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與朋友聊天,被問及對時下流行的“奢侈”二字的看法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個關于李嘉誠的小故事。
李嘉誠是華人首富,長江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經(jīng)理。一次,他在澳門出席一個招待會,招待會結(jié)束時,大家起身離場,位列王桌的李嘉誠也起身離場。但是,他又轉(zhuǎn)過身來,將桌上剩下的兩片西紅柿與自己的高級助手一人一片分食干凈,在場所有看見他這一舉動的人都為之感動。然而,這位節(jié)儉的李嘉誠在2003年5月,在參加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時,面對一套康熙御用“佩文齋”十二組璽卻出手果敢,在當時,以天價2134萬元一舉將其收入囊中。一片西紅柿與一套“佩文齋”組璽,兩件事情卻將華人首富李嘉誠對于“奢侈”和“奢侈品”的態(tài)度和盤托出——何謂“奢侈”? “奢侈”就是浪費,這兩個字的含義并沒有因為歷史的推進到了21世紀而有所改變。但是,“奢侈”并不等同于“奢侈品”,前者指人的行為,后者指物品的昂貴,兩者之意不能混淆?!吧莩蕖迸c否與一個人的財富沒有關系,但卻與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關系密切——無論你有多大財富,享受著世界上多么昂貴的奢侈品,你都沒有權(quán)利浪費,哪怕是一片西紅柿。但是,如果你用奢侈品,尤其是富蘊人文內(nèi)涵的奢侈品,比如李嘉城以2134萬元競得的“佩文齋”組璽,以及去年秋季以來頻頻創(chuàng)造天價的藝術(shù)品去裝點和豐富自己的生活,那不僅是一種高尚,更是一種功德,因為這樣的消費護佑了珍貴文物,弘揚了優(yōu)秀文化,那是用財富提升生活質(zhì)量,是與時俱進和興家消費。
2010年,西泠春拍在推出一貫的強項“中國書畫”及“文房用品”等專場外,特別推出內(nèi)地第一個“古董地毯”和“茶具香具”兩個專場,目的就是繼續(xù)著力倡導這一理念——提倡藝術(shù)地生活,引導興家消費,相信一定會得到財富贏家們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