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標提了十幾年,至今仍是夢想,并非政府沒錢,而是財政結構有問題
《財經》記者 左林
“教育經費占GDP4%”,這個目標離我們還有多遠?2月28日,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下稱《規(guī)劃綱要》)的第二輪征求意見稿中,對此目標這樣寫道: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達到GDP的4%。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這個目標還沒有達到。
“4%”第一次提出是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下稱“93《綱要》”)明確寫道:“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p>
光陰如梭,距離“世紀末”又過去10年。2008年,政府公布的這一數字是3.48%,已屬歷史新高。事實上,根據當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2008年中國GDP比初步核算結果增加了1.34萬億元,這樣以擴大的分母計算,2008年國家教育投入的比例又應打點折扣,實際為3.32%。
財政收入?政府收入?
在《規(guī)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出臺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承認:“信心很大,難度不小?!?/p>
財政部方面一直堅持,中國的財政收入占GDP比例并不高,2009年為20.4%,而發(fā)達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是35%以上,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比重也在25%以上。
據接近財政部的人士稱,財政部更愿意使用另一概念——“財政教育投入強度”,該指標是計算對教育的撥款,在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如按這個概念,中國的得分要高得多。丁學東說:“2004年至2008年,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從14.9%提高到16.3%,此比例已經高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p>
“財政教育投入強度”的優(yōu)點,是將分母縮小,因此回避了一個現實問題:財政部所掌握的財政收入,并不是中國各級政府收入的總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袁連生認為,國際上更常用的是“政府收入”這一概念,“政府收入”包括所有的政府稅費收入,以及社會保險收入、土地出讓金等。
以2008年為例,根據財政部的決算報告,當年全國財政收入為6.13萬億元,但還有1.04萬億元的土地出讓金、0.46萬億元的政府性基金收入、1.2萬億元的社會保險收入。袁連生表示,這些收入,加上最保守估計的預算外收入(如高速公路通行費、公路養(yǎng)路費等),政府全部收入已達9萬億元,占GDP的比例約30%,與日、美相當。
因此,袁連生對《財經》記者表示,“不能把我國政府教育經費比例低歸咎于財政收入占GDP比例低。”
問題是,財政收入外的政府收入數額是一個謎,因此也難以納入預算監(jiān)管。以備受爭議的“土地出讓金”為例,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戴皓給出分析數據,估算土地出讓金在一些地區(qū)占地方政府收入的50%以上。這些資金如何使用由地方政府決定,監(jiān)管十分有限。
“有的土地出讓金根本不走地方國庫?!必斦控斦茖W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說,在某地,市政府成立公司,以開發(fā)區(qū)的形式搞土地開發(fā),將土地出讓金作為企業(yè)利潤,走公司賬目,形成制度外的小金庫。
“即使是納入預算部分的土地出讓金,也不會投在教育上?!痹B生對《財經》記者說,因為土地出讓金并非納入政府一般預算收入,而是基金預算收入,按規(guī)定必須??顚S?,“賣地得來的錢又去買更多的地?!?/p>
另一方面,對這種大筆資金的走向和分配,是以地方政府的意志為主?!霸谖℅DP政績考核體系中,投入多、回報慢的教育事業(yè),難以成為地方政府投資的興奮點。”袁連生解釋道。
而從財政部來說,對于地方政府的這些收入,監(jiān)督十分有限。中國的人大對政府雖然也有預算監(jiān)督,但力度相當薄弱,而且滯后——在美國,年度政府預算一般是提前一年半公布,而中國是在每年年初的“兩會”期間,彼時財政年度已經開始。
投入的貧富差距
在中國,教育方面的投入并非都由中央政府承擔,而是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各擔負一部分。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向《財經》記者介紹,中國目前的教育投入體系中,中央財政直接負擔部委下屬重點高校——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有百所左右是各個部委下屬。省級財政直接負擔省屬高校的支出,而高中則主要以縣、區(qū)財政來負擔。
初中以下的義務教育投入,原來由縣以下的基層政府負責,農村義務教育主要由鄉(xiāng)、村兩級來承擔。但上世紀末農村稅費改革,明確提出減輕農民負擔,取消了過去向農民征收的農村教育費附加。作為一項配套保障,200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提出將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主體提高到縣級政府層面。
根據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顧昕提供的數據,從2000年到2006年,中國中小學教育支出占全部教育支出份額,比發(fā)達國家相比少2.5%-5.2%,大學教育支出占全部教育支出的份額,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少1.5%?!半m然看起來差距不大,但發(fā)達國家40%的適齡人口可以上大學,而我國是25%。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比外國小得多,花的錢卻差不多?!?/p>
這種投入機制造成的另一大問題,是教育機構的層級越高,對應的負責政府財政越寬裕,反之亦然,特別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
當年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例,就從上年22%大漲至55.7%。此后雖然小有起伏,中央占據大頭的局勢從未改變。結合到教育經費,最為富裕的中央面對的是本身就有品牌優(yōu)勢的各大部屬院校。到省一級,由于優(yōu)秀稅種都被中央抽走,財力即開始下降,而他們要負擔的地方高校經費問題就開始出現。于是學校不得不依靠向銀行貸款、賣地維持。近年來瀕于破產的高等院校,幾乎都是各地方政府興建的地方院校。這一現象,和中國不同政府層級之間的財政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
