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年前,《中國書法》雜志社主辦的題為“中國20世紀十大杰出書法家”的評選活動,經(jīng)過專家及法愛好者的投票評選揭曉,以票數(shù)名次排序如下: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于右任、毛澤東、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齊白石、李叔同。對于書法及收藏愛好者而言,此評選結(jié)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據(jù)說結(jié)果甫出,一些藏家大感意外,有些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的書家居然赫然名列其中,如林散之、康有為等,且名次居前,感到不可思議。收藏界一向認為,書畫收藏,當然應以藝術質(zhì)量為第一要素。而這一潛在要數(shù),亦就構(gòu)成是次評選的衡量法碼,否則別無旁選。若以此究而論之,上述評選結(jié)果乃實至名歸,足以令感意外者釋懷。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評選結(jié)果。
康有為31歲時所撰寫的著名書學論著《廣藝舟雙楫》,集中反映了他“尊魏推碑,抑帖卑唐”的主張,由此奠定了其于書法史上的地位。他精通書法,早年臨習王羲之《樂毅論》、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等歷代碑刻。尤傾力于魏碑《石門銘》,在《廣藝舟雙楫》中,康有為將之列為“神品”,尤其推重“《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帮w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涤袨闀鴮W思想上崇碑抑帖的傾向,誠然有失偏頗,對其書法實踐卻起到了莫大作用,由此也成就了其開宗立派的創(chuàng)舉。結(jié)合對書學理論的思考,康有為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書寫風格,世稱“康體”。與其政治實踐所走曲折道路迥異的是,康有為在書法領域卻是長袖善舞,改革探索自始至終堅守終生,將書法實踐與理論探索相糅合,以實現(xiàn)自己對流于清代的“二王”一路書風的發(fā)展走向加以扭轉(zhuǎn)之理想,這就闡釋了為何“康體”得以征服逆潮者,成為碑派后學的楷模。翻閱歷史不難看出,盡管自近代以來書法界、學術界對“康體”的貶斥之辭從未停息過,看不懂康書的大有人在,即使談到創(chuàng)作層面上,對康書持批評意見的,亦非絕無僅有。甚而連近代書家潘伯鷹也公然評論康書,形容其“象一條翻滾的爛草繩”,且得到不少人的和鳴。章太炎的弟子馬宗霍,也說康有為雖然“在六朝中脫化成一面目,大抵主于《石門銘》”?!叭贿\指不運腕,專講提頓,忽于轉(zhuǎn)折,蹂鋒潑墨,以蓬累為妍”。其實持有這種看法并不出奇,因為康體在當時確實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書法審美習慣。清代盛行科考制度,使得審美過于公式化和程式化,士大夫們都習慣于傳統(tǒng)的“二王”式用筆和欣賞趣味。但不應否認,書法審美的至高境界在于在觀賞形式的同時還能品味到內(nèi)質(zhì)。史實證明,康有為發(fā)憤于變革書法時并非一個空想型的改革探索者,而是一個踏實前行的實踐型斗士,其所倡導的書體起到了振興清末書法萎靡、徘徊狀態(tài)的實效,“令人眼前一亮”??梢赃@樣認為,作為碑派巨子,康體代表著一種晚清之后的碑格書體,其書法成就亮點在于行草,天迭多變而氣勢磅礴,內(nèi)涵豐富,如江河奔騰,“有股英雄氣概在鼓蕩”。因而“康體”令清末以降的中國書壇刮目相看也是情理中事。筆者認為,這就是為何“康體”能躋身于近代中國十大書家之林的墩實依據(jù)之一。
