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皖兩省交界處,一座連綿大山橫亙其間,巍峨聳立。山的北面屬于安徽省,山的南面則是南京市浦口區(qū)石橋鎮(zhèn)。
此山名叫“赭洛山”。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來石橋鎮(zhèn)的百姓仰仗上天的恩賜,背靠赭洛山,以栽種樹木、果竹為生,繁衍生息。不過上天的恩賜終有盡時,由于過度砍伐以及開礦采石等種種原因,郁郁蔥蔥的赭洛山變得千瘡百孔。于是,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農民兄弟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謀生,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情景。赭洛山在哭泣,赭洛山人在吶喊:路在何方?
好在赭洛山人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黨的富民政策給了各行各業(yè)的能人大顯神通的機遇。這其中有一個弄潮兒叫張宴志,是土生土長的赭洛山人。十五年前,年僅25歲的他承包了瀕臨倒閉的赭洛山林場,另辟蹊徑,開始生產獨創(chuàng)的“浦橋玉劍”牌有機茶,居然一炮走紅,產品在全國、省市各項評比中屢獲金獎,供不應求,使企業(yè)迅速起死回生。六年前,他又組織當地茶農成立了南京赭洛山茶葉合作社,使300多名社員家庭在全鎮(zhèn)率先奔向小康。而隨著赭洛山禽業(yè)有限公司以及南京赭洛山家禽養(yǎng)殖合作社的相繼成立,越來越多的赭洛山周圍群眾脫貧致富。這種以合作社為龍頭,造福一方百姓,帶動地方發(fā)展的模式,被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親切地稱之為“赭洛山現象”。
虎年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在絲絲細雨的陪伴下,筆者穿過千畝青翠欲滴的茶園,走進了茶香繚繞的赭洛山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基地,去體驗創(chuàng)業(yè)者的艱辛,探尋他們成功的奧秘。
求索篇:風雨赭洛山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
赭洛山,原名遮浪山。相傳舜帝時期,東海龍王欲擴大海域,率諸太子吸大洋之水以灌東海。一時間,海潮暴漲,大面積的陸地被淹沒,百姓流離失所,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舜帝得知此事后,,即刻令水官禹前往東海岸設法阻擋海潮侵襲。禹到東海岸邊后,確定移西天群山以阻暴漲的海潮。
當禹借神力從西天移動了第一座大山到了今天的赭洛山地界時,遇到了一位龍王太子的阻擋。雙方大戰(zhàn)三天三夜,最后禹終于用屠龍劍斬殺龍王太子。龍王自知理虧,,加上喪子之痛,只好停止灌海行動。于是乎:海潮漸退。禹從西天移來的遮浪山也就留在了當時的地方,一直到今天。
歲月如梭。禹以后,海潮再也沒有侵襲過這里。后來人們對遮浪山的由來也漸漸淡忘了,久而久之,被稱之為“赭洛山”?!棒鳌?,紅色也;“洛”,波平也。這大概是人們后來根據遮浪山的山色與山形,取其諧音而得名。
雖然從此不再遮浪,但此山常年盛產的紅楓、紅松樹、紅蘋果、紅石榴以及明目去毒、解暑利尿的山里紅茶等植物卻給當地百姓帶來了“靠山吃山”的資本。據說這些紅色的植物都是當年龍王太子的鮮血化的,因此更具傳奇色彩,名聞遐邇。
新中國成立后,又創(chuàng)辦了赭洛山林場。林場職工都是赭洛山周邊的農民。他們在植樹造林護林伐木的同時,又在山腳邊一鍬一鋤地開墾了幾百畝荒地,栽上傳統(tǒng)果樹“桃、梨、杏、柿”,后來又在坡地上種植了茶葉。張宴志的父親張良華和母親王永秀就是林場的首批職工,夫妻倆拉扯著三個兒女一起見證了赭洛山林場的風雨興衰,直到退休也沒有離開赭洛山一步。
