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石是僵硬的,冰冷的,沒有生命的,但原石在藝術家眼里,尤其是玉雕大師眼里,卻是通透的,鮮活的,他們從石頭中看出了生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大智慧,于尺山寸水之間感受宇宙天地的廣闊,體會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精髓。究其因果,玉為石之美者,而美如何體現(xiàn),需要意境,便引出玉雕作品意境內(nèi)蘊之談。
關于中國玉雕所展現(xiàn)的意境內(nèi)蘊,從以下八個方面來簡單地闡述:形神兼?zhèn)?、靈動之趣、含蓄隱忍、小中見大、大巧若拙,虛實結合、和諧之美、以藝載道。
一、形神兼?zhèn)?/p>
玉雕藝術屬中國藝術門類之一,在表現(xiàn)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韻。玉雕藝術與中國的書畫是分不開的,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畫稿幾乎決定了作品最終的形態(tài)。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山石花草,在描述的過程中,畫的出神,如詩一般“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具有“意外之韻”,在玉雕作品之中表現(xiàn)出“不似似之”,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無之間,斟酌于形神之際。以神統(tǒng)形,以意融形,形神結合乃至神超形越,這是當代玉雕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該做的。
一件形神兼?zhèn)涞挠竦褡髌?,才有巨大的穿透力,才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玉雕藝術要重視形似之外的神韻,這不單是一個雕琢技巧的問題,重要的是,它和玉雕人內(nèi)在的心靈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運用原料的特色或是精湛的工藝,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生命的境界,一種形神兼?zhèn)涞囊饩场?/p>
中國的玉石藝術,蘊含著形神兼?zhèn)涞拿铐崱?/p>
二、靈動之趣
在中國藝術的發(fā)展中,靈動之趣穿透了藝術的寂寞世界,讓生命靈動起來,成為天地的強音。藝術家的精神躍動、通過具有飛動靈魂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在玉雕藝術中,更是有重視線條的傾向,靈動之趣即重在于線條的韻律。
在玉雕的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靈動之趣,在原石上刻畫出有意味的線條,玉雕藝術將此化為具體的藝術創(chuàng)造形式,在靜穆中求飛動,從常態(tài)中超然溢出,縱肆狂舞,追求一脈生命的清流??傊?,靜處就是動起,動處就是靜思,動靜變化,達到最暢然的生命呈現(xiàn)。
玉雕作品是靜止的,一味靜,則呆滯,呆滯則無生氣,無生氣則無韻味,靜不是藝術追求的目標,藝術形式需要有動的韻味。在玉雕創(chuàng)作中,寧靜中追求靈動的韻律,變化不已,運轉不息。玉雕人在啟動自己蟄伏的心靈,活躍自己的創(chuàng)作工具,進而形超神越。
三、含蓄隱忍
我們東方民族注重含蓄隱忍的審美觀念,在我們民族的特性中有這樣的特征,說話委婉、重視內(nèi)涵、強調涵養(yǎng),看重言外的意味、形象之外、味外之味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形如霧里看花,體驗一種悠長的回味,美的表現(xiàn)應該是一種表面上并不聲張的創(chuàng)作。縱觀我國的玉雕藝術之美,總有曲徑通幽之感,既如此,含蓄隱忍。
中國的玉雕藝術,通過婉轉的傳達,產(chǎn)生優(yōu)雅的美感,在作品的內(nèi)部激起一種張力,創(chuàng)造一個回蕩的空間,展示豐富的藝術內(nèi)容,含蓄隱忍的內(nèi)涵從作品的內(nèi)在沖蕩開來,勝過外在的強力,美從曲徑通幽中尋來,勝過直白的美感,在含蓄隱忍之中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
四、小中見大
中國人有這樣的觀點,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它道明了國人以小見大的智慧,體現(xiàn)了東方美學的一個觀點。
中國的園林是這一觀點的最好例證,而歷來被稱之為“尺山寸水”的玉雕更是如此。大到幾米高的山子,小到幾厘米的玉牌,都是這一觀點的體現(xiàn)。
在玉雕創(chuàng)作中普遍遵循以小見大的原則,在挾小的設計空間里,海納百川,容天下之大。尤其是玉雕山子,通過獨特的設計,使鑒賞者能夠在其景致的引導下,感受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從而表現(xiàn)出山子的靈魂。玉雕山子可阻說是宇宙天地的微縮版,它是一個小世界,在于順乎自然,表現(xiàn)場景,沒有這種場景的表現(xiàn),也就沒有由小至大的轉化機制。這種精巧的雕刻場景作用于鑒賞者的心靈,使人們產(chǎn)生超出山子畫面自身的遠思逸致,而鑒賞者之所以能夠在心中完成這種轉換,在于玉雕山子特殊場景的創(chuàng)造,更在于創(chuàng)造者與鑒賞者有共同的文化心理,這是中國玉雕的一個特點,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
五、大巧若拙
