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繁復雜的藏品中,古籍作為一大門類,已經成為收藏系列中的一個重點。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爆和藏品本身所固有的價值客觀性及價值的增長,全國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收藏熱。 但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有投資價值,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古籍版本的收藏價值,才能從浩瀚的書海中挖掘出具有投資升值潛力的古籍。
物以稀為貴,古籍圖書也同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fā)現民間古籍圖書的存世量正在逐年減少,古籍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而年代久遠,宋版、元版或者明初版書籍,傳流至今,已很稀少,加之戰(zhàn)爭、動亂的焚毀,傳世絕少,流失海外的自不必說,即便在國內,多數也進了各級圖書館和博物館,私人收藏只不過鳳毛麟角。因此,在國內古舊書市場上早已十分罕見。私人藏書家即便擁有這類書籍,也是待價而沽深藏不露,或根本就不想出手。而目前許多人都看到了古籍潛在的升值空間,私人藏書家的隊伍一直在發(fā)展壯大,所以有較高收藏價值的古籍走俏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籍收藏有原刻本、重刻本、影刻本、寫刻本等幾大類別:原刻本的特點是字畫清晰,賞心悅目,故為藏書家與讀者所重。由于刻工精細,紙墨運用講究,一直是資深藏家的首選。重刻本是一種書重新刻印之本。相對原本而言,不但字體版式與原本不同,在文字內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存世古籍中的絕大多數都屬此類。其價值雖不及原版,但有兩種重刻本仍值得藏家關注:一是原刻本已佚失不存,重刻本成了存世的孤品,二是由著名的刻書機構所翻刻,因印刷工藝上的精美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影刻本即根據原書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書本。稀少、罕見之圖書資料,為研究之需,常用原書影印,以廣流傳。就是先對出自名手的原刻本進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這類刻本多把宋元版原刻本臨摹得惟妙惟肖,這樣印出的書能夠完整地保留原刻本的形狀,故而其價值要比一般的翻刻本高很多。寫刻本即由擅長書法的人或作者自己書寫上版印出的書,由于此類刻本多出于名家之手,如清代鄭板橋自書的《板橋集》等,數量很少,所以也是古籍收藏中難得的佳品。此外,還有印刷上具有特色的活字本、套印本。套色刻本,即在同一書頁上,印上顏色不同的文字和圖畫,價值往往高于同時期墨本數倍,也是古籍拍賣中的主流。銅活字印刷本、銅版印刷本等,也一直都是收藏界追逐的熱點。
明代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時期,圖版刻印精良。清代及民國時期的精刻本,也多有特色。明清兩代的善本,乃是如今古籍收藏家競相追逐的目標。民國時期的圖書數量可觀,且由于距今較近,損壞或流失較少,時下價格相對偏低,許多私人藏家在經濟上能承受,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都值得去關注。對于普通收藏者來說,應盡量從明清時期的版本入手,以康熙、乾隆時期的寫刻精本為收藏重點,民國時期的圖書為輔。在同一時期的古籍中要把握“刻本優(yōu)于印本,初刻優(yōu)于翻刻,套色優(yōu)于單色,圖畫優(yōu)于文字”的原則。
筆者是古籍書收藏愛好者,經多年來努力追尋,已收藏千余冊古籍書本(圖1-11)。在諸多的版本中,筆者發(fā)現印有“銅版”印刷的古籍書,印刷精美,文字內容校勘也極為精嚴,絕無勘誤,存世稀少,是古籍版本中的佼佼者。其中《銅版四書體注》道光丁酉年白紙?zhí)卮箝_本一函線裝書(圖12)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在我的古藉收藏中,以前尚未看到過標注有銅版印刷之類的古籍線裝書。我所參閱的古籍資料和實物中,也是第一次發(fā)現一函六冊特大開本的銅版雕板印刷的古籍書本。當時我認真地翻閱研究了古籍版本學和中國印刷術之類的著作和資料(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筆者手頭可參考的資料有限),未能找到確切的答案。