貧富省份之間在義務教育投入上,也出現了明顯的馬太效應。根據顧昕的研究,以2007年的數據考察省級中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的差距,其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3。以這一年各地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yè)費為例,排名前三位的滬、京、津分別為11498.99元、7316.16元和4956.36元,均數倍于全國的平均值2207.04元。敬陪末席的河南、貴州,該項數字分別是1392.91元和1466.39元,與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按照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胡瑞文的測算,中國各地農村義務教育要達到城市標準,資金缺口大約1000億元,而西部農村義務教育要達到東部平均水平,資金缺口2000億-3000億元。
財政部受訪官員和學者都向《財經》記者強調,教育機構應該有效管理資金,把錢花好,言下之義對公辦高等院校動輒上千萬元的花銷不無指摘。
今年《規(guī)劃綱要》寫道,將由政府向高等院校委派總會計師,強化對重大建設項目和經費使用全過程的審計,并建立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制度。這說明此類問題已經引起重視。但《規(guī)劃綱要》并沒有細則說明如何量化這些措施。
農村教育重度貧血
越往基層,教育資金就越發(fā)緊張,尤其是到了最低一層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不足問題普遍存在。
以福建省霞浦縣一所有2000多名學生的重點小學為例,校長張林(化名)告訴《財經》記者,今年得到的行政撥款為70多萬元,經費缺口60萬元,“主要是缺校舍維修、設備、教師培訓費?!?/p>
當下的一大隱患,就是維修校舍的資金沒有著落。按中央政府加固校舍、提高抗震等級的要求,學校的校舍早已屬于維修行列。但霞浦全縣有中小學數百所,大家都在爭奪專項轉移支付。
張林說,今年省里安排了400萬元維修校舍的專項資金,交由霞浦縣教育局分配。很多學校都上報了,最終只有五所學校得到撥款?!艾F在國家是把義務教育管起來了,不再允許我們搞借讀費,但縣里財政太困難,管也管不過來?!?/p>
中央政府主要是通過大量的轉移支付,向下級財政輸血。按照目前的教育支出統(tǒng)計口徑,中央財政直接負擔的部分約為10%,地方各級政府負擔90%。但據王朝才統(tǒng)計,地方政府花在教育上的錢,有40%以上來自中央的轉移支付。
張林校長爭不到的維修校舍資金,屬專項轉移支付。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對《財經》記者解釋,此類轉移支付,預先規(guī)定了具體用途、嚴格要求??顚S茫壳罢贾醒雽Φ胤秸D移支付總量超過40%。然而,由于通常接受方需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專項轉移支付無形中又增加了下級政府的財政負擔。如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其中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一項,就有明確規(guī)定,西部地區(qū)中央投入80%,地方負擔20%,中部地區(qū)由中央投60%,地方負擔40%。
此外,受訪教育學者普遍認為,目前的轉移支付體系,存在不透明、不到位、資金數與地方實際脫節(jié)、分配方式不公開等問題。專項轉移支付的資金計劃并不為基層政府知曉?!敖衲杲o了,明年還有沒有?很難靠這筆錢來做預算?!卑不帐≌畢⑹潞狡交貞涀约喝问〗逃龔d副廳長時,就面對這樣的困惑。
教育始終是縣級財政的重中之重,顯示為:越貧困,教育經費占縣財政支出的比例就越高。胡平平告訴《財經》記者,2007年,皖北貧困地區(qū),財政教育支出基本占到縣本級財政收入的80%-90%。
霞浦縣以農業(yè)和海產為主,經濟狀況在福建全省排名中下。2008年,教育支出1.67億元,占全部支出的38.5%,已是各類支出中最大的一項。這種狀況在基層非常普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提供的數字是,全國縣一級教育支出占其財政全部支出的平均比例約為30%,是最大的一項。
不達標又怎樣
“教育投入占GDP4%”的提法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研究”,是“六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之一。厲以寧、王善邁等人組成課題組,研究了1961年到1979年世界上38個人口大國的平均數據,得出一個經濟計量模型,又結合當時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目標是“2000年翻兩番”,得出結論——到2000年,財政性教育支出應該能達到GDP的4.06%。后來,這一研究成果被教育部采納,寫入“93《綱要》”。
而王朝才向《財經》記者回憶,1993年時,“占GDP4%”的目標根本不現實,當時全部財政收入僅占GDP12%。在這個基數上,教育經費占GDP4%,意味著獨得整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2000年達到這個目標的前提是財政收入相應增長。
時至今日,不僅全國計算的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從未達到4%,而且省一級政府教育投入,無論東南西北、無論貧富也少有達到4%。
北京市政協委員王晉堂提供的數據稱,北京市此項指標還不像全國數字一樣小步上行,而是上下浮動。2006年之后三年分別為3.1%、3.8%和3.5%。
對于如何在2012年達到教育經費占GDP4%目標,《規(guī)劃綱要》建議,要按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的3%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專項用于教育事業(yè)。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認為,隨著2004年之后,教育經費年均增長23.7%,對完成GDP4%有信心。
但受訪的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教育投入不達標,主因不是財源不足,而是教育投入責任不清,相關法律、政策問責機制薄弱。1995年《教育法》實施,其中規(guī)定教育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應該不斷提高。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第二年起,教育經費占政府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卻不斷下降,從當年的15.3%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13.1%。進入21世紀之后才又上升。
袁連生表示,和首提4%的“93《綱要》”一樣,今年的《規(guī)劃綱要》并不是有明確實施步驟的綱領性文件,“也沒有不達標之后的問責機制”。
在《規(guī)劃綱要》征求意見稿發(fā)布會上,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還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到2020年,這一指標的全球平均水平在5%上下,中國即使今年就實現4%目標,也只是1990年的全球平均水平,滯后世界20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