張宴志是張良華夫妻的二兒子,從小在林場長大。因為大兒子沒幾歲就寄養(yǎng)在鄰省姥姥家,后來一直在那里生活。所以父母親一心想讓張宴志子承父業(yè)。但張宴志并不想躬耕山林。讀書時,天天從山間走過,每每看到凌空展翅的雄鷹,張宴志都要駐足眺望,久而久之便喜歡上了鷹。他渴望長大后能像鷹一樣飛出赭洛山,闖出一番新天地,因為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1986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新一輪的承包制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中全面推開,赭洛山林場自然也不例外。而職工們推選出來的承包人就是在林場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多年的張宴志父親張良華。而這時張宴志正好輟學在家,那是緣于一場大雪帶來的意外。
1986年元月中旬,在石橋鎮(zhèn)王村中學讀初二的張宴志迎來了期末考試。那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天剛麻麻亮,張宴志就早早地起床,幫助母親干完家務事,便背起書包,踏著泥濘山路,頂風冒雪去七、八里外的學校考試。走了不到一半路程,張宴志腳下那雙淺幫膠靴就灌滿了雪,一雙打著補丁的破棉襪也早已濕透。張宴志強忍著又趕了一段路,不料在一個下坡處被樹樁絆倒,摔了一個跟頭。起來時,發(fā)現左腳已不聽使喚,只能挪一步停一步,無奈之下只好放棄考試,一瘸一拐地返回林場的家。經醫(yī)生診斷,他的左腳嚴重凍傷,需要治療休養(yǎng)一段時間。這樣,便錯過了期末考試,后來便暫時輟學在家。父親承包林場后,一家人變得更加忙碌,雖然父母親未說什么,但生性倔強的張宴志不愿成為家人的負擔,還是拿起鋤頭主動上山成為林場年紀最小的職工。那年他剛滿十五周歲,而這一干就是五年。
談起這一段經歷,張宴志并沒有多少失落感。他說最初在林場的幾年,讓他接觸到“桑、茶、果、竹”以及“桃、梨、杏、柿”。在父輩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各種果樹栽培嫁接技術,特別是初步掌握了茶葉的加工制作技術,這為他后來自創(chuàng)“浦橋玉劍”名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后來,因為與父親在林場經營理念上的沖突,郁郁不得志的他不想安于現狀,便辭去了林場技術員職務,出外闖蕩。這期間學了一門無線電修理技術。張宴志說當時的想法是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學一門手藝好今后養(yǎng)家糊口。手藝學成后,按耐不住寂寞,他又動起了下海的心思,他想讓自己這個大山的兒子下海試一試水性。作為一個自幼就立志創(chuàng)業(yè)的有志青年,逮住機會他自然要放手一搏。他先是在安徽省宣城縣開辦了一家無線電修理部,也許是因為沒有經商經驗,也或許是人生地不熟的原因,反正開業(yè)幾個月便難以維系,張宴志只好關門溜之大吉。
初次下海,便被海水嗆了一回,張宴志心有不甘。不久,他在安徽和縣重操舊業(yè),又開了一家修理部。不過,遺憾的是還是以失敗收場。兩次失敗,張宴志并未心灰意冷,他覺得他應該回家鄉(xiāng)再次創(chuàng)業(yè),畢竟家鄉(xiāng)的山水養(yǎng)人啦。
1993年春節(jié)剛過,張宴志無線電維修部在石橋鎮(zhèn)最繁華的街道掛牌開張。開業(yè)那天,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綻放的五彩繽紛的煙花,讓張宴志的心里又升騰起新的希望。而在此前一個月,他剛剛為自己的兒子辦了滿月酒。初為人父的張宴志倍感雙肩的沉重。因為結婚僅僅二十天,父親就和他分了家,那年張宴志還不滿二十二周歲?!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呀!”提到這些往事,張宴志感慨萬千。
