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秋,全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標制訂的主持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魯潔走進秦淮河畔的上元小學,親領一線老師踏上了蘇教版品德新教材試驗的征程,這一牽手就是七個春秋、七個寒暑。
回望魯潔老師與我們一起走過的美好時光,我們試驗著也反思著,學習著也探索著,播種著也收獲著。有魯潔老師親領我們前行,是幸運與幸福,是洗禮與潤澤,是成長與享受。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在這一歷程中對新德育課程從陌生、茫然,走向熟悉、親近……
感受著魯潔老師的人格魅力
七載試驗,魯潔教授的執(zhí)著、睿智和她那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個參與者。
怎能忘記2002年的暑期,我有幸參與了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教材的編寫。編寫組成員每隔一天集中交流研討,魯老師不僅為我們指引方向,而且總是盡力為各位準備好修改所需的資料。中途休息時,大家還能分享到她準備的小點心和自己的生活故事。
怎能忘記在教材試教時,每一課她都親臨現場,帶領我們驗證新教材是否符合新課標的思想;追尋教材是否能走進老師和學生的實際;探究學生如何通過教材和教學將所學的一切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難忘的是有一次在江寧聽試教課,年逾古稀的魯老師一天下來整整聽了八節(jié)課,研討結束時已近晚上七點,老人家為了不給學校添麻煩,連工作餐都沒吃就回去了。當晚回家,她連上樓都備感困難。
怎能忘記在試驗的漫長旅途中,魯老師對教師的關愛備至。魯老師總能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研討氛圍,專心聽取試驗教師匯報實踐心得,真誠地提出自己的疑慮,引領大家去思考,去學習,去實踐,去探索,逐步解決問題。對一線教師的點滴想法、認識和勞動的付出,魯老師總是給予真誠與尊重、理解和贊許、指導與幫助。
例如,魯老師常常細致地幫老師修改教案或論文。有一次,魯老師閱讀了鐘海燕老師的實踐感悟《家校攜手共塑美好品德》后,隨即認真寫了長長的一篇《“家校攜手共塑美好品德”一文釋讀》,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激勵著我們。這不是一般的釋讀,而是用心在指導我們怎樣把握以“親情”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怎樣引導孩子在活動中獲得體驗。
再如,方崢嶸老師在近期談到自己參加七年品德新教材試驗的感受時說道:“假如我不參加試驗了,我會覺得非常失落,會產生被遺棄的感覺,估計我真的會很快‘死’去,這不是指生命的結束,而是精神的隕落與價值的迷失。我真的覺得人應該有追求、有目標?!濒斃蠋熉牶笥H筆給方老師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幾句話贈予我同甘共苦的老師們——‘對于這批最有能力的人來說,學習和研究不再只是一項苦差,或者只是多種職業(yè)選擇中的一種;毋寧說,它是一種特權,這種特權可以幫助他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幫助他投身于真理探索的事業(yè),這種特權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死攸關的、個體性的關切?!?009年9月28日聽江寧方老師一席談,有所感而錄。魯潔?!边@是給予了年輕教師一輩子用之不竭的鼓勵和鞭策呀!
還有一次,我在聽完六節(jié)課后,感到頸椎好酸。沒想到她老人家竟給我買來了頸椎理療儀……
在魯老師的眼中,試驗教師個個都是最棒的,個個都是最辛苦的。在老師取得成績時她開心地與大家共享;在老師遇到挫折時她熱情地予以鼓勵;在老師遇到委屈時她及時給予安慰;在老師家庭生活遭遇困難時她給予真誠關愛;在試驗研討疲勞時她請大家分享輕松與快樂……魯老師用行動傳遞著新課程理念,讓我們享受著新課程的魅力,感受著專家學者高尚人格的熏陶,錘煉和提高了一線老師投身課改的品質、自信和能力。
收獲著試驗磨礪后的頓悟
新教材試驗為我們構建了實踐、體驗新課程的平臺,為我們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場域。七載試驗,魯老師引領著我們開展了“如何將生活引進課堂”、“課堂如何關注學生主體”、“如何關注教學細節(jié)和課程意義”、“課程如何走向生活”、“五、六年級教材如何把準目標,有機整合,有效教學”等專題研究。
怎能忘記七年來,魯老師親領我們的團隊帶著一個個試驗目標,堅守著“由問題定主題 —— 學習 —— 集體備課 —— 課堂實踐—— 話題展開式研討——反思中提升——再學習再實踐” 的基本流程,探索出了“資源共享 、智慧碰撞 、相互賞識、豐富策略、攜手共進”的和諧校本研究之路。
怎能忘記在試驗的日子里,魯老師引領我們在 “學”和“教”的體驗中前行。當生活德育走向一線老師時,我們十分茫然。魯老師堅持在參與教學摸索中引領,組織我們圍繞主題定期學習,為我們搜集學習材料,參與我們兩周一次的集體備課,隨機解讀教材。尤其是五六年級教材涉及到歷史和地理等常識,內容多,課時少,教師缺少相關專業(yè)知識,這給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難度。為此,魯老師親領我們利用周末進行集體備課,邊研討邊解讀,讓我們懂得了歷史和地理內容是進行品德教育的載體。
