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桶就是馬桶,亦稱“子孫桶”?,F(xiàn)在的年輕人中,見過木制馬桶實物的怕是不多了,但相信很多人都在影視劇里看到過這樣一副經(jīng)典圖像:二十世紀(jì)初的上海,晨暉初現(xiàn),三三倆倆年輕或者年老的婦人們?nèi)嘀圩叱黾议T,手里各自拎著一只紅漆馬桶,在弄堂口的公用水龍頭前排著長隊等候洗刷——刷馬桶的場景,儼然已成影視作品表現(xiàn)老上?!袄锱幕钡闹复?。
據(jù)記載,馬桶的使用始于漢代,當(dāng)時宮廷為了皇帝隨時“方便”而用玉制成一種稱為“虎子”的器具,由侍從人員拿著預(yù)備皇帝的不時之需。這種最初只供皇帝“方便”的“虎子”就是馬桶的前身。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但也與皇帝有關(guān)。據(jù)說西漢的“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后曾讓人鑄成一種虎形的銅質(zhì)溺具,日常就把小便解在里面以示對老虎的蔑視,這便是“虎子”名稱的由來。到了唐朝,為了避李世民叔父“李虎”的諱,便把“虎子”改稱“馬子”。 “馬桶”一稱,始見于南宋錢塘人吳自牧的《夢粱錄》:“杭城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去,謂之‘傾腳頭’?!?/p>
馬桶稱為“子孫桶”則緣于江浙一帶舊時的陪嫁習(xí)俗。在女兒出嫁的嫁妝中,紅漆馬桶是不可缺少的象征物。在作為嫁妝的紅漆馬桶中放入紅棗、花生、桂圓和蓮子,取“早生貴子”之意。娘家陪送“子孫桶”是祝愿女兒嫁往夫家后能早日生子。如若夫家的已婚女性親友中有久婚而未生育者,可向主人討要“子孫桶”中的喜果,據(jù)說吃了“子孫桶”中的喜果很快就能懷上身孕。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由于居住條件局促,加之又遠(yuǎn)離公廁,為了解決新婚的老婆大人的“內(nèi)急之需”,我曾借用一個游鄉(xiāng)箍桶匠人的家什自己動手箍過一只木制馬桶。俗話說“作木容易箍桶難”,相對于易學(xué)的木匠活,箍桶的確稱得上是一門精細(xì)手藝。箍桶的第一步是選取木料,以生長多年結(jié)構(gòu)細(xì)密耐朽蝕的老杉樹為上等。用時先劈掉木料外沿質(zhì)地松軟的包層,然后鋸解成弧形的彎板,彎板二側(cè)依據(jù)馬桶半徑的尺度削刨光潔,每塊彎板的寬度最好控制在二寸以下,木板太寬會影響馬桶的外觀弧度,彎板之間以寸半長的竹釘相互連接使之合圍,然后鑲上底板;為了便于提移,在馬桶上端要用彎曲的鐵絲裝上一對可以翻動的拎耳,在上下兩端用鐵絲環(huán)將桶身箍緊;制作馬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磨上漆,以土制生漆為最好。記得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周時間,當(dāng)一只褚紅油亮,混合著生漆和杉木清香的馬桶終于擺在老婆大人面前時,老婆雙手捧著馬桶歡呼雀躍愛不釋手的情景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在那個物質(zhì)饋乏的年代,一只紅漆馬桶可是一件很值得在鄰里間炫耀一番的重要家私呢。后來那只“寶物”在我們的小屋里一直干干凈凈地空放了半個多月,舍不得用。
然而真正精致的物件,還是箍桶匠手下那些杰作。技藝高超的箍桶匠們箍出的馬桶,外型恰如一只只精巧的小鼓——兩頭小中間大,上下兩端嵌著環(huán)箍,桶蓋與桶體咬合緊密,嚴(yán)絲合縫以使氣味不會外泄;桶蓋上刻有半月型手柄,桶沿則裝有能夠上下翻動的弧形把手,可供使用者提拿移動。也有的馬桶在蓋上開有一個環(huán)形小口專供孩童使用,可防止小孩使用時不慎跌進桶內(nèi)。馬桶的外表大多刷著桐油或者土漆,顏色以褚紅、栗殼色為多。有些馬桶蓋子上還雕畫著梅蘭竹菊等圖案,再配上一些簡單的回形紋飾,頗為精美。
一只用上好木料精心箍就的馬桶,既是舊時婦女房中不可或缺之物,也是一件古樸、精致的手工藝品,難怪民間有“紅漆馬桶黑漆蓋,十人看見九人愛”的諺語。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