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春潮熱力;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流動的風景。建國60年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讓我們來逐一回顧。
50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寧裝、棉大衣。19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50年代沒什么特定的校服,通常是入了隊的學生穿白襯衫,男生藍褲子女生藍裙子,看上去很整齊。
1955年電影《祖國的花朵》劇照,反映了當時少年兒童的生活。
60年代、70年代:舊軍裝
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繡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80年代:校服重新出現(xiàn)
改革開放了,我國的服飾終于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么統(tǒng)一的要求。
90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統(tǒng)天下
絕對的校服過渡階段。各省各市眾多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同學們都裹在寬大的運動服里度過了豆蔻年華……非常精神的運動服,作為少男少女的“校服”,卻也真是讓人提不起精神,于是學生的反抗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21世紀
面對著這越來越美麗的世界,大家有理由期許一個百花齊放的校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