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總是令人感到需要進取和不滿足的東西,其實來自我們的心靈,是情感和靈魂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不斷地發(fā)出的指令。
早在10多年前,我就讀過《莊子外篇·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句子??聪荣t對萬物如此通透的認知,自然仰慕不已心向往之。但書中讀來終是淺,于我等愚笨之人而言,沒有切身的體驗和感悟,讀再多的書也不過是鴨子聽雷,水過鴨背。
2009年6月的一天,我去了一趟距南寧市區(qū)僅98公里的隆安縣。這趟仿佛就是家門口的游玩,卻讓我回味無窮心有所悟。
以前也知道隆安,卻只知道她是南寧邊上一個比較貧困的縣,縣里有座龍虎山,那山里的猴子啊,多得要命!此外就沒有對這個地方作多一些了解的興趣了。仿佛我對事物的判斷只剩下了貧富一個標準。
然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該我懂得的時候,我就懂得了,世間一切萬物,自有造化順其自然的安排。
我們到隆安游玩的第一站是仙緣谷,傳說那是八仙求道成仙之時得南海觀音點化飛升之處。所謂傳說總是美好的居多,向往成仙也是紛擾塵俗中世人無可厚非的,祈愿更美好生活的體現(xiàn)。谷中翠竹綠樹,石橋、石壁和石洞渾然天成掩映其間,就那么悠然安適地存在著,看萬年時光的流逝,聽游人攀爬時驚呼的贊嘆,任蜂蝶與它們共生的草木枝葉上翩躚起落……有意思的是,谷底還有一個與谷中裸呈的石橋石壁相映成趣的佛靈洞。
須知各種各樣的溶洞在廣西比比皆是,但進洞即一片神秘的黑暗,需要打著電光劃船往返半個多小時才可重見天日的卻并不多見。且不說洞內(nèi)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會給人以怎樣豐富的聯(lián)想,只說那一片沉寂的靜默與黑暗——身邊只有輕微的水響,頭頂無數(shù)蝙蝠,時而短促時而又密集喧嘩的鳴叫卻更顯靜默黑暗的強大與沒有邊際。那是怎樣的一種寂靜呢?不由自主地,你會想起洪荒的宇宙、生命的盡頭;不由自主地,你會大聲地與同伴說話借以驅(qū)趕這無邊又無形的力量的擠壓。于都市的喧囂中過于膨脹了的心靈啊,感受這片刻的靜默,也許,我們也可以回歸自然本性中哪怕只是片刻的清涼……
纏繞著穿過這神秘溶洞的流水,就是水如其名的綠水江了。
真的是碧綠又透亮的一條江呢!水不很深,卻嫵媚婀娜得令人心醉。她時而溫婉嫻靜,時而靈動活潑,時而低吟淺唱,時而又激流勇進一路高歌,兩畔卻總有青山碧樹相隨。那兩岸層層疊疊的綠啊,滲進了綠水江的水里,也滲進了綠水江的魂魄里。
景區(qū)的文字介紹里說:“綠水江是全天然的河道。綠水江漂流河段全長5.8公里,急灘中最高落差為4.5米,全程漂流時間3個小時,沿江兩岸茂林修竹,水質(zhì)清澈。乘艇順溪而下,在漂流的游程中,山狹水轉(zhuǎn),沖漂過壩,激流勇進,時而湍急,時而平緩;時而大浪撲面,急轉(zhuǎn)急旋,時而急馳而下,浪遏飛舟。”
在沒有見到綠水江的時候,看文字我是沒有任何感覺的。須知廣告時代,就是各種奇跡充滿你耳目的時代。你不可以輕信任何堂皇華麗甚至貌似逼真的言說。但我在進入了綠水江的懷抱,又與她同呼吸共進退地經(jīng)歷了一番沉浮之后,才相信了: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條江,更是造物點化凡俗,以天地行不言之教的一條江。
正如文字介紹里說的,綠水江中的漂流時而平緩,時而湍急。行至水深時,仿佛時間都已靜止,只剩鳥叫蟲鳴;行至水淺時,江水的流動固然活潑歡快,漂流時坐的橡皮筏子卻一不小心就會被石塊卡到或觸灘擱淺。
而流水就像時間,有人來或沒人在,她總是要向前流淌的。在她的懷里歡呼著,雀躍著,或者靜默著,陶醉著,乃至驚慌著,尖叫著的人們,都無一例外地,要遵循流水的意志,順從水流的安排。最高明的漂流者哪怕坐擁核武器也絕不會“逆水行舟”。深水靜流時,甚至無須勞動舟槳,就那么悠然自得地,觀兩岸重巒疊翠,任柔風輕拂,聽清泉入耳;灘險水急時,只需穩(wěn)坐筏中順著水勢前行,關(guān)鍵處船槳往擋路的大石借勢一撐,頃刻間,便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盡享了漂流的樂趣。倒是那些用力過猛,企圖體驗一把“與天斗,其樂無窮”的奮勇爭先者會被這看似溫婉的江水捉弄得團團亂轉(zhuǎn),狼狽不堪。
這嫵媚婀娜的綠水江呀,這或許就是因了目前經(jīng)濟的不發(fā)達而得以保持天然的綠水江呀,如此閑雅自得的流淌,卻靜悄悄地就告訴了我:萬物自有自然的法則管束,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暢游隆安的仙緣谷綠水江,心安神靜又神清氣爽之時,我又想起了那個有錢人被沙灘上曬太陽的老漁夫詰倒的故事。故事里的有錢人問漁夫,海里那么好的資源為什么不拿來換錢呢?有了錢你就可能掙更多的錢,接著你就可以用錢來買清閑……漁夫卻問:莫非我正曬著太陽小憩就不是在享清閑了么?
是的,人對生命的體悟總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總是要驀然回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其實不多,潔凈的陽光和空氣,沒有污染的食物和水,足矣!那個總是令人感到需要進取和不滿足的東西,其實來自我們的心靈,是情感和靈魂在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不斷地發(fā)出的指令!
沉吟間,我仿佛又明白了,那古人為什么喜歡寄情山水,因為人也是自然的產(chǎn)物,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流連其間,或多或少地,人也就跟著秀美的山水變得清雅起來,凡事遵循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就不會專去做些先通過污染破壞環(huán)境來發(fā)財,再花錢去買干凈的空氣和水這樣的傻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