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伴]嘴”,是吉利華麗的轉身。
在第四屆中國品牌汽車試駕測評的現場,一位專業(yè)評委打開吉利熊貓的車門,走出時,調侃地說了一句:“李書福閉嘴了,吉利下沉了?!?/p>
周圍的記者和其他評委笑了。雖為玩笑,但這絕對是一句褒獎之詞。
在人們的印象中,李書福極具張揚個性,敢想、敢說、敢做,其高調是出了名的。他的經典語錄被人收藏,每每開口就在業(yè)界掀起軒然大波。草創(chuàng)時期,李書福不打廣告,說自己的臉就是活廣告,而這也的確為他省了不少廣告費。但在外人看來,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那時的吉利與李書福都是門外漢。
四年的評選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自主品牌汽車所走的每一步是在前進,一線的李書福也一定冷暖自知。如果說當初的張揚與無畏在發(fā)展初期還能夠引起轟動效應,但現在還套用此法,已然不會奏效。
最近兩年,李書福開始變得沉默,報刊雜志上很少露臉,那些狂語也難以聽到。而在沉默中,吉利卻在企業(yè)布局、對外合作中屢有驚人之舉,實現重大突破。對于吉利,取而代之被關注的是其企業(yè)戰(zhàn)略、未來重點車型等。這對于一貫不按常理出牌的李書福和他帶領的企業(yè),都是幸事。
很顯然,吉利已經開始華麗的轉身,而轉身后的吉利將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熊貓”顛覆了什么
多年前吉利汽車給人的印象是“前面看像奔馳,后面看像寶馬”,模仿、抄襲似乎成為那個時代自主品牌汽車的一個符號。而今這款帶有濃厚黑眼圈、不停轉動眼球的大眼睛,蠢蠢欲動,嘴角上揚的嘴唇,一副要與你暢聊表情的吉利熊貓,第一眼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讓人心動。
作為中國第一款仿生設計車型,熊貓的“第一眼印象”并不亞于當年卡羅拉宣稱的“十米印象”。
自去年11月正式推向市場之后,全國各地引發(fā)“熊貓”熱潮,受到市場和消費者廣泛關注和追捧。而此后,受產能、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尤其是競爭車型快速壓低價格的影響,吉利熊貓的高性價比實力并沒有立即顯現出來。隨著熊貓產能的逐漸增加,以及目前建立的130多家銷售網點,熊貓的銷售漸入佳境。統(tǒng)計顯示,從今年4月份開始,熊貓的銷量逐漸拉升到2500輛左右,5月份,批發(fā)數一躍超過4000輛,隨后,步步為營,每月都有驚喜,至12月份,數字繼續(xù)攀升。
“慢熱車型曾是外資品牌的專利。好的產品一定能經受起時間的考驗,吉利熊貓逐漸攀升的事實也說明,消費者對品質良好的微型車是有剛性需求的?!奔瘓F副總裁、吉利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金良說。
不僅外形吸引人,評委們在試駕中對于熊貓的最大的感受是,經過這些年自主品牌汽車的發(fā)展,微型小轎車已經從爛、破、抄襲等印象提升到一個新檔次。
熊貓徹底顛覆了“小車不安全”的傳統(tǒng)觀念,將自己打造成為小車中的“安全之王”。在高配高質的造車理念下,吉利熊貓c-NCAP四星碰撞安全標準,這樣的安全標準是微型車之前從來沒有達到的高度。
除了安全方面的保障外,吉利熊貓在細節(jié)上也下了不少工夫。如在超速、未系安全帶和未關緊車門情況下,車會自動報警;而且熊貓還標配后窗雨刷、后窗除霧、前后霧燈、倒車雷達、轉向鎖止防盜,兒童安全鎖和空型制動剎車盤等。
靠價格取勝是是低級的營銷手段,現在的大多數自主品牌已經度過了這個階段,走技術路線,靠實力取勝是不可跨越的階段,熊貓正肩負著這個使命。業(yè)內人士分析,吉利熊貓在安全方面的嘗試和努力,將引領中國微型車市場的競爭焦點,從價格向安全轉移,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造最安全小車的理念。
貴族并非一蹴而就
熊貓、帝豪等轉型產品的出爐,可謂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革命,就在今年年底,給吉利帶來汽車行業(yè)第一桶金的豪情、美日將徹底停產。
吉利經過了一個陣痛時期。2007年吉利付出近8億元的代價,將曾經誕生過吉利第一輛整車的浙江寧海生產基地所有生產線和廠房全部淘汰,整個基地停產一年多,不少經銷商不認可吉利的轉型,選擇了退出或者暫停提車,吉利的銷售出現了大幅下滑。
在一片質疑聲中,吉利在寧波北侖區(qū)花20億元建立了新的生產線。目前在新生產線上生產的吉利,“新三樣”:“遠景”、“金剛”、“自由艦”,以及“帝豪”等新品牌所占比例超過95%。
李書福回想起當年造車的情景,模具全部自己敞,有些用鋼板焊起來,有些是用環(huán)氧樹脂,弄得他的手都不像手。以前的車體用榔頭敲,最早出來的美日豪情,車門邊角上都帶著毛刺,一來小心就會劃破顧客的手,并且沒有造型,也沒有設計理念,時至今日,仍是業(yè)界一大笑談。