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張宴志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大打親情牌,以手藝、服務取勝,倒也站穩(wěn)了腳跟,維持了一年多,日子也還算過得去,但離想象中的成功還很遙遠。然而這時父親承包的林場卻陷入了困境。由于這些年缺乏資金,林場沒有大的發(fā)展,幾乎是坐吃山空,碗口粗的樹都被砍光賣光,加上植物老化,水果送到城里叫賣,幾乎無人問津。有一回,張宴志陪同父親送了一車水果到南京白云亭批發(fā)市場。市場一位管理員指著車上的水果,說了一句讓張宴志至今難忘的話:“這些歪瓜劣果還是送到動物園喂猴子去吧”?;貋淼穆飞希瑵M頭白發(fā)的父親老淚縱橫,一句話也沒說。張宴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想:父親年事已高,加上沒有什么文化,撐著這個林場只能越來越吃力。身為人子,他不能坐視不管。那晚回家后做通妻子的工作,第二天就關了修理部的門,回林場二次上崗。這段時間父親沒有叫他做什么事,只是讓他多看點技術書籍,開闊視野,為林場的未來謀劃出路。
幾個月后,由于品種、體制等原因林場已無法正常運轉,工人們先后離去。不堪重負的父親遞交了辭呈,并叫張宴志也離開林場重新創(chuàng)業(yè)。可令全家人想不到的是,張宴志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毅然決然地承包了這個看似已病入膏肓的林場。說起當年為何接手林場這個爛攤子,張宴志說:”一來是想爭口氣,畢竟林場是在父親手上衰敗的;二來呢,幾次下海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讓他修正了自己的人生坐標,那就是作為赭洛山的后代,他應該做一只赭洛山之鷹,而不是那漂泊天涯到處流浪的菜鳥,因為他的根在赭洛山?!?/p>
創(chuàng)業(yè)篇:試劍赭洛山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張宴志不顧家人、親友的反對,義無反顧地承包了這個掙扎在倒閉邊緣的赭洛山林場。此時的林場沒有自來水,沒有跑汽車的路,也談不上有電。接手時,張宴志臨時請供電部門從附近一個村莊拉了一條線,用作照明。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他能讓林場起死回生嗎?
其實張宴志承包林場并非一時心血來潮。他說他當時曾仔細盤算過,雖然有上面所說的困難,但在林場創(chuàng)業(yè)還有三個優(yōu)勢:一是有500畝的好地,二是赭洛山自然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三是附近勞動力資源豐富。而更主要的一點,這些年的打拼讓他更清楚的了解自己,那就是下海不善水性,打工身體不夠壯實,所以靠山吃山的信念更加堅定。
要救活林場,必須對癥下藥。好在張宴志承包前在林場的幾個月沒有白呆。那段時間張宴志宛如一名隱居山林的中醫(yī),對林場仔細把脈,通過“望、聞、問、切”,他找到了林場的病根,那就是多年一貫制傳統(tǒng)的小而全種植結構制約了企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在他看來林場的唯一出路,就是調整種植業(yè)結構,確定新的主打產品。但選擇什么樣的產品為主攻方向,也著實讓張宴志費了不少心思。好幾天,他在赭洛山邊那500畝林地上徘徊、思索。有一回,他走到了山坡上一塊雜草叢生的茶田。他忽然想起了小時候聽老人說的山里紅茶的故事。既然有此傳說,那至少說明赭洛山地區(qū)自古就適宜茶葉生長。于是,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了:引進適合南京本地飲品習慣的名優(yōu)茶,把林場改建成茶場,以品牌取勝,以規(guī)模創(chuàng)效益。
找準了目標,張宴志便開始忙碌起來。他把改造危房,鋪石子路,整修茶田之類的事,交給妻子滕宏麗負責。自己則先后三上北京,與中科院茶葉研究所洽談引進良種茶事宜,最后選定了國家級無性系良種茶龍井43號。
談起茶葉,本地人都知道南京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就研制成功了“雨花茶”。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雨花茶”早已名揚華夏,是我國名優(yōu)綠茶之一。那張宴志為什么舍近求遠去北京引進茶種呢?
