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沒有房屋沒有麥子的時代,一棵樹就可以是我們的一切,生命的居所,想象的原鄉(xiāng)
想我們人類的祖先,本是從樹上走下來的。在農業(yè)與文明還沒有發(fā)展起來之前,樹可以遮風蔽雨,可以鉆木取火,可以觀測日出日落,樹皮樹葉可以用來蔽寒,果子熟了還可以充饑。在那沒有房屋沒有麥子的時代,一棵樹就可以是我們的一切,生命的居所,想象的原鄉(xiāng)。關于樹木的記憶,也可以說是我們記憶中最深處的沉淀之一。
上帝為什么不讓亞當夏娃吃善惡樹上的果子?這個故事的神秘魅力正在于此,更重要的是這些段落寓含著人類起始與樹的關系?!妒ソ洝防镞€提到不少樹,給人印象深的還有橄欖樹:世界發(fā)大水,諾亞方舟上的人也是因為鴿子啄回一枝橄欖枝而看到了希望——洪水退了,樹們最先浮現(xiàn)出來,并且生出了綠色的希望之葉。據(jù)學者的統(tǒng)計,樹是《圣經》里除了人以外提到最多的生物,具體列出名字的樹一共22種。
《古蘭經》里,也有類似的樹——和平樹、地獄樹,等等。這兩個經常是打得不可開交的宗教其實都誕生于中東地區(qū),里面樹的意象也頗有相似之處。聽說有個約旦作家Pierre Bikai寫過關于宗教發(fā)展與植物關系的文章,英文的則看到一位阿拉伯學者做的一篇論文,比較研究《圣經》和《古蘭經》里的植物。
古老的民族都有樹崇拜,據(jù)說至今約旦鄉(xiāng)下還有裝飾一棵樹象征死去親友的遺風。而基督教文明形成的民俗則是過圣誕節(jié)總得在家里弄棵圣誕樹,還要裝飾得花花綠綠,頗能反應基督教積極向上的精神——萬物枯萎的季節(jié),人人家里要“種”樹。
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看到了高達3.85米的青銅神樹,印證著我們中國上古時代的樹神話?!渡胶=?12539;海外東經》中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曰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曰居下枝,一曰居上枝。”《大荒東經》說:“……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薄痘茨献印氛f:“若木在建成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惫湃藢θ找菇惶娴睦斫夂拖胂蠖嗝次览寺刻焯栂褚恢唤瘌B,從東方的扶桑樹上起飛,最后落在西方的若木樹上。有學者的解釋是,神樹最初當是原始山林的巨木,看太陽在巨木何方以測日。若木、建木、拒格之桑、扶桑,都是巨木的不同名稱,并且已經是觀測日與月的標志、祭祀活動中心的社樹了。也有日本學者解釋說,太陽升起和下落的時候,會形成一種叫做“日柱”的自然現(xiàn)象,也使得古人想象太陽是沿著一棵樹上升和下降的。
用今天的時髦語言,佛教應該稱得上是“綠色宗教”。事實上佛教徒在中國的歷史上的確可以稱作環(huán)保先鋒的。到佛教名山去,經常會遇到華嚴林,于是知道和尚們不光是擇天然而居,而且是種了不少林子的。以華嚴經一字種一樹,形成華嚴林,這種身體力行結合文化與天然,格外是佛教的一種悟意之美。
最有名的華嚴林應該是峨眉山吧。去峨眉山玩時,得知這里的禪門師徒歷經數(shù)代,可以說是前赴后繼地種植了大片禪林,是絕對的環(huán)保英雄。如伏虎寺虎溪禪林、布金林、古功德林、旃檀林、冷杉林等等。而且還讀到這樣的故事:清光緒年間,海拔2800米的天門石有小沙彌如昭濫罰文殊庵內冷杉,被罰菜油50斤,并立字據(jù)保證“今后天門石子孫永遠不再濫伐樹木”。
可是這樣的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傳統(tǒng),在一夜間被“雨打風吹去”。置身華嚴林中,風掠過樹梢,似乎有一種語言在要求我們傾聽,傾聽樹的訴說,傾聽我們對于樹的最深層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