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劉亞明最新巨幅力作《通向眾冥的自由之路》(布面油畫)于2009年7月28日到8月28日參加“敘事中國”2009年第四屆成都雙年展,獲得一致好評。
劉亞明于1962年6月生于四川省內江市,從小就愛畫畫,1988年成為職業(yè)畫家,專攻肖像畫。1991年后,其作品在北京、土耳其、印度、美國、埃及、阿爾及利亞、孟加拉、法國、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等地參展。他未曾讀過美術學院,沒有高學歷;但他熱愛繪畫,認為自己是為繪畫而生的。2007年5月,劉亞明在北京燕山腳下,造了800平米的大畫室,開始動工畫《通向眾冥的自由之路》,歷時兩年多,到2009年5月峻工。它寬3米,長16米,有160多個人物,組成了一個宏大的史詩性結構,創(chuàng)造了一個象征性的寓言式圖景。它既有具體豐富的形象細節(jié),又有一些超現實的深層意蘊;對人類生命的憂患意識和奮搏自強,作了深廣的藝術呈現,引導人們探尋生命真諦,追求幸福美好的理想世界。在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發(fā)生了四川汶川2009年5月12日大地震。這幅油畫雖然不是這場具體災難的寫實反映,也不是它的猜想和預測。但所呈現的內涵比汶川大地震更為深廣,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與重大的美學意義。
劉亞明創(chuàng)作這幅畫,是完全自覺的,包括著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密切關注,對人性和理想的強烈追求。對社會問題的深切思考。它的畫面非常寬闊,有視覺沖擊力,心理上的壓迫感。兩邊是近景,中間是中景,最遠處有一個伸向天際的地平線。人們走到中段時,會有被畫卷進去的感覺,有被包圍在人物中的感覺。這些人物,有現實感,是我們身邊的熟悉的各種人,包括我們自己。整個布局是放射型的構圖。兩邊是前景,人物都在往前沖。我們在中間去看畫,兩邊的人就是退到后面,我們就感覺也被卷進去了。這是世界各大博物館里大師作品營造過的氣氛和氛圍。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氣場,使觀眾震撼,從而去反思人類的作為和命運。
畫面結構是經過精心構思和營造的。人物有大小,姿態(tài)有向前往后,光線有明暗,線條有軟硬,色調有鮮灰,有層次,有變化,有轉換,多樣而統一。
畫幅猶如交響樂,有重音和弱音,有旋律,有和聲。畫面中一位白衣天使。是全幅的亮點。是真善美的象征。她嫻和從容,是理想的寄托,是對藍天白云,風調雨順,和諧美滿的期盼。
畫面講求光影,光影的藝術魅力讓人有強烈的神圣壯麗或柔和優(yōu)美的美感。明暗對比與虛實對比,使我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鼓舞精神,提升境界。
作者用當代意識,對人類生命和命運作了獨特的美學探索,體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又穿越了歷史時空,對人類生命和命運作了形而上的思索。藝術的美學意義,在于叩詰和美化人們的心靈。畫面上“出場的”形象的意義在于它暗示、啟示了更為深廣更為多樣豐富的“未出場”的生活形象,使人們深思和反思:人類的災難來自何處?怎樣才能避免和克服災難?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的理想的未來?
劉亞明的藝術責任感體現在,他很自覺地明確認識到,很多災難是人自身造成的:物欲膨脹,貪得無厭,濫砍亂伐,盲目擴張和占有,不顧自然規(guī)律,違反人類與自我、社會自身的和諧要求,急功近利,張狂自大……如此發(fā)展下去,必將導致更多災難,以致毀滅世界和人類自身。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
這幅畫可謂警世之作,驚世之作。它可以振聾發(fā)聵,動人心魄,喚醒良知,警醒世人,號召改弦更張,使人感奮起來,團結起來,充分發(fā)揮人類生命的智慧和力量,奮搏自強。挽救危亡,創(chuàng)造人類和自我、社會自身最和諧、最美好的理想世界!
這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永恒的美學價值,藝術主題,人類責任和崇高使命!
這幅畫的關學意義,就在于找到這樣的高度,喚起這樣的良知,而又能為這樣崇高的主旋律找到恰切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它通過生動豐富的藝術形象,從完整的藝術結構和氣韻通暢的藝術畫面,體現出有機構成的生命氣場和精神力量;通過觀眾的心靈,轉化成巨大的能量,顯示出藝術特有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