張宴志自有他的道理,他說當時南京附近的茶場都在一窩蜂地種植“雨花茶”,雖然效益也不錯,但他不想步別人后塵。他要另辟蹊徑,為的是日后能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后來的事實印證了張宴志當初抉擇的正確。
破舊的廠房修好了,自來水接通了,羊腸小道也變成了石子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東風就是買茶苗的資金。張宴志當年承包林場時,全部家當只有區(qū)區(qū)的3萬元,還是開修理部時掙的,因為維修廠房以及修路、引水、通電等項目的開銷,3萬元所剩無幾。此時“錢”這個字宛如一座大山壓得張宴志喘不過氣來。林場面臨倒閉,又無財產抵押,要想從正規(guī)渠道貸款是不可能的,而自己那幫親朋好友又大都窮得叮當響,無奈之下,他只好求爺爺告奶奶多方籌借了3萬元的高利貸。張宴志后來回憶說,那天當他拿著那3萬元沉甸甸的高利貸時,心中升騰的是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感。
1998年3月初,40畝茶葉都萌發(fā)了新芽,望著自己幾年來精心培育的茶葉吐露著芬芳,張宴志緊鎖的眉頭終于得以舒展,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按照他的估算,3月下旬茶葉上市后,當年即可基本還清債務,而明年他想再擴大種植40畝茶葉,后年再……。此刻的張宴志完全沉浸在對日后的憧憬之中。
也許像張宴志這樣的有志青年,其人生注定要經歷許多磨難,或許老天認為只有經過這樣的洗禮,才能讓張宴志鳳凰涅槃似的成熟起來,成為一只搏擊商海的赭洛山雄鷹。
1998年3月21日,對張宴志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一場百年不遇的桃花雪從凌晨開始一直下到午后,那凌空飛舞的雪花仿佛是一發(fā)發(fā)炮彈,擊碎了張宴志一家人致富的夢想。幾年辛苦換來的是一堆堆爛葉,全家人痛心不已,妻子滕宏麗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竟然大病一場。站在雪地里,張宴志想起了十多年前冒著大雪去學??荚嚨那榫啊D菆龃笱╇m然讓他失了學,但卻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懂得了什么叫堅強。而這場桃花雪雖然打碎了他全家辛苦幾年眼看到手的果實,但終究沒有打碎他們的希望。因為這幾年精心培育的茶苗是成功的,也證明他走的這條道是對的,頭腦敏銳的張宴志透過這場雪災,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果不出所料,一年后張宴志終于嘗到了豐收的喜悅。當年春茶上市后,每斤600元的價格仍供不應求,春茶季節(jié)剛剛過半就連本帶息還清了所有外債,加上賣秋茶所得,林場盈利十多萬元,在成功面前,張宴志又面臨新的抉擇,是小打小敲維持現狀圖個安穩(wěn),保一家衣食無憂;還是乘勝前進,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自然,一個渴望成為雄鷹的人,他的抉擇只能是后者。
嬗變篇:修道赭洛山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張宴志說;自己就是一個愛折騰的命,一旦看準目標就會勇往直前,百折不撓。
初戰(zhàn)告捷,張宴志并未沾沾自喜,他明白這只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完第一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他很欣賞偉人毛澤東的這句名言。他把這句詩抄寫并貼在床頭,以此鞭策自己。
1999年底,石橋鎮(zhèn)召開全鎮(zhèn)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動員大會。張宴志在會上做了發(fā)展茶葉大有作為的專題發(fā)言,從發(fā)展無性系良種茶的適應性、可靠性、可操作性以及效益對比等方面現身說法做了全面論述,引起了極大反響。會后他主動向鎮(zhèn)領導匯報企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請求政府在貸款、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在鎮(zhèn)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張宴志拿到了20萬元的貼息貸款??恐@筆啟動資金,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一個近500畝的無性系良種茶核心園區(qū)建起來了。園區(qū)內溝、渠、路成框,涵、閘、庫配套。在此基礎上,張宴志通過林場改制,注冊了有限責任公司,并以“赭洛山”品牌為注冊商標。張宴志在赭洛山這塊屬于自己的領地里,經過幾年的努力,完成了從個體業(yè)主到民營企業(yè)家的蛻變。
