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書畫拍賣市場上,齊白石老人作品行情再一次飆升,人們普遍認(rèn)為白石老人的畫作自成一體,是筆性、墨性、水性的綜合發(fā)揮,往往數(shù)筆之間就能露出大方之家獨有的神韻,可謂是“別出心裁”。大師筆下的花鳥蟲草,生動逼真,天趣自然;人物故事,傳神若現(xiàn),巧奪天工。這種鬼斧神工之象,“巧取‘毫’奪”于尺幅之間,是大師長期的藝術(shù)修煉和對生活的細(xì)密觀察所鋪就。
這兩件白石大師的作品,是大師在人物畫、花鳥畫繪畫領(lǐng)域中的佼佼者?!肚锕稀酚煤喚毜墓P墨、蒼勁的線條,勾勒出經(jīng)霜老藤的形貌,略略幾筆染出幾片霜染的枯葉,一個有棱有角、結(jié)結(jié)實實的老南瓜居于畫幅中央,表現(xiàn)出“碩果終成”之意象,讓人感到收獲的喜悅和甜蜜的滿足。這正是白石大師在繪畫中一直貫穿的世俗情懷,以及他那種生動活潑的愉快情調(diào)的精彩寫照,天趣中透著對“天道酬勤”的勞動生活的熱愛和信心。
向來詩畫藝術(shù)是相通共連的。寫秋的詩往往通篇沒一字提秋,單以寒霜、落葉、枯藤之類的意象點題,在《秋瓜》中顯然也是如此。不僅是枯藤、“碩果終成”的南瓜點明是秋,連那只嘴尖腿細(xì)、一身鮮艷嫩綠艷裝的螞蚱也有妙用。它停在枯藤的兩莖卷須之上,彷佛一有驚動就會騰飛而去,那尖尖的饞眼也死死盯住成熟的碩果。然而,在葉將落藤已黃的背景下,這只螞蚱更增添了幾許濃郁的秋意。
另一幅《神仙鐵拐李》更是精品。鐵拐李有個性,且好酒,在大師的筆下倔頭強腦,虎目圓瞪,疏落幾筆勾勒出的衣服,蓬松的頭發(fā)、直翹的八字胡,配之以形影不離的葫蘆,一位在人們心目中的神仙就躍然紙上。尤其是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更是得意之處,所謂“畫龍點睛”,白石大師更有“妙手繪目”之功。筆者曾見過部分大師的人物畫,均以簡筆概之,雖只幾筆卻十分形似傳神,一眼望去即能心領(lǐng);在似與不似之間,更有一種特殊的神會,這或許就是大師的高妙之處。怪不得楊仁凱老先生對該作品推崇之至,稱之為“齊白石之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刊登載的兩幅作品均為白石大師首次面市之作,且都是畫配詩。大師自己對題詩之畫曾有這樣的見解:“題畫之字多。文氣亦通順。其畫更佳?!憋@然,《秋瓜》就是一件難得的詩畫俱佳的作品,畫中之詩溢滿童趣。詩曰:“客來索畫語難通,目既朦朧耳又聾,一瞬未終年七十,種瓜猶作是兒童”。畫中為秋,秋意為涼,但詩中描述的作者和索畫者之間諧趣的溝通場景,卻是在深秋中蘊暖意,在俏語中蘊幽默。這種類型的畫作,在大師的作品中極為鮮有。再看《神仙鐵拐李》的題詩:“形骸終未脫塵緣,餓殍還魂豈忘傳。拋卻葫蘆與鐵拐,人間誰信是神仙”,前兩句詩意地講述了傳說中鐵拐李的成仙經(jīng)歷,后兩句又引人深思:想成仙終未成仙,誰見過仙?成與不成,只是文人墨客們茶余飯后的一說而已。
白石大師的作品,一言半語是道不盡的,還是借前面提到的“旁門左道”之言,來表達(dá)我對大師作品的贊嘆:巧取之墨,巧取之色;筆端之毫,奪舍之功,終在“巧取‘毫’奪”中躍然紙上。這是很多大師級名家所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