吳昌碩、康有為、沈尹默、于右任等皆屬于引領時尚的開宗派人物;李叔同(弘一法師)、謝無量、王蘧常等則能逸出時尚,對前人作出發(fā)展而獨步于書壇。他們對于書法的發(fā)展同等重要。盡管他們或多或少受到碑學風氣的影響,但綜而論之,他們的書法都能獨辟蹊徑,自成格調(diào)。對于鑒藏者而言,如何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以及打造精準的戰(zhàn)略性眼光,我想,“康體”的形成及其影響無疑是—值得深思的特例。
《康有為行書扇面》紙本作于1900年
釋文飄泊瀛寰九萬程,蒼茫天地剩余生。狐裘瑣尾泥中嘆,羊節(jié)凄涼海上行。夢繞堯臺波縹緲,神驚禹域割縱橫。九州橫睨呼誰子,龍嘯天南起大聲。寄邱菽園孝廉并呈老蘭先生??涤袨椤?/p>
印章,南??涤∮袨?朱文方印)。
該扇面是作者維新失敗后于光緒庚子年(1900年)正月初二逃亡至新加坡時所書的一首七言詩(《康有為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1版),就在康有為出逃國外途中,1900年,27歲的邱菽園迎康有為到新加坡,還獨捐出萬元,資助康梁等人的勤王大舉,被康有為推舉為南洋英屬各邦?;庶h新加坡分會會長。此件《康有為行書扇面》正是此時此地所書,而不會再晚于是年。因為事實上,其后不久,邱菽園就公開與康決裂,從此二人不再往來。這一點可視為對康有為作品鑒別時進行辨真假和斷代的有效依據(jù)。
就書法創(chuàng)作而言,此幅康書體現(xiàn)著作者既必然又獨特的書寫面貌,以貫那種以平長弧線為基調(diào),運筆無明顯的起止和頓挫,轉(zhuǎn)折以圓緩。長鋒羊毫所發(fā)揮出的特有的粗茁、渾重和厚實效果,看得出對魏碑《石門銘》和宋碑《爨龍顏碑》用功頗深,同時參以北齊摩崖《經(jīng)石峪》和北魏《云峰山石到》。既異于趙之謙的頓方挫折、節(jié)奏流動,也不同于何紹基的單一圓勁而少見枯筆,這恰是康書的別開生面處。至于線條張揚帶出結(jié)構(gòu)的動蕩、否定四平八穩(wěn)的個性創(chuàng)作,也許并非作者刻意經(jīng)營之本意。以其在政壇上曾經(jīng)叱咤風云而最終遭慘敗并流亡的境遇看,以胸中郁勃不平之氣率然作書,不傾心于柔媚周到路之趙董、二王一流,也是情理中的事。何況仍不失大氣磅礴、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體現(xiàn)出其處于危難時期之凜然書風,筆者認為此書具有書風轉(zhuǎn)變之劃時代標簽。這點可以與下列康氏早在戊成年間一件書作相比照。
《行隸書扇面》紙本作于1898年
釋文:歷歷維新夢,分明百日中。莊嚴對宣室,哀痛起桐宮。禍水滔中夏,堯臺悼圣躬。小臣東海淚,望帝杜鵑紅。戊成政變時作,錄為海亭仁兄,有為。
印章,康有為印(白文方印)。
此幀《行隸書扇面》書寫了康有為于戊戌八月避難東渡日本后所作的《戊戌八月國變紀事》組詩中的一首詩,是對“百日維新”的回憶和總結(jié)。在詩中,傾注了作者的復雜情感:對光緒帝的懷念和對犧牲戰(zhàn)友的悼念,對慈禧政權的憤懣和對局勢的反思。充分體現(xiàn)出康書早期北碑南帖兼而有之的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風貌。它吸收了魏碑用筆及體勢。兼收篆隸筆法和行書的體格,熔鑄古今,自成氣象。結(jié)體疏密得宜,書風渾厚豪放,有縱橫奇宕之氣。體現(xiàn)康書“重”、“拙”的主要特點。“重”于渾厚、凝煉,有金石之感:“拙”在古樸、率真、有生澀之意。但總體而言,此間康有為的運筆亦帖亦碑,轉(zhuǎn)折之處常提筆暗過,圓渾蒼厚,重于文氣,收放見法度,此乃重要特點。但相對而言,用墨缺少變化,提按不明顯,未及晚年所成的渾穆大氣、奔放自然。此作是作者自我書風樹立前的精心佳構(gòu),代表了前半生尊遁法度的書貌。康氏前后期書風各具千秋。
《行書杜甫五言詩聯(lián)》紙本1916年后作