打出自己的名優(yōu)品牌,一直是張宴志夢寐以求的目標。為此,張宴志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技術員出身的他,帶領幾名工人經過不斷創(chuàng)新反復試制,終于成功創(chuàng)制出了風格特征介于龍井和雨花茶的新型綠茶。此茶色似玉,形如劍,鋒苗挺秀,白毫顯露,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香高雅。品之,則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張宴志將此茶命名為“浦橋玉劍”。接著,他又參照國家和地方標準,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浦橋玉劍”精品茶企業(yè)標準,并順利通過專家的鑒定。有了企業(yè)標準,為“浦橋玉劍”精品茶從作坊式的生產規(guī)模向現代化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的轉變,提供了保證。
定型后的“浦橋玉劍”精品茶同年參加南京市名茶評比,以總評分第一名的成績一舉奪得金獎,填補了浦口區(qū)在地方名茶上的空白,一時被傳為佳話。2005年,“浦橋玉劍”精品茶又先后奪得江蘇省“陸羽杯”名茶評比特等獎和全國“中茶杯”名茶評比特等獎。而以“赭洛山”為品牌的注冊商標也被評為“南京市著名商標”和江蘇著名品牌。公司獲南京市民營科技企業(yè)稱號,產地和產品在全省同行業(yè)中率先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這年恰巧是張宴志承包林場創(chuàng)業(yè)的第十個年頭。張宴志用五個字對自己十年來的拼搏歷程做了精辟的概括:“十年磨一劍”。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個字,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是難以體會的。
張宴志認為他們這樣的民營企業(yè)抗風險能力差,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內外兼修。就像一個劍客,不光劍術要精,還要練好內功,才能實現從劍手到宗師的跨越。
他首先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刻苦鉆研制茶技術,學習工商管理知識,取得了顯著成績。張宴志說:自己作為企業(yè)的領頭雁,要想掌好舵,自身素質必須“水漲船高”。這些年,他勤學不輟,鉆研不止,從一個非科班出身的門外漢到遠近聞名的“制茶專家”,先后擁有農民技師、高級品茶員、內檢員、內審員等職稱,完成了從農民到專家的跨越。隨著企業(yè)的發(fā)展,他又由專家型向管理型人才轉變,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E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證書,并被評為江蘇省高層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業(yè)的發(fā)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張宴志的有機茶園中無處不閃現著科技的魅力。為規(guī)避晚霜等災害天氣對春茶產量的影響,吸取1998年雪災的教訓,他在國內率先度身定做了茶園自動網紗覆蓋系統(tǒng),并引進了日本防霜扇系統(tǒng),模擬茶樹原生態(tài)生長環(huán)境,在有效規(guī)避晚霜危害的同時也對夏秋茶起到了明顯的增產提質作用。據測算,通過設施防護系統(tǒng)的開發(fā)應用,在不增加土地面積的前提下,每畝可增收2700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
在國內率先將微波技術用于茶葉的殺青工序,也是張宴志引以為豪的杰作。采用此項技術,在大幅降低勞動力強度的同時使得茶葉中的有益成份極致發(fā)揮,保健效果更佳。
“雙行條栽覆黑地膜”技術也是張宴志的獨創(chuàng),使得無性系良種茶栽植成活率有原來的不足80%顯著提高到92%以上。此項技術現已在全過廣大茶區(qū)推廣運用。
在引進科技設備的同時,張宴志不忘引進人才。他說企業(yè)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幾年他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先后招聘了十多名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和產品研發(fā)人才,打造了一支高效管理團隊,形成了萬馬奔騰的局面,為企業(yè)今后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