怎能忘記魯老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著一些前瞻性的難題和困惑讓我們思考,然后引領我們圍繞問題進行實踐研究。七年里,我們學會了圍繞主題,從學起步,以日常課例為載體,針對教學活動現場的具體情況進行反思研討;學會了營造平等求實、自由傾吐、彼此分享的校本研究氛圍;我們成功地在品德課程的教學改革試驗中走過了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了解”到“有體驗感受”再“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現在才知道,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魯老師為我們一線老師架起了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實踐走向深入的橋梁。
2005年初,為了梳理和反思品德課堂教學的基本路徑,魯老師傾心指導我們反思、學習和研討,認真梳理和分析教學過程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實問題,廣為收集和學習相關資料,開展教學現場研究,調研學生及家長對新課程的反饋,組織反思性的教學研討會,選擇并真實地白描自己的教學小故事,認真修改和分析……在魯老師的指導下,辛苦了整整一年,上元小學的老師們終于奉獻出了第一次由出版社出版的“原汁原味”的《走進德育課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百例》一書,獲得了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怎能忘記在撰寫《走進德育課堂》一書的歷程中,魯老師躺在病床上幫我們修改書稿、推敲書名,撰寫序言。
怎能忘記在撰寫《走進德育課堂》一書的歷程中,我們沒有工作的指派,沒有任務的驅使,沒有名利的奢望,有的只是心中那份參加研究的感動,以及對魯老師的敬意,對她殷殷期望的回報之情。雖然日常教學繁忙,家務系絆,常有父母的嘮叨、愛人的責備、孩子的期盼,也常有山窮水盡、黔驢技窮的窘境,然而,有大師的鼓勵和引領,我們苦中作樂,樂此不疲。因為我們在自我價值的實現及他人的肯定和贊許中,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和煎熬后的頓悟。
七年來,我們經歷著不斷學習、研討、探索的艱辛歷程,經歷著總結、反思的煎熬。我們悟到了“研讀文本,把準教學目標;以生為主,建構多維聯系;彈性預設,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活動,走向過程體驗;評價提升,促進學生發(fā)展”等品德課程教學的基本路徑;我們悟到了品德課程教學要將學生的視野擴展到精彩的大千世界,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踐,去體驗,去感受,去探究,去追尋,將學習轉化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我們悟到了品德課程教學需要家校協(xié)調;我們悟到了品德課程試驗是一線普通教師成長的最佳平臺……
享受著專業(yè)成長的幸福
七載試驗,催生出一支“攜手學習”的團隊。如果說一開始是新教材試驗逼迫教師去讀書學習,那么直至今天,教師們已逐漸養(yǎng)成了“實踐——學習——研究——實踐”的習慣。隨著試驗的推進,挑戰(zhàn)越來越多,大家深感必須不斷學習提升。七年來,我們堅持學習一些教育專著,反復學習魯老師的《再論生活世界的回歸》和《行走在意義世界中》等文章,在一次又一次的閱讀中不斷有新的體驗和發(fā)現,并將這些感悟帶到我們的實踐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深感我們的不足,生發(fā)出進一步學習的渴望。在這學習、試驗不斷循環(huán)上升的歷程中,有引導的良師,有追求的目標,有主攻的方向,有錘煉的陣地,有學習的動力,有提高的場域,有研討的伙伴。這一過程帶給我們的是經驗的分享,理智的挑戰(zhàn),價值的構建,讓我們滋養(yǎng)了師德,錘煉了師能,修養(yǎng)了學識,豐富了底蘊。
七載試驗,催生出一支陽光團隊。試驗率先錘煉了核心層教師,他們分散在各年級部各教研組,發(fā)揮著學科引領作用,尤其是基于教學實際問題的研究風格產生了雪球效應,帶動了一批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影響了每位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形成了上元小學特有的和諧校本教研格局,促進了全校各學科教學水平的攀升。
七載試驗,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展示機會。我們的團隊不僅多次為各級品德學科活動提供活動現場,老師們還被省教研室、江蘇教育出版社聘為新課程培訓專家組成員,到江蘇南京、徐州,貴州貴陽、凱里,廣西百色,浙江臺州,遼寧鞍山等地進行新課程培訓活動。在各級品德學科賽課中,我校多名教師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學校于2004年被評為南京市品德學科基地,2009年品德教研組被評為南京市先進教研組。我們的團隊現有一名市級帶頭人,兩名市“青優(yōu)”后備,三名區(qū)級帶頭人,多名區(qū)級骨干教師。團隊成員有數十篇文章在省市獲獎或發(fā)表。我們的品德課程校本研修經驗已輻射到其他學科,形成了一定特色,在南京市產生了一定影響。
七年,只是人生的一瞬間,而對于我們,卻是永恒。2002年至2009年,有幸與魯老師在一起的歲月,我們感受的溫暖、體驗的快樂、享受的幸福、銘記的恩情,將潤澤一生!
(作者單位:南京市上元小學
江蘇南京 211100)
責任編輯 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