2002年,筆者在《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年第三期上有幸拜讀了東北師范大學信息傳播與管理學院紀曉平老師一篇論文《近代中國的銅版印刷術》,從而解決了一直盤旋在我心中的疑問。這篇文章通過列舉有力的事實,闡述銅版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產生的過程,證實在中國近代,銅版印刷術仍在廣泛應用并不斷改進與發(fā)展,從而說明了銅版印刷術在中國近代圖書出版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以及銅版書的珍貴。文章指出“在中國近代圖書史的研究中,有個被人忽視的問題,就是銅版印刷術。中國近代圖書出版業(yè),雖然鉛印術占主導位置,但銅版印刷術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學者在論述銅版印刷時,大多只論及明代和前清,而忽略了晚清以來的近代銅版應用和發(fā)展狀況?!蔽恼逻€列舉了我國古代雕刻銅版的實例“更值得重視的是雕刻銅版,在我國宋代己經發(fā)明應用。1952年上海博物館陳列一件珍品。其說明書寫道;”在宋代,除了雕木板印刷圖書以外,也已能雕銅版,以便大量印刷之用。例如商店廣告和國家紙幣的印行,往往是用銅版的。宋代文物遺存證明了銅板印刷術的應用。此外,其他有關學者也認為銅版印刷在北宋己得到普遍應用。元代繼續(xù)應用雕刻銅版。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初,鈔印用木為版,十三年鑄銅易之”。說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1276年)用已經銅版印刷“至元通行寶鈔”了。元代不僅有王楨創(chuàng)制的木活字,而且應用了銅活字,如元代元統(tǒng)元年(1333年)印制了一部《御試策》,就是用銅活字印刷的教材,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銅活字印本??梢?,元代雕刻銅板與銅活字印刷術并用。文章還指出,1862年,太平天國重要文件《太平天日》居然也是“欽遵旨準刷印銅板領行”,這種銅版印書成為近代革命史的珍貴文物,文中還詳細描述了雕刻銅版到印刷成書之技術及過程。中國人王肇鋐去日本留學寫了《銅刻小記》,書中說:“刻銅之法,創(chuàng)自泰西,行諸日本。鐫刻極精圖式,宜取諸此。雖細如毫發(fā)之紋,亦異常清楚,其免燥濕伸縮之虞也,勝乎木刻;其無印刷模糊之病也,超乎石印?!蓖跽劁f先生在肯定雕刻銅版的作用后,概括了雕刻銅版工序:“先磨版,次上蠟,次構圖,次上版,次刻蠟,次爛銅,次修銅。法以平薄銅版,用堅木炭磨凈,將版在炭火上微烘,擦以黃蠟,軟毛板刷刷勻之,陰涼數時聽用。”接著他畫了十一幅刻銅用的工具圖,然后具體描述了十四道工序。這樣的銅版印刷地圖,每日可印二百張至三百張。文章最后指出銅版印刷術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占有不可輕視的地位。銅版和銅活字印刷刻字精美,印刷質量好,向為藏家重視。尤其應該指出的是,以銅作印刷材料造價高,成本昂貴,除官局以外,僅為富商可為。因此,銅版書極為珍貴,在近代中國鉛字版暢行情況下,銅版書更為罕見。”看完這篇文章使我深刻認識到,銅版印刷在中國圖書出版史和中國印刷術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我的這兩函銅版書的發(fā)現也許可能打破版本界專家認為銅版印刷書籍不大可能的神話,成為國寶級珍罕品。紀曉平先生的文章美中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前清及晚清時期銅版印刷書籍實物舉證,筆者的這兩函《銅版四書體注》(圖12-13)古籍線裝書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銅版四書體注》兩函書牌子上都注明了“苕溪范翔紫登參訂”,“時皇清康熙歲在壬申(1692年)小春轂亙苕溪后學范翔紫登氏題于西郊之漱芳軒”。文章中“雍”字不避諱,也說明本書是在清雍正朝之前出版的。說明這兩函書是清康熙的原版本,后加上重版書牌子翻印本。無獨有偶,筆者在2008年9月在互聯網上買下了康熙壬申年原版的《銅版四書體注》學源堂藏版(如圖14),幸運地擁有康熙、道光、光緒年出版的《銅版四書體注》共三套,也證實了前清至晚清銅版雕版印書沒有中斷過,這次筆者拍到的《學源堂銅版四書體注》一書,是本人發(fā)現清朝最早的銅板印刷古籍書本的實物。這三函古籍除了書牌子外,內容、版面完全一樣,現以道光版《銅版四書體注》為代表介紹給讀者。