幾年來的內外兼修,使張宴志的企業(yè)有了質的飛躍。張宴志趁熱打鐵,在“浦橋玉劍”牌精品有機茶成功的基礎上,又不失時機地以推出了誠信為本的面向商務溝通的“睿易”牌玉葉茶和專為女人量身定做的“虞韻傾香”牌白玉茶。這兩個新產品的推出,標志著張宴志從一個茶葉制造商向茶文化傳播者的跨越。不是嗎?“從來佳茗似佳人”,大文豪蘇東坡似乎一下子把女人與茶的關系寫到了極致。而張宴志推出“虞韻傾香”,還有更妙的說辭:“說女人如花,只是說出了女人的嬌媚;說女人如水,只是說出了女人的溫柔;說女人如瓷,只是說出了女人的清弱。女人如茶,茶是萬木之心,只有茶這種生于青山,長于幽谷,承受了微雨清露,沐浴了山靈水秀的植物,才能體現女人的風情萬種。
2009年5月23日,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江蘇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在赭洛山茶葉園區(qū)誕生了,而園區(qū)茶園也由最初的500畝發(fā)展到1500畝,生產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為企業(yè)新一輪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仁道篇:情滿赭洛山
一花獨放不是春,滿園春色最醉人。
張宴志十年磨一劍,內外兼修,使企業(yè)走上了快速發(fā)展的軌道。資產也從當初的3萬元發(fā)展到三千萬元,他成了赭洛山周邊地區(qū)富甲一方的風云人物。然而,張宴志這個崇尚儒家仁愛思想的農民企業(yè)家,一直沒有忘記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耙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他對周圍的人施與多少有益的影響,有多少人愿意追隨你”,這是張宴志掛在嘴邊常說的一句話。
石橋鎮(zhèn)因為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號稱是浦口區(qū)的“西伯利亞”。因為發(fā)展條件所限,一直以來經濟發(fā)展始終比較滯后,是南京市有名的貧困鄉(xiāng)鎮(zhèn)。這一切張宴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當他通過發(fā)展茶葉逐步走向成功后,以茶產業(yè)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的念頭也更加迫切起來。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隨著《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張宴志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便迅速啟動了組建赭洛山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的工作。
2006年,一個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時節(jié),南京赭洛山茶葉專業(yè)合作社伴隨著紛飛的禮花宣告成立。這一天張宴志西裝革履,談笑風生。當前來采訪的記者問他此刻的感受時,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花獨放不是春,滿園春色最醉人”。
合作社是以張宴志的有限公司為龍頭,同時整合了區(qū)域內生產、加工、銷售茶葉的私企和茶葉種植大戶。因為“浦橋玉劍”產品的品牌效應,因為“赭洛山”企業(yè)品牌的良好形象,更因為張宴志個人品牌的魅力,合作社成立伊始便吸引了189名社員加入。而到2008年,短短的兩年時間,社員又增加到303名。社員登記的茶園面積也由以前的1000畝增加到3070畝,輻射茶園更是達12000畝。
“合作社的發(fā)展,傾注了張宴志的心血”,這是社員們說的,這話一點不假。作為理事長,他身體力行,經常深入社員田頭,親自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部分社員遇到經濟困難,張宴志總是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幾年來,合作社堅持以發(fā)展、和諧、共贏為宗旨,以富民強社為使命,先后幫扶了126名低收入農民家庭,使他們提前邁向小康。魏邦英家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魏邦英,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一家三代人,生活本就艱難,丈夫卻又患上不治之癥,可謂是雪上加霜。盡管東挪西湊借錢給丈夫看病,但丈夫還是走了,留下了數萬元的債務。家中的頂梁柱倒了,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這個無助的中年婦女身上。張宴志聽說后,主動上門幫扶,幫助她種植了5畝茶葉,并吸納其為公司制茶隊伍中的一員,親自指導培訓。如今魏邦英每年單靠向合作社提供的鮮葉就可獲利3萬多元,加上她制茶師的工資以及合作社的分紅,年收入6萬多元,不僅還清了外債,還在鎮(zhèn)上購買了90平米的商品房,為兒子漂漂亮亮地辦了婚禮。提起現在幸福的生活,魏邦英由衷的說:“這一切多虧了張總,是張總給我們一家?guī)砹诵腋I??!?/p>
