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教師應將善心種植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讓其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
“種”善心,需要教師以善育善、以善偌善、以善待善,發(fā)乎心靈,出于本心,不做作,不矯情,成于大節(jié),養(yǎng)于細節(jié),經(jīng)久堅持,一以貫之。
翟運勝老師發(fā)出“讓課堂‘惡體驗’遠離孩子”的吶喊,這本身就是實實在在的踐行善心種植。
何止翟老師,諸多有名的無名的老師,都在本能地種植著善心。
唐山開灤一中校長張麗鈞在《給小孩一雙慧眼》中記錄了一位教師種善心的細節(jié):老師隨意點了一個胖胖的男孩讀課文,這個孩子一開口,就把句子念錯了。老師柔聲提醒他看清楚再念,他結(jié)巴起來。鄰座一位男生忍不住笑了,舉手想替他讀,但老師沒有應許。老師耐心地鼓勵胖男孩重來。胖男孩額頭上滲出汗水,總算把那個句子念順當。老師示意他坐下后,走到那個發(fā)笑的男生身邊問:“你想評價一下他的閱讀嗎?”男生站起來,伶牙俐齒地說:“他急出滿頭大汗,才把那一個句子念好?!崩蠋熣f:“應該說,他為了念好一個句子,急得滿頭大汗。請你帶個頭,我們一起用掌聲鼓勵他一下,好嗎?”這位老師用“顛倒語序”的技巧,給讀課文的胖胖的男孩,也給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善心種植!
在沈陽市沈河區(qū)萬蓮小學胡衛(wèi)老師的課堂上,當學生用“聰明”造句時,學生們積極踴躍,表達得很流暢:“瓦特是個聰明的孩子?!薄拔蚁矚g聰明的小猴子。”……就在這時,被班里公認理解能力、記憶力都不行,連家長也總說他笨得要死的小明怯怯地舉起了小手。當小明才說出“我是個聰明的”這五個字時,全班已經(jīng)哄堂大笑。胡老師開始也覺得很生氣,真想讓小明坐下了事。然而胡老師的善心阻止了他。當他看到小明滿臉尷尬的樣子時,于心不忍了,他鼓勵小明再想一個更合適的句子。小明果然開口了:“我爸說我一點也不……”大家等著小明說“不聰明”時,孟小明卻停下了,臉漲得通紅。很顯然,小明并不甘心承認自己很笨。胡老師被小明的強烈自尊所感染,滿懷期望地鼓勵他再來一次。當小明說出“我不是最聰明的”時,胡老師馬上替他加了后半句“但我是最努力的”,并讓小明重新說一遍。當小明輕聲說出“我不是最聰明的,但我是最努力的”之后,胡老師情不自禁地帶頭為他鼓掌,全班掌聲隨之響起……胡老師以善種善,用增添半句的細節(jié),不僅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善心種植,更激發(fā)了小明的自尊與自信!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學處主任華應龍準備執(zhí)教《乘法估算》一課,在查找資料時,他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算》的教例:媽媽在農(nóng)貿(mào)市場買了每千克8.80元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37元2角錢……這個例子說的是乘法中的估算,是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好素材,這正是華老師需要的。到了撰寫教案時,華老師竭力考慮學情,想象著課上學生會怎么看待“攤主多要了錢”這件事。突然,華老師想到:攤主多要了錢,這不是在貶損攤主嗎?如果改成“攤主少要了錢,媽媽會怎么做”,不是又可折射出媽媽的善良和誠實嗎?因此,華老師最終把題目設計成:媽媽在農(nóng)貿(mào)市場買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錢。攤主少要了錢,媽媽會怎么做?華老師的這一改,正與翟老師的呼吁不謀而合,何其妙哉!
祈愿這諸多的善心種植者中,有你,有我,有他!種善心,得善果,獲善報!
(作者單位:開縣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開縣 405400)
責任編輯 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