《銅版四書體注》苕溪范翔紫登參訂(范翔,字紫登,是清康熙朝著名的學者),道光丁酉(1837年)孟春新鐫,字遵部頒正韻,校對無訛,集古堂藏板(以上是書牌)一函六冊全,目錄內容如下(如圖15):
第一冊:版記(書牌子),序言(例言、眼目),大學,中庸
第二冊:論語(卷一至卷五),卷一(學而、為政),卷二(八佾、里仁)卷三(公治、雍也),卷四(述而、秦伯),卷五(子罕、鄉(xiāng)黨)
第三冊:論語(卷六至卷十),卷六(先進、顏淵),卷七(子路、憲問)卷八(衛(wèi)靈、季氏),卷九(陽貨、微子),卷十(子張、堯日)
第四冊:孟子(卷一至卷三),卷一(梁惠),卷二(公孫),卷三(滕文)
第五冊:孟子(卷四至卷五),卷四(離婁),卷五(萬章)
第六冊:孟子(卷六至卷七),卷六(告子),卷七(盡心)
這函古籍不僅寫刻精良,紙墨俱佳,風格獨特,??本珜?,筆者曾認真從頭到尾逐字查閱,未發(fā)現有漏字、缺字或印刷不清晰的地方。本書的最大特點是特大開本,尺寸為34.5厘米x18厘米,筆者以前還從未收藏過如此大開本的古籍書。一般來說,如此大開本的書都是很有價值的好書。該書另一大特點是用紙考究,色白堅韌,細密而光滑??嘀颀S主在《書林談屑》一書中說:“清代印書,上焉者用開化紙,色白而堅韌細密,表面光滑。”據傳說潔白如玉的開化紙因產自浙江省開化縣而得名,在清朝這種紙是上等紙,其他紙是無法與它匹敵的。用開化紙印出來的書,黑白相間、美觀大氣,很受藏書家的青睞。
該書還有一個特點是,版面刻字緊湊,空隙間隔極小,字與字之間筆劃互相延伸至內部(如圖16)?!洞髮W》第九頁中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字和“家”字左右寬度是一樣,上下高度不一樣,“家”字所占的高度是“一”字的三倍,其中的“仁”字一撇己延伸到“家”字中間,后一個“仁”同樣也延伸到“興”字內部,上述現象書中頁面上到處都能見到,以上特點說明了本書是銅版整版雕刻印刷而不是銅活字排版的書。版面緊湊,間隔小是為了節(jié)省版面的用料,這是整板銅版印刷的特點。
近幾年來,筆者一直關注著銅版印刷古籍書本的信息動向,在2004年后,有關介紹銅版印刷古籍之類的文章開始在媒體上陸續(xù)出現。
2004年1月14日,《收藏快報》首先發(fā)表了安徽何文秀先生的一篇文章《不是明刻,勝似明刻》。文章指出“《銅版四書人物備考》清乾隆年新鐫的古籍書,這部古籍之所以珍貴,其閃光點不在于是否明刻本,而在于它獨特的印刷工藝。在幾千年的中國印刷發(fā)展史上,雕刻印刷占據了極其重要位置,而雕刻印刷中,除了人們熟知的木刻雕板外,還曾出現過兩種以磁(瓷)版、銅版等硬質材為雕版的印刷工藝。”古籍封面書牌明確注明“銅版”,僅此一項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工藝上的代表性,就非一般善本古籍所能比擬。文章最后指出“《銅版四書人物備考》是一件比普通明刻本更為珍貴的稀見銅板雕印古藉。它作為目前國內唯一見諸于報刊媒體的銅版雕印文字類古籍,值得收藏界、圖書版本界對其作更深入的研究?!?/p>
這篇文章一針見血指出,銅版印刷古籍是真實的,并有存世的實物為證,它以有力的證據反駁了版本界權威專家李致忠先生在其《古籍版本知識500問》一書中,關于“印刷史上有過銅版印刷嗎?”,“真正鐫造或刻銅版用以印書,我以為不太可能。因為銅版的造價太高了技術上也有不少難題?!边@一觀點。
2004年2月25日,趙仲達先生發(fā)表了題為《是銅板還是銅活字板一關于對<銅版四書人物備考>的再認識》的文章。文章指出銅版印刷的古籍印本,有整版本印刷和活字本印刷之分,并總結區(qū)分了六點經驗,還指出銅版整版印刷的古籍,比活字本存世要少,更為珍罕。文章最后呼吁:“《銅版四書人物備考》是一部真正的銅板,而不是銅活字印刷的古籍,同時對于可能存世的晚清銅板印本,在時間上又大勝了一籌,但愿經專家不斷深入研究,定能使它展示珍品、罕品面目,使之成為目前存世最早的一部銅板印刷的文字類古籍而載入史冊!”在此特別指出,筆者近日在網上拍到的《學源堂銅板四書體注》一函六冊古籍本是康熙壬申(1692年)出版,較之上文介紹的《銅板四書人物備考》一書時間更準確、更早。
2005年4日27日,俞智者先生在其文章《珍罕的銅版古籍》中指出:“去年仲秋本人翻閱古籍,無獨有偶,在古籍中竟發(fā)現了兩卷《增補四書人物備考》系乾隆六年新鐫,作序是康熙重臣陳仁錫所題,本人發(fā)現此書有許多的整版銅版印刷的特征。這是一份我們祖先古代研究太空的重要資料,現將書牌序跋縮印刊出。以供同好研究探討觀賞。”
2006年12月26日某網登出一篇文章題為《銅鏤板古籍<銅版書經體注>》,該書一函三冊6卷,作于雍正乙巳(1725年)春。文章作者指出“該書第一冊卷首標明為《銅板書經體注》兩儀堂藏板。經考證兩儀堂為明清江西金溪的一家地方著名書坊,而銅板印刷是該書坊的一大特色?!蔽闹羞€列舉了很多銅板整版印刷的特征來證實本書不是銅活字印刷,而是“雍正年鏤銅板印刷的古籍版,彌足珍貴?!?/p>
