誰從來不曾/遭受侵略/被瓦西主(Wasichu)②呢?/不是我,人們說#65377;/不是我,樹說#65377;/不是我,水說#65377;/不是我,石頭說#65377;/不是我,空氣說#65377;/月亮!/我們希望/你還安全#65377;”(Walker,1991:378)《誰?》諷刺金發(fā)碧眼的白種人已經(jīng)壓榨了或侵擾了他們所能利用的一切資源,無論是有生命的動植物或是其他自然物質,幾乎沒有一樣東西逃得過“瓦西主”的蹂躪,月亮因離地球距離遙遠而有可能幸存,在這里,沃克以擔心月亮的安危做了一個很深刻的反諷,成為她一首簡潔有力#65380;訴求清晰的短詩#65377;
在組合長詩《沒有廣告》中,沃克巧妙地運用各種色彩,如白色#65380;黑色#65380;褐色等說明各種色彩都有特點,同時批評了工商業(yè)社會所失去的精神#65377;該詩的最后一節(jié)說:“對我而言/我學會了/如何禮拜/太陽/又一次#65377;……因為我們都是/輝煌燦爛的/后代子孫/荒原大地的,/伊甸園:/只需要/看見/彼此/而不要/電視廣告/信以為真#65377;/有技巧地復制/跟亞當一樣#65377;//原始的/跟夏娃一樣#65377;”(Walker,1991:382)據(jù)《圣經(jīng)#8226;創(chuàng)世紀》的故事,亞當是用地上的塵土造成的,夏娃則是耶和華取亞當身上的肋骨而造#65377;然而在沃克主張的婦女主義的關照下,夏娃才是原創(chuàng)者,亞當只是復制者#65377;或許,沃克的意圖在于強調(diào)夏娃為眾生之母的地位,她對太陽禮拜,有著“輝煌燦爛的”后代,這也是對現(xiàn)代文明象征之一的電視廣告的批判#65377;
詩集《馬兒使風景更美麗》中最能體現(xiàn)沃克將自然視角與社會運動觀點結合的詩歌當屬《折磨》:
當他們折磨你的母親時
種一棵樹
當他們折磨你的父親時
種一棵樹
當他們折磨你的兄弟
與你的姐妹時
種一棵樹
當他們暗殺
你的領袖
與愛人
種一棵樹
當他們折磨你時
太痛苦
以至于無法說話
種一棵樹#65377;
當他們開始折磨
樹木時
同時砍伐森林
他們自己種的
開始了另一個#65377;(Walker,1991:389)
第一節(jié)仿佛是詩人在描繪樹木中的年輪,“種一棵樹”的敘述由兩行文字逐漸增加到三行#65380;四行,讓人感覺到樹木隨著歲月逐漸增加厚度與高度,這使得第一詩節(jié)達到一種立體的效果#65377;第一節(jié)不斷地重復“種一棵樹”,到了第二節(jié)成了森林,按照沃克的說法,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折磨的象征,也就是說,過了一段時間后,這些折磨人的痛苦長成一大片的森林,可見當中堆積了多少的苦難,長期以來在啃噬詩人的內(nèi)心#65377;沃克在詩歌結尾表達出既擔心同胞受苦,又擔心樹木受難的雙重意境#65377;這種將自然生態(tài)與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的思考,體現(xiàn)了沃克獨特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65377;
四#65380;結語
沃克2003年出版的詩集《絕對信任大地的良善》具有明顯的生態(tài)詩歌創(chuàng)作特征,那是她長時期的人生歷練而成的智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主要的思想早就奠基于她前25年的詩歌精華《她藍色的軀體》中#65377;經(jīng)由這部詩集,我們可以理解沃克早期詩歌的生態(tài)思想以及她是如何描寫自然,并逐漸把自然帶給她的感悟與她的社會#65380;政治理念相結合,從而形成其與眾不同的詩歌表現(xiàn)手法#65377;
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黑人女性作家,沃克對民族主義與婦女主義有自己強烈的主張,她把這些看法與自然生態(tài)的意識加以融合,使用色彩繽紛的意象呈現(xiàn)在詩歌里#65377;沃克的詩歌思想活躍,表達出對生態(tài)和諧與社會正義的不斷追求,并從最早的個人訴求走向社會批評,樹立起與眾不同的風格#65377;
[參考文獻]
Bates,G.,2005.Alice Walker:A Critical Companion.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Walker,A.,1991.Her Blue Body Everything We Know: Earthling Poems,1965-1990 Complete. Harcourt Brace Company, Orlando.
Walker,A.,1993.Critical Perspectives,Past and Present, In: Gate, H.L.Jr., Appiah,K.A.(Eds.), Poetry Celebrat-ing Life, 179-92.
責任編輯:王俊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