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今非昔比?,F在生產熊貓車間生產線單班年產能為10萬輛,生產節(jié)拍2分鐘/臺。熊貓焊裝車間共計202個工位,工裝夾具150套,懸掛點焊機212臺,焊鉗289把,其中自動焊鉗28把。熊貓白車身上共計焊點3062個,其中機器人和自動焊鉗點焊401個,占全部焊點數的13.1%,使用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瑞典ABB焊接機器人。
熊貓能夠被業(yè)內正面評價,吉利內部員工也認為很不容易。在李書福拆了兩輛奔馳后,吉利車必須走向高端,成了企業(yè)內部公開的秘密。
吉利無疑想成就貴族。
實際上,貴族并非一蹴而就。
早先,中國的汽車企業(yè)沒有設計概念,不經市場調查直接從國外設計公司拿過來一套圖紙就開始生產,稍微好點的也只是告訴造型師長、寬、高等簡單參數,讓造型師隨便畫,企業(yè)決策層憑感覺就定下了下一款車產品,從而也決定了企業(yè)的下一步路。
現在,不單是吉利,大多數自主品牌企業(yè)已有了正規(guī)的標準化流程。他們會對造型設計師進行輸入,告訴他企業(yè)的詳細需求,不符合企業(yè)的標準和理念的,畫得再“酷”很“炫”也不會被采用。包括熊貓在內,未來的產品系列,吉利都將掌控研發(fā)設計的話語權。
“現在吉利的車看上去很洋氣。”一評委對《汽車觀察》說。
不是西方的就是最好的,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將中國元素融入到汽車設計中,是所有中國汽車人的夢想和追求。之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似乎總是不能很好地將中國文化融入車型造型設計,業(yè)界將此歸罪于中國的設計師。其實不然,事實上,根源在于中國車企缺乏能深刻理解汽車和中國文化內涵的決策者。熊貓的此番設計說到底是吉利自己的決定。
設計,其實是一個企業(yè)軟環(huán)境的綜合體現。企業(yè)文化,長短期發(fā)展戰(zhàn)略,都會以汽車外形和性能的符號體現出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程設計系嚴揚教授對《汽車觀察》說,在中國汽車企業(yè)發(fā)展初期,產品的最終定案由企業(yè)領導者一錘定音,體現了領導者的個人意志;企業(yè)在逐步規(guī)范化后,設計定稿就是企業(yè)整個領導層共同商討的結果,是企業(yè)的性格體現。
在吉利的產品系列中,已能清晰地看到中華文化的符號。中國龍采用的是京劇臉譜的設計;吉利虎GT則融入了老虎的神韻,面容冷峻、虎虎生威;小車熊貓則生動刻畫了國寶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
引進“趙福全”
熊貓車型的成功研發(fā)離不開現在吉利汽車技術的“掌門人”——趙福全。正是因為趙福全的加盟,吉利汽車的自主研發(fā)體系才得以構建。2006年的11月對于吉利來說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過去的一段時間對于趙福全來說,過得并不輕松。在離開華晨汽車后,他加盟了吉利。表面看起來,他在華晨和吉利都是負責全盤的產品研發(fā),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華晨底子好,之前有和意大利設計公司合作開發(fā)的整車為基礎;而在趙福全來之前,吉利一直未能擺脫模仿開發(fā)的批評。
事實上,趙福全來到吉利的時期,正好是吉利從低價產品向技術領先轉型的過程。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他一刻也沒閑著,完成了吉利技術體系的整合,將研發(fā)力量集中起來;同時為吉利規(guī)劃出五大技術平臺、15個產品平臺,明確了吉利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趙福全努力賦予吉利一些新的面貌,并且通過產品展示出去。即使是一些舊車,他也賦予了新的技術成分,比如遠景是cNG(壓縮天然氣)動力,自由艦是4AT(四速自動)變速器。
除了海歸專家外,吉利目前匯集了來自首爾、巴黎、底特律等世界各地優(yōu)秀人才的加盟,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被譽為“中國變速器第一人”的徐濱寬等,現在的吉利汽車研究院已經有海歸4人,博士9人,碩士150人,是他們在默默實踐著吉利對外對內的研發(fā)承諾。
除此之外,吉利集團還與韓國大宇國際株式會社、德國呂克公司、意大利汽車項目集團等國際汽車巨頭展開技術合作。同時,投資3.5億元建設研究院,具備了較強的整車開發(fā)設計能力。