“茶葉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其自身的發(fā)展離不開農民,農民的富裕也離不開合作社的引導和帶動,這兩者本身就是唇齒相依的關系?!边@樸素的話語使我們看到了張宴志的仁愛之心。幾年來,為了推動合作社的發(fā)展,張宴志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三規(guī)四品”的發(fā)展思路,即規(guī)劃先行、力求規(guī)范、適度規(guī)模,引進優(yōu)良品種、提高品質、提升品位、打造品牌。為了提高社員的技能,實現“專業(yè)化分工、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生產”的發(fā)展格局,張宴志組織技術人員先后為社員舉辦各類技能培訓10余次,分發(fā)各類書籍、資料1000余冊,并以手機短信的方式,編制優(yōu)質茶苗栽培、田間管理須知、名優(yōu)茶加工技術要點等內容,發(fā)送給社員參閱,從產前、產中、產后給社員一條龍服務,取得了明顯效果。社員茶田畝效益由原來的每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元多元,社員家庭全部奔向小康。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沐浴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春風里,赭洛山的田地綠了一茬又一茬,赭洛山人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那漫山遍野綠色的茶樹把赭洛山裝扮得千嬌百媚,再也沒有人說赭洛山和旁邊的駟馬河是窮山惡水了。一批又一批外出打工的游子回家了,他們從這綠色的海洋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合作社的行列。
2009年的一天,清晨園區(qū)內樹上的喜鵲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該不會有什么喜事吧,”正在忙碌的社員們小聲議論著。上午十點剛過,幾輛轎車開進了園區(qū),第一個走下來的是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他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整個園區(qū),對這家全省首批四有合作社所取得的成績十分滿意。他在聽取了張宴志理事長“合作社+公司+社員”的發(fā)展模式介紹后,給予了充分肯定,親切地稱之為:“赭洛山現象”。
伴隨著事業(yè)上的成功,張宴志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他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勞動模范、江蘇省創(chuàng)業(yè)致富帶頭人和南京市科技興農標兵,并先后當選為南京市和江蘇省茶葉行業(yè)協會理事。
面對榮譽和掌聲,張宴志依舊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深知腳下的路還很長,很長。談起今后的目標,他說了兩個字:“亮劍”。他說經過十多年的磨劍,企業(yè)已是兵強馬壯,有了騰飛的資本。他說2010年要完成銷售收入1200萬元,成為南京市首家產值突破1000萬元大關的茶葉企業(yè)。他還說要進一步做強品牌,放大經營規(guī)模,整合旅游資源,開發(fā)衍生產品。他指著江蘇省首家茶文化基地的牌子,對筆者說:“在三年內把赭洛山茶文化基地建設成為集新品種引進、科技實習、科普示范、成人教育、休閑品茗、茶藝表演、寓教于樂、產學研為一體的江蘇省首家茶文化農業(yè)示范基地?!蔽蚁胍粋€把制茶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度的人,一定是用心在做這項事業(yè)的。心誠則靈,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能做好茶文化這篇大文章。
當筆者結束采訪,到張宴志的辦公室與他話別時,一只青銅雕塑的老鷹映入我眼簾。這尊老鷹擺放在主人那寬大的辦公桌上,顯得格外耀眼。我問張總為何如此喜愛老鷹,張總給了我兩個理由:一是喜歡鷹那種傲視群雄的氣勢;二是欣賞鷹的敏銳。他說鷹在高空中下來捕食,常常是一擊而中獵物,其機敏和算計之準,令人嘆服。
回來的路上,我想張宴志不正是搏擊商海的雄鷹嗎?愿這只赭洛山之鷹帶領赭洛山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的社員們展翅高飛,再創(chuàng)赭洛山神話。
責任編輯 瀟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