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的關鍵所在。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一堂成功的“問題教學課”??茖W、合理、藝術的課堂提問,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有效性。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的現(xiàn)狀
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普遍存在“無度、低效”的現(xiàn)象。
(一)量高質(zhì)低的提問充塞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經(jīng)常把一篇很好的文章大卸八塊,提一些零零碎碎的毫無意義的問題。例如,在教學雨果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將軍的信》一文時,有個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了第5-10自然段后提出了8個問題,其中三個是:(1)文中的“兩個強盜”指誰?(2)文中的兩個強盜都做了哪些事情?(3)對兩個強盜的所作所為,作者持什么態(tài)度?且不說劈頭蓋臉的8個問題學生如何招架得住,單說這三個看似嚴密實則膚淺的問題就沒有什么意義,尤其是第二三個問題在整體把握全文內(nèi)容的時候已涉及(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場和態(tài)度),這樣反復提問價值何在?教師零零碎碎地問,學生簡簡單單地答;教師教得七零八亂,學生學得糊里糊涂。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沒有給學生帶來認識上的升華,一堂課下來,學生就像被牽著鼻子的牛,雖然也吃到了草,但草質(zhì)的好壞不容選擇,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有多少提升的空間?
(二)重教輕學的提問普遍存在
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關注的更多的往往是教學形式,在備課時對“教師如何教”想得特別多,而對“學生如何學”則思考得比較少。課堂上看上去教師問學生,但實際上卻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因為這種提問應答實際上只是為教師的講做鋪墊,學生僅僅是被動地聽,根本談不上質(zhì)疑問難。這樣重教輕學的缺乏藝術性的提問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造成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種種隨意、無序和低效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同。所以,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上投出具有藝術魅力的問題之石,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特級教師魂書生在教學《故鄉(xiāng)》時,請學生講:“假設水生的兒子長大后回到了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家鄉(xiāng)的人們又如何評論當年的閏土、楊二嫂和‘我’?”這樣巧妙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深入鉆研。所以說,教師的提問藝術對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生研讀的興趣并最終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意義重大。
二、怎樣做到閱讀教學中提問的藝術化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提出問題的性質(zhì)和方法。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教學藝術。
(一)精心設計提挈全篇的問題
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往往使教學過程平淡無味,使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變得支離破碎,假如一節(jié)課中,教師能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來帶動整篇文章的閱讀,則可以收到“一問抵多問”的教學效果,并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李鎮(zhèn)西老師教學《孔乙己》一課,用關鍵的提問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探究。李老師用“孔乙己究竟死沒死”引出課文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然后抓住“大約”“的確”大做文章,展開熱烈的討論。這個“牛鼻子”牽得很好,全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人物命運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等)都順勢牽了出來。
在《蘆花蕩》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個
的老頭子,你從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來的?”這樣在分析老頭子的性格特征時就可以從人物的正面描寫和環(huán)境的側面烘托來著手,閱讀教學自然就重點突出、不蔓不枝了。
教師提挈全篇的問題設計,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不再是“咀嚼教師閱讀之后販賣的殘渣”,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課文的整體理解能力,使他們對課文的解讀不是零散的、支離破碎的,而是全局的。
(二)精心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的問題
閱讀教學中一氣呵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能較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度把握。
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教師提了這樣二三個問題:(1)______的濟南的冬天(從哪些事物表現(xiàn)…來):(2)我從_____句子(詞語)休驗到了老舍對濟南冬天的_____之情;(3)品一品老舍散文浯言的特點。教師從濟南冬天的特點入手,接著揣摩語言表現(xiàn)的特色,進而領略老舍散文語言的特色,三個問題的設計由淺入深,體現(xiàn)了思維的梯度性,學生隨著老師的引導沉浸到了文章中去,一層一層地挖掘出文字的美麗。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也使學生有話說、愿意說。
再如,教學《(傅雷家書)兩則》,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I)用“我讀到了父親的_______,他在信中這樣說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閱讀感受;(2)根據(jù)“我從課文中看到一個______的傅雷;我從書中看到一個______的傅雷;我從資料中了解到一個_____的傅雷”這個句式,闡述自己的閱讀觀點,評價自己心目中的傅雷。兩個問題從文本的理解、感悟到語句欣賞,再到個性評價,由淺入深,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逐步遞增。
(三)精心設計新穎有趣且有一定啟發(fā)性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聰明人?!币虼?,從這點出發(fā),筆者以為課堂要巧妙施問,做到“不憤不肩,不悱不發(fā)”(孔子語)。所提問題要新穎有趣,且有一定難度,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思考,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的目的。
筆者在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沒汁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有一句‘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大家說說,誰在‘嘆惋’?”一學生回答得非常好,他認為應該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漁人。理由是“皆”是“都”的意思,說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漁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卻聽到外面那么亂,所以驚訝;而漁人生活在戰(zhàn)亂中,卻碰到了這么一個好地方,所以也感到驚訝。由此可見,這類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樂于動腦探究。學生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學生對文學作品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有味,學生的深層次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也能得以提高,而這又無形中給了他們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也說過:“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币虼?,教師要精心設計新穎有趣且有一定啟發(fā)性的問題,以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問”是門藝術。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提出有價值、富有藝術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