釋文:瑤池氣郁律,天衢陰崢嶸。集杜句,康有為。
印章:康有為印(白文方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國行六十萬里(朱文方印)。
從“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朱文方印而知,該五言聯(lián)是康有為在維新失敗,逃亡海外16載后,即1916年后選集唐代詩人杜甫五言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里的詩句。杜甫這首長詩揭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詩中展述了詩人在考察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借驪山華清官“瑤池”的荒淫與安祿山叛軍的策動隱喻出社會動亂在即之端倪。康有為輯句成聯(lián),借古喻今,表現(xiàn)出對清朝統(tǒng)治之腐敗無能的同樣隱憂,其憂國憂民之政治襟懷昭然??涤袨榇寺?lián)融隸于行楷,結(jié)法平直寬博,橫筆和捺筆,尚存明顯隸意。墨色蒼潤,具古雅廓達之氣象,書寫時通過逆筆藏鋒,遲送澀進,給人以不激不勵、高古脫塵之感。畢現(xiàn)康氏60花甲前后字體趨于沉郁大氣的典型書風特色。
《行書張喬五言詩聯(lián)》紙本1916年后作
釋文:異花天上墮,靈草雪中春。康有為。
印章康有為印(白文方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國,行六十萬里(朱文方印)。
此聯(lián)康有為錄自廣東明代名妓張喬詩《聞仰山禪師往曹溪因贈》句。
《楷書宋之問五言聯(lián)》紙本1916年后作
釋文:石發(fā)緣溪蔓,林衣掃地輕。
印章康有為印(白文方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朱文方印)。
康有為該五言聯(lián)摘自唐代詩人宋之問詩《發(fā)藤州》句。詩人雖非粵籍人,但曾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其著名之《度大庾嶺》詩,是他前往被貶地途經(jīng)嶺南大庾嶺時所作,真實生動地敘述了過嶺時的情景,凄楚悲涼,真摯感人。上述五言宋詩風格清秀,語言輕松自然,描寫了清靜山間的一派自然景色。康有為對宋詩尤為賞慕。以楷書雅就,筆道從容安祥,筆力峻拔曠達,與詩文交相輝映。
康書精貴之最在于行書大聯(lián)。以上三聯(lián)均為康氏中晚年時期作品,不失為康體大書之典范佳作,自我面目已然,但仍可窺見魏碑《石門銘》及清書篆家鄧石如書體的清晰影子,筆力渾穆沉實,結(jié)體莊密中正。撇捺間筆畫豪放超然,“有飄逸飛動之勢”,大之氣象和奔放張力躍然紙上,格調(diào)彌高,堪稱“康體”本色代表作,典型集北碑南帖大成之作,成因乃來自康氏發(fā)韌于沖破碑帖門派藩籬之舉創(chuàng),這可見諸近代鑒藏家汪宗衍注錄過的“聯(lián)王”——《康有為為甘作屏書七言聯(lián)》,上有康氏邊款謂:“自宋后千年皆帖學,至近百年始講北碑。然張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鄧完白全寫南碑漢隸而無帖,包慎伯全南帖而無碑。千年以來,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況兼漢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謬欲兼之”
(汪宗衍《廣東書畫征獻錄》)。
《草書周易詩》軸紙本1916年后作
釋文:處高不傷,雖危不亡。握珠懷玉,還歸其鄉(xiāng)??涤袨?。
印章:康有為印(白文方印)、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
國行六十萬里(朱文方印)。