2008年12月22日《藏書報》登載了由本人撰寫的題為《從“學源堂銅板四書體注”說到我國的銅版印刷術》一文,明確指出“筆者認為該書為銅版整版印刷而不是銅活字本。本書印刷版面刻字緊湊,空隙間隔極小,這是為了節(jié)省版面的銅用料,是整板銅版印刷的特點?!?/p>
除了收集查閱上述資料及文章外,筆者還花了不少時間高度關注有關銅版書方面的信息,現將有關信息記錄整理如下:
一、《銅板四書補注附考備旨》為四書講義書,清乾隆44年(1779年)仲春出版,松盛堂藏板,開本26.2厘米x17厘米,僅存(大學)二卷,(中庸)一卷,漯河市史志檔案館藏書。
二、《銅版四書遵注合講》為四書講義書,清道光癸已年(1835年)版姑蘇會文堂梓,開本28.5厘米x17.8厘米,6冊全,四川成都潭云兵先生共收藏兩函一樣,欲公開出讓其中一函。
三、《增訂銅版詩韻集成》光緒乙酉年(1885年)版,四冊全,山東濰坊泉友小健在互聯網上公開拍賣。
四、《銅板詩經》清中期版,四冊全,大字洪武正韻巾箱本,山東濟南承中堂書。
五、《學源堂銅板四書述要》六冊全,清中期版,山東濰坊泉友小健藏書。
綜上所述,筆者所收集到有關銅版印刷古籍的信息,使本人對清代銅板印刷書籍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在我國印刷史上確有銅版整版印刷書籍的存在,進一步證實了明代及前清到晚清,銅版印刷的發(fā)展和應用,這個關系到中國印刷史上的大課題,希望有關部門及專家應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還歷史一個真面目。筆者在摸索探討的過程中,還發(fā)現清代銅版印刷書籍,主要是印刷發(fā)行有關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很少有其他內容的書,也許是四書之類的書需求量較大,要采用銅板印刷才能印刷出更多的書以應要求。還有一點,清早期的銅版書牌上印刷標明絕大部分是“銅板”二字,而清中期到晚期的銅版書標明的是“銅版”二字,而且印刷更規(guī)范書牌子首頁是另用一張半透明有色的薄紙印刷,有“字遵部韻,校對無訛”字樣標明,說明是由官府督印,十分慎重。以上僅是本人拙見,敬請專家各位同好不吝賜教為謝。
知識小鏈接:
活字本 :用膠泥、木、銅、鐵、鉛、錫、磁、瓢制成方塊單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圖書,稱為活字本。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中期,畢升首先發(fā)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禎又用木活字排印了《農書》,但均未見存本?,F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發(fā)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清時期活字本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華燧以銅活字排印了《錦繡萬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齋隨筆》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書。清雍正年間,內府以銅活字排印了一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乾隆間又以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外,流傳到我國的還有朝鮮活字本。
套印本: 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分版印刷的圖書。常見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稱為朱墨本。此外,還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發(fā)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術,稱為饾版和拱花,這種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畫。
從嘉靖、萬歷時起,刻書字體日益整齊規(guī)范化,形成了一種與普通書寫不同的專用刻書字體,這時重新出現用普通書寫的字體來刻書,又成為一種新鮮事物,因此后人稱之為“寫刻”。凡寫刻的書稱為寫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