玉雕的設計由于在多方面借鑒了中國書畫的元素,所以便受到書畫文化內(nèi)涵的影響,在一些題材內(nèi)容上設計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濃”的原則。如枯樹、怪石之類,一些枯朽的形象,用來展示深刻的道理。在丑中求美,在怪中求理,在荒誕中求平常的道理,追求生命的意義??菪嗟男蜗蟛⒉痪哂忻赖男问?,沒有美的造型,但它內(nèi)在是豐滿的、充實的、活潑的,通過自身的衰朽,隱含著活力;通過自身的怪異,隱含著一種生機;通過自己的丑陋;隱含著無邊的美貌,以喚起人們對生命活力的向往,開始一段新的生命歷程。這里隱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實,生命的低點孕育著希望。
在玉雕藝術家眼里,吸納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枯木見春、怪石見美、于迷離中聞清香,以巧追巧,并不能見巧,拙中見巧,方是大巧。
六、虛實結合
欣賞一件優(yōu)秀的玉雕藝術品時我們往往會用虛實結合來形容,而虛實結合是中國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虛實結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虛實二者之間,中國藝術對虛更為重視,因為實從虛中傳出,想象空靈,固有實際,空靈清澈,方有實在之美。
欣賞中國的玉雕藝術品,不要看雕刻的是什么,要看不在畫面上的東西,通過畫面的有限的形式。想象到無形的空間,這是中國玉雕所追求的。玉雕作品的空靈,井不是設計簡潔,畫面空空,而是有靈氣往來的空靈,關鍵問題是不在于雕琢的畫面多少,而在于藝術家的靈心獨運。設計雕琢得好,就是在密處也能見出空靈,設計雕琢得不好,就是再清空,也難有高詣。在動中求動,不如靜中求動,實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在虛實結合之處,構建一個令人想象的空間,使得景中有景,象外有象,欣賞優(yōu)秀的玉雕作品,猶如身臨其境,慢慢地融入這個虛實結合的妙境中,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種勾魂攝魄的美。
在中國玉雕之中,空靈的世界永遠在創(chuàng)造者和鑒賞者心里存在,在設計與鑒賞間,增加人們玩味的空間,若隱若現(xiàn),似淡若濃,令人流連忘返。
七、和諧之美
和諧之美于玉雕作品體現(xiàn)在構圖上,合理的布局,匠心獨具的設計,就會呈現(xiàn)一件具有和諧之美的作品。而真正的和諧之美是由有表象的形式落入到創(chuàng)作者深入心中的和諧。玉雕作品通過藝術的形式,將和諧之美展現(xiàn),即情景交融。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情景的統(tǒng)一便是和諧。在玉雕藝術中簡單地表述就是造型比例的適中,遠景近景的呼應,繁復工藝與留白處結合的合理等等,反映到玉雕作品上,就是使鑒賞者看得舒服,看得美,便是和諧,于是就有美的出現(xiàn)。
中國藝術強調人與天地宇宙的和諧,在與自然的親和中感受到無限的快樂。在玉雕創(chuàng)作中完成人與自然的親和,利用自然界一切可利用的元素,展現(xiàn)在玉雕作品上,掙脫束縛,使自身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中,產(chǎn)生強烈的靈魂震撼,感覺到未有過的經(jīng)驗,體驗到一種深及心脾的愉悅,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方能出現(xiàn)上佳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重復,心平氣和地創(chuàng)作,就能展現(xiàn)和諧之美。
欣賞中國的傳統(tǒng)的玉雕藝術,如同飲一杯清茶,平淡中有悠長,寧靜中有飄逸。
八、以藝載道
中國古代有以藝載道的說法,技藝只是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是達到“道”的工具,一切藝術形式都必須超越“技”而走向“道”。玉雕藝術傳承千載,因其有內(nèi)在的含蘊,有特殊的寄托,棲息著創(chuàng)作者的靈魂,蘊含著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才能夠源遠流長,延綿不絕。
玉雕藝術家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藝術,以藝載道,完成了心靈的遠游,他反映了中國藝術獨特的取向,對人品格的重視,而這一文化對藝術的浸染,將藝術作為人的品格的外在顯現(xiàn),最終發(fā)展成人的道德追求。以物言志,游于藝,在其中得到一種德的滿足。這一觀點,在玉文化中正是迎合了古語“謙謙君子,其人如玉”之談,玉雕藝術之道,是德的體現(xiàn)。
剖析了中國玉雕藝術的意境內(nèi)涵,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涵便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是東方藝術特有的氣質。這些特點的出現(xiàn)交融,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意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而這些都要歸功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極其廣泛,在感受的同時,常常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所有美的體驗,在于意境的營造,但更在于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