該書文集自《周易·訟之大壯》里的詩句。懷藏有美玉,比喻富有學問才能。其筆法見宋《爨龍顏碑》影子,筆畫渾勁,結(jié)體跌宕恣逸,變化豐富,含韻于樸,寓巧于拙,為康體另面目。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列神品三種,舉《爨龍顏碑》為首。謂:“雄強茂美之宗”,“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經(jīng)康氏此慧識。終將《爨龍顏碑》自清代碑學風行后令書學界普遍重視。
《求書橫幅》紙本1918年作
釋文:大劫金輪,東華血史,銅仙舊滴清淚。橫濱天
角,借英艦、寸函飛寄。臧洪風義。盡托得慈親,支援天地。先朝事。甘年風雨,換將人世。二月。黃浦飛花,又六旬初度,一尊重對。墨痕凝淚點,照禾黍、離離如此。招魂柴市。嘆濺血朝衣,鈞天沉醉。須彌翠。金天西望,萬年千歲。李思純題吾戊戌與君勉絕筆書。更生。
無印章。
該作品是康有為錄李思純于1918年為康氏之《戊戌輪舟中絕筆書》而題寫的《翠樓吟詞》??钪兴峒暗木忝烨?1873-1945年),君勉是其字,廣東三水人。是萬木草堂著名十大弟子之一。為人慷慨,性情爽直,能“急朋友之難”。徐勤家境寬裕,“常供養(yǎng)朋友之才賢者”,萬木草堂幾次搬遷及平日刻板印書資費皆得助于他,而他自己“幾以仟恤破其家也”,深得康有為的嘉許。徐勤是最早接受康有為變法思想、最早投入變法宣傳和實務之中的草堂弟子之一,也是康有為最忠實、最信賴的門徒,被譽為“康門之子路”,他與康有為關系之密切,比梁啟超更甚。戊戌政變發(fā)生后,康有為避難舟中,危難之際,作書托付徐勤照料老母家人,即著名的《戊戌輪舟中與徐勤書》,其受信任程度無人能及。后來康有為推行?;蔬\動。徐勤任?;蕰睍L,?;蕰臑閼椪髣t出任副總裁,積極協(xié)助,不愧為康氏之股肱。
上述書作題款中所提及的李思純(1893--1960年),字哲生,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李春榮官至清曲靖府敘州知州。父李毓華清宣統(tǒng)年間任云南寧耳縣知縣。
李思純?yōu)榇畬W者,然因其早年留學法德等國,與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吳密等著名學者和文化人交游廣泛,學與其通。實已非地方性學者。但由于李思純在1950年以后受到政治沖擊,其名隱而不彰,鮮為人知。但該康書向世人揭示出此段交往史實,證實康李之間有著非同一般的交情,而且政治抱負頗為相近,否則身為國學泰斗的康有為豈會轉(zhuǎn)錄后俊李思純所寫的跋文?李在詞中引用了唐代詩人李賀所作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里提到的“銅仙清淚”之典故,有感“柴市嘆濺血朝衣”,既寫出古今興亡之嘆,又抒發(fā)了維新人士救國無門的忍辱負重及悲憤感情,讀來滿紙憂國憂民情懷。從此書跡上我們還可欣賞到康書中晚年的書風,保持一向以來的書寫特色,字體筆畫長撇大捺,轉(zhuǎn)折處圓渾蒼厚。結(jié)字上緊下松,縱橫奇宕。盡管無鈐名款章,仍不失“康體”本色。
該作品雖未署甲子年份,但從題款考證,根據(jù)《康有為全集》中(三)序跋之第56《戊戌輪舟中絕筆書》而知李思純?yōu)榭凳稀督^筆書》題跋的年份在1918年。署款“更生”,史載康氏自參與溥儀復辟失敗后便改號為“更蛀”,由此而判斷此康書與李詞大至成于同一年份,即1918年,是年康有為60歲,李思純25歲。顯然此詞記載和表達了康有為在變法失敗后的社會狀態(tài)和感懷,此間正值康奔忙于擁戴清室廢帝溥儀復辟,因而詞作弓起康氏的認同。
康有為的詩文天下稱道,他晚年所寫的“康體”筆生波瀾,大氣磅礴,已脫離開別人的影子,文風書風相得益彰,互為烘托。
《行草七言聯(lián)》紙本1923年作
上聯(lián)釋文有情芍藥含春淚。
下聯(lián)釋文:無力薔薇臥晚枝。
上款宣統(tǒng)十五年癸亥花朝寫此以為寤園主人去年之記。
印章處其厚(朱文方印)。
下款:天游化人南??涤袨椤?/p>
印章康有為印(白文方印)。
