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叫上元節(jié)。因為從西漢以來,我國在這一天有張燈、賞燈、玩龍燈的風俗,所以元宵節(jié)又叫燈節(jié)。
元宵節(jié)張燈活動,相傳始于西漢。據古籍《文樂書》記載,漢明帝永樂年間(公元58至75年),帝主篤信佛法,敕命在元宵節(jié)點燈敬佛,開元宵節(jié)張燈、放燈先河。
南北朝、隋朝都有燈事活動。隋煬帝為了粉飾太平,顯示國力,還于元宵節(jié)前后在京城洛陽張燈結彩、唱歌跳舞達一月之久。
唐代,燈事更盛。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火明奪月色也!”唐玄宗李隆基還命人扎制高大的“燈樓”,懸掛金銀、珠玉一類的穗墜,風吹金玉,叮叮有聲。
到了宋代,元宵節(jié)燈市,更是盛況空前,并發(fā)展到將燈制作成各種動物形狀,還在燈上繪出山水花卉,用燈組成亭臺樓閣、屋宇牌坊,爭奇斗艷。朝廷鼓勵百姓到御街觀燈,對前來觀燈者賜酒一杯……
明清時代,每逢元宵節(jié),從正月十五至十八,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燈市口和前門外廠甸一帶,都曾開放燈市。其他地區(qū)如江南蘇杭等地也張燈設市,懸賣各式花燈,并且把燈謎貼在花燈上,供游人猜射,謂之“春燈謎”。
元宵節(jié)張燈,最早是宮廷的達官貴人在自家門口掛幾盞彩燈,借以炫耀門庭;后來,民間富戶亦仿效。這樣,元宵燈市就產生了。民間元宵買燈、張燈、賞燈、賽燈以至玩龍燈等活動也逐漸成為普遍風俗。唐以后,北京、西安、洛陽、蘇州、杭州、福州、潮州、成都、廣州、泉州十大城市的元宵花燈活動尤為盛行。
歷史上,山東省各州縣,放燈極盛?!堕L山縣志·輿地·風俗編》載:“元夕張燈,前后凡三夜,放花炮、食米湯、宴集。歌呼達旦不禁?!迸_灣元宵節(jié),也是到處彩燈高懸,舞龍燈、舞獅、迎燈,還有音樂隊穿街游巷,到處燈光閃動,熱鬧非常。
解放后,元宵節(jié)燈會,更是百花齊放,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常于元宵節(jié)或中秋節(jié)舉行燈展,遍集全國各地彩燈,讓人觀賞。我國北方城市哈爾濱常于春節(jié)舉行冰燈展覽,別具風格。南方廣州無霜雪,前幾年,北方人在花城廣州舉辦冰雕冰燈展覽,不但吸引了廣州人,而且也吸引了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