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好3點在書店門口見面,直到3點45,才看到熟悉的身影從遠處款款而來;說好一起復習功課,坐了半個小時也沒見他把課本掏出來……我們或多或少都遇到過一些做事拖沓的人,又或者,你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人,說話做事總是慢條斯理,拖拖拉拉。其實,在心理學家看來,拖拖拉拉也是一種病。
拖拉無處不在
對那些喜歡把該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后天或者下個星期,反正不是在今天干的人,美國德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瑟夫·R·法拉利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癥患者”。法拉利教授發(fā)現(xiàn),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全世界有很多。比如在秘魯,準時赴約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遲交作業(yè)被認為是情理之中的事。拖拉是秘魯?shù)摹獋€社會準則。 再看看名人們的拖拉歷史。達·芬奇晚年為自己未能完成最后的作品而扼腕。莎士比亞塑造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經(jīng)過長時間的前思后想,才最終殺死了自己的叔父。
拖拉有損健康
拖拖拉拉是一種反復的、階段性的惡性循環(huán),每當拖拉降臨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都要經(jīng)受越來越“痛”的煎熬。開始時,我們總是說著豪言壯語:“這次,我一定要提前完成任務!”雖然還是不能馬上就行動起來,卻總相信奇跡真的會發(fā)生。而且,相信不需要費力制訂計劃,就能有效地、愉快地完成任務。在沒有任何進展的情況下、時間飛逝,不安產(chǎn)生了?!拔冶仨毿袆悠饋怼!彪S著幻想的消失,緊張和焦慮逐漸代替了不安。犯罪感慢慢侵入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后悔不迭,但是一切已經(jīng)太晚了。
你患上拖拉癥了嗎
拖拉癥最常見的地方是大學校園。根據(jù)一項在加拿大某大學進行的調(diào)查,20%的大學生患有嚴重的拖拉癥。而多數(shù)美國大學已經(jīng)明確地把《抗拖拉癥》作為一項教學課程。
法拉利教授曾經(jīng)進行過一項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學校排名越高,患學業(yè)拖拉癥的學生比例就越大。他將拖拉癥患者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癥患者,他們的特征是有信心自己能夠在壓力下工作,因此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癥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或者害怕成功后得到別人過多的關注。
就是要告別拖拉
從今天做起無論明天是個多“規(guī)整”的日子,無論你今天多累,有多少理由,今天沒做完的事,要強迫自己做下去。這一步重要的是體會完成事情后的輕松心情。
馬上制訂計劃 制訂一個近期學習計劃,計劃要能勝任,要適合自己的作息習慣。這一步重要的是找到你希望堅持、喜歡做的一件小事,有興趣的小事堅持做完后,能為自己帶來信心和愉悅感。
分清輕重緩急 事情肯定會有輕重緩急,先集中時間,把最重要的完成。然后利用好零散時間做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繁瑣的雜務。這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做難做的事。
自我監(jiān)督與他人監(jiān)督 可以制一個計劃表,自己檢查自己,滿意打√,否則打×。還可以把計劃告訴別人,讓自己產(chǎn)生壓力。這一步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