據(jù)上款考,康有為該聯(lián)書于1923年。時66歲,整年漫游國內(nèi),至開封、保定、南京、青島、北戴河,登華山,過武昌、岳麓,然后返上海。詩文摘錄自北宋詩人秦少游的七絕《春日》,康氏借詩意委婉表達出自己晚年政途失意落泊、備受唾棄、前景暗然的心境。顯然,其時康有為書體又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早年那種意氣風發(fā)、坦蕩自信的氣質(zhì)已隱晦良多,從其開撇、按捺等收筆形態(tài)已飛揚盡斂之變化處即可明見。
值得留意的是,上款中的“宣統(tǒng)十五年”于歷史中并不存在,史實上,宣統(tǒng)年號僅維系三年,隨后已是民國??涤袨閷⒚駠锖ツ?1923年)硬說成“宣統(tǒng)十五年”,足見其保守頑固的“清朝遺老”思想根深蒂固。是年康有為65歲矣。但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從藝術上看,該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康有為晚年的書法創(chuàng)作與他的書學思想?yún)s是相致,可謂手心相應。以魏碑而寫行草,中心緊密,四周舒展,追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韻致,將碑體的圓筆、體勢大力糕進行草中。時而盡力屈節(jié)放出、沉猛排沓,尤其已出現(xiàn)晚年特有的抖筆現(xiàn)象,時而戛然欲止、骨氣內(nèi)藏。其點畫如大刀長戟,筆勢開張,落墨于紙,似鑄件一般,筋豐力滿,痛快淋漓。與早期相比可看出,康有為書學尚“變”,隨著年齡、閱歷的累進,其對于書道的認知儼然已達至高深層次,正如其鈐于上聯(lián)的閑章所言“處其厚”(朱文方印)(見圖),印文摘自孟浩然《領悟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老子·雜談》,原文:“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币源烁嬲]自己要不斷追求深奧的學問與真理而鄙視膚淺與虛偽。這種自我完善的修為確實值得后人敬仰。其字體由圓通趨向方拙,明顯體現(xiàn)其書學實踐與學術思想緊密結(jié)合的行世風格,也與其政治變革思想暗合,正如他早年追求政治變革與學術變革相通的理論“蓋天下世變既成,人心趨變,以變?yōu)橹?,則變者必勝,不變者必敗。而書亦其端也。”這一點,頗體現(xiàn)康有為的學術思想與政治活動相映成趣??涤袨榈臅w,從碑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涵泳沉潛,鑄就數(shù)十年之磨礪,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魏碑行楷——康體。
有學者認為。從康有為的書法中不難看出,有著濃郁的哲學氣質(zhì)與強烈主宰欲望的康有為,在書法上已成功奪得“話語權”。事實上豈止如此,其實,他同時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淵博的學識,深廣的閱歷和強烈的求變精神,使他在尋理導源中能另辟蹊徑,最終形成了他自己北碑南帖兼而有之的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風貌。康有為書法以行書為最,吸收了魏碑用筆及體勢,兼收篆隸筆法和行書的體格,氣勢開張,神采飛揚,大字榜書尤為著名,自成氣象,備受藏家追捧。歷史原因所至,康有為在世時就獲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名望,因此當時索書者不少,潤格價位一直不菲。據(jù)說,在上海居住時,康有為有時一天要寫幾十件作品來彌補家庭龐大的開銷,但門徒的仿作、代筆作也因入道而供不應求,藏家對此應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