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別名金盞銀臺,花如其名,綠裙、青帶,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素潔的花朵超塵脫俗,高雅清香,格外動人,宛若凌波仙子踏水而來。水仙花語有兩說——是“純潔”。二是“吉祥”。在西方,水仙花的意譯便是“戀影花”,花語是堅貞的愛情,引伸一下便是自省對愛情的誠摯。此外,水仙花在西方人眼中也象征著自戀和少年夭折。
在西方神話中,水仙花來自那喀索斯(Narcissus)與厄科(Echo)的故事。該故事說的是仙女厄科愛上了這位少年,卻得不到回報。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了這段令人悲傷的神話。厄科受到神后朱諾的懲罰,只會重復(fù)別人說的最后一個字。而那喀索斯由于狠心拒絕了厄科的愛,被罰為只能戀愛自己的影像,因之永遠盯著池中的倒影,最后墜水而死化作水仙花(“那喀索斯”narcissus即水仙花之名)。他的死,使厄科日益憔悴消瘦,終于只剩下了聲音——“回音”(echo)一詞即來自“厄科”。
在繪畫上,那喀索斯大多是獨自伏在水邊,他的腳下開出水仙花;或畫他已死,倒在水邊,背景上是面色蒼白、痛哭失聲的厄科。這一題材不僅出現(xiàn)于繪畫與雕塑中,也常出現(xiàn)在“花彩式”的掛毯上,因這類掛毯多采用與花卉有關(guān)的題材。
古代人認為人的靈魂也藏在他的影像中,故夢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是死亡的先兆。因此,對于古希膳人來說,那喀索斯的命運是不難理解的。后來,水仙花也常作少年夭折的象征。
在中國,“水仙”字面意思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節(jié)(舊歷年節(jié))前后開花,又稱作“年花”,并認為它會為明年的十二個月帶來好運。在國畫中常將水仙、梅、竹、松、月季稱之為“五清”:將迎春、玉梅、水仙、山茶稱之為“雪中四友”。
此外,還有傳說水仙花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的化身。她們二人同嫁給舜,姊姊為后,妹妹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崩駕,娥皇與女英雙雙殉情于湘江。上天憐憫二人的至情至愛,便將二人的魂魄化為江邊水仙,二人也成為蠟月水仙的花神了。前人據(jù)此不知寫下多少贊美水仙花的詩篇,如曹植的《洛神賦》,宋代高似孫的水仙花前賦與后賦。若把他們抒寫水仙花的美凝聚到一點,便是“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