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上似乎有個共識,小說和詩歌,忽而大熱,忽而冷清,起起伏伏。惟有散文,雖未大紅大紫過,卻能長熱不冷。
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散文成全了當下這個書寫時代。如今是無報刊無專欄,甚至一個報刊多專欄,而專欄是要靠散文來支撐的,也可以說正是這遍布各種報刊的五花八門的專欄,推動了近20年的散文熱。
這可能跟散文的形式有關(guān)。散文是一種非常自由又非常講究的文體,自由就體現(xiàn)在一個“散”字上,可記事,可抒情,可寫人。
然而,散文的“講究”也在這個“散”字上,既要散得汪洋恣肆,又要謹嚴精美;既要散得自由舒張、辭贍韻美,又要意境深邃、夭矯奇崛。
所以過去的散文寧失之矯飾,也絕不平淡淺易。散文必須是美文。
——這也是中國的散文傳統(tǒng)所要求的。中國自古就是散文的大國,先秦諸子皆文章大家,既異彩紛呈,又謹嚴深奧?!妒酚洝犯情_論人之先河、立敘述之風范。魏晉辭賦,華美峻拔;韓愈散文,足起“八代之衰”。以后的歐陽修、蘇東坡、三袁、桐城派直至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等,等等,哪個時代沒有散文圣手?
中國有這般輝煌的散文傳統(tǒng),難怪在一片“文學被邊緣化”的抱怨聲中,散文卻有足夠的定力,能保持應有的生命力。
或許,今天的散文熱也與社會現(xiàn)實有關(guān)。現(xiàn)代人心散、神散、情散、事散,而散文雖散,卻要提供真情,提供一點思想、一點智慧,甚至是一點事實。
筆隨心,心隨筆,信筆寫來,順筆流淌,感覺應筆而生。完全自然,完全誠實,表現(xiàn)出一種與現(xiàn)實生活相契合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
篇幅可長可短,立意可莊可諧,題材無所不包,天地君親師,神仙老虎狗……這正適應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也最為靈活便捷地反映了現(xiàn)代人掩藏在散漫外表下的緊張、浮躁和不信任情緒。
最后歸結(jié)為一句話,這是個散文時代。此時散文不熱,更待何時?
插圖:鄭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