李書福說:“我們的研發(fā)現在和世界上頂級的研發(fā)機構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人才,要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要加快研究院的建設,要增加研發(fā)的投入,要想辦法在全世界網羅人才,想辦法在全世界進行各種研發(fā)的聯(lián)合,要走這樣的路子,慢慢和世界頂級的研發(fā)機構真正形成競爭了。所以現在吉利正在走向一個規(guī)范、和世界大型汽車公司不斷靠攏這樣發(fā)展的態(tài)勢。”
讓世界認可
李書福多年來一直為當初的那句“造汽車沒什么神秘的,無非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方向盤再加一個發(fā)動機”而買單,因為在他后來的實踐造車中,發(fā)現也并非是嘴上說來的那么容易,這些年,他也一直在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去掩蓋初生牛犢的冒失之語。
中國的汽車企業(yè)這些年一直在尋求走出去的機會,吉利也不例外,對于海外并購一事,瑞典人做不成的事,美國人做不成的事,中國人能做成?十個人有九個不相信。更何況上汽收購雙龍的前車之鑒。
并購成功的例子確實不多,李書福卻成了例外。2006年吉利收購英國錳銅公司,最后成為收購案中的經典案例。在控股英國錳銅后,吉利除了擁有著名的倫敦黑色出租車的生產和技術外,同時也擁有了一條通往歐洲的捷徑。這次收購打破了以往汽車合資公司雙方各占50%股份的慣例,實現了中方控股。更重要的是,吉利通過生產轉移,跳過了復雜的文化差異問題以及勞資關系困擾,直接實現了在中國本地化低成本生產。
成功往往會給人以信心,今年年初,李書福又再次出手,成功收購了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DSI,這家集研發(fā)、制造和銷售為一體的自動變速器專業(yè)公司,也是全球僅有的兩家獨立于汽車整車企業(yè)之外的自動變速器公司之一,具有年產18萬臺自動變速器的能力,所生產的4速和6速前后驅動及全驅動犬扭矩自動變速器,曾供貨給福特、克萊斯勒等世界著名汽車公司。
吉利此次的并購,填補了國內自動變速器的空白,將強化其自動變速器的研發(fā)與生產能力,為吉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牢固的技術支撐。
前面的成功,吉利在國際資本的運作日漸成熟,世界著名投行高盛看中吉利的盈利前景,經過嚴格的評審,通過可轉債和認股權證投資吉利3.3億美元。
2009年12月23日吉利宣布收購沃爾沃,預計將于2010年第1季度與福特簽署股權收購協(xié)議;在獲得相關監(jiān)管機構批準后,預計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這似乎是平安圣誕前夕,圣誕老人提前送給吉利的禮物。
和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亞迪不同的是,吉利汽車更多折射出海外對于中國車企未來的認可。業(yè)內資深專家李安定認為,吉利的強項在于其全球汽車業(yè)最強的成本控制能力。此前人們公認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是新世紀全球汽車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在李書??磥?,隨著中國本上汽車業(yè)參與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其贏應該成為目標。扶植壯大收購的歐美企業(yè),也是減少貿易摩擦,化解與原企業(yè)員工矛盾的良方。
李書福當初“讓中國的汽車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的夢想正在變?yōu)楝F實,與此同時,一貫高調喜歡發(fā)表驚人之語的李書福,也變得沉穩(wěn)和內斂。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采訪李書福時,他說,他認識到這些年自主品牌存在一個核心問題——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問題:一個企業(yè),有沒有生命力,有沒有前途,有沒有未來,關鍵看這個企業(yè)有沒有核心競爭力。而這個核心競爭力,用錢是買不來的,核心競爭力,就好像一個人的生命力一樣的,是一個人身體的綜合實力,要靠自己的學習,鍛煉,用至養(yǎng)生換來的。要謙虛,要研究,要實習,這樣一個人的這個核心競爭力才能夠隉隉的形成。
李書福此時的沉穩(wěn)、大氣,是否預示著吉利將從此有個沉實厚重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