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早春,我從梅嶺搬來小城居住,已快兩個年頭了,雖說生活條件好了許多,但美中自有不足。我本是一個野性難改之人,以往山居,每有閑暇,總愛去山野閑逛,或探幽,或攬勝,或摘野菜,或讀書。如今,這一切,都成為了過去。然而,唯一能安慰我的,是小區(qū)院子外的那口池塘。
池塘方而正,四時不竭,明凈如鏡,很識時務(wù)地徘徊著天光云影,日起月落。它的東頭屹立著一棵百孔千瘡的古樟,起碼也有三四百年的高齡,猶如池塘忠實(shí)的守護(hù)神。它的北面,是一個用條石砌成的洗衣埠頭,早晚,搗衣聲不絕。池塘的周邊,是一大片的菜地,晨昏,總有幾個失去了田園的農(nóng)人,挑著尿桶,在池塘舀水,澆灌菜地。他們是這片土地的最后守護(hù)者。
無疑,池塘及這片菜地已成了小城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附近小學(xué)、幼兒園的老師,常會帶孩子來池塘邊認(rèn)識瓜果蔬菜。艷陽高照的日子,附近的老人便來池塘釣魚,不時能將魚竿釣起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來。孩子們也不甘寂寞,來池塘找樂子,釣龍蝦、逮螃蟹、捉黃鱔或打水漂。
池塘最為熱鬧的卻是夏天的晚上,總有千百只蛤蟆在鼓腹而歌,呱呱地叫,如雷鳴,如戰(zhàn)鼓。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前幾天,一輛挖土機(jī),硬是把池塘及菜地給蕩平了,說是要在這里建一棟小城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