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鱒屬鯉科,俗稱紅眼鱒、赤眼鯪、參魚,是江河中主要優(yōu)質經(jīng)濟魚類之一。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其肉入藥鮮用,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虛寒、作瀉等癥。該魚生長快、適應性強、食性雜、養(yǎng)殖成本低、商品魚售價高,體形酷似一齡草魚,是當前淡水養(yǎng)殖的熱門品種。
一、池塘條件
養(yǎng)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附近無污染源,保水性能良好,進、排水方便,池底平坦、少淤泥,面積以1334~3335平方米(2—5畝)左右為宜,水深1.2~2.0米。池水要求“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40厘米左右。
二、池塘消毒進水
池塘進水前應清除過多的淤泥,冬季干池曝曬后。每667平方米(1畝)用生石灰化漿100~150公斤消毒,消毒10~15天后每667平方米可施放經(jīng)發(fā)酵腐熟的糞肥200-300公斤打基肥,然后用60目篩絹過濾進水。
三、魚種放養(yǎng)
選健康活潑的優(yōu)質苗種,魚種放入養(yǎng)殖池塘前可用3%~5%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主養(yǎng)成魚的池塘。一般每667平方米放養(yǎng)冬片魚800-1200尾,混養(yǎng)塘每667平方米放100--200尾。
四、飼養(yǎng)管理
1,飼料投喂。赤眼鱒屬雜食性魚類,藻類、有機碎屑、水旱草均可攝食,喜食人工配合飼料,主養(yǎng)池塘,以采用全價配合顆料飼料為好,赤眼鱒的飼料粗蛋白的含量大致為30%左右,還可撈取細綠藻及柔嫩、新鮮、適口的水草、黑麥草、蔬菜葉等作為輔助飼料。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8%。一般上、下午各投一次。投喂飼料要堅持“四定”的投飼原則,還要根據(jù)天氣、水溫、水質和魚的吃食情況,確定合理的投喂量。6~7月及9~10月攝食較旺盛,盛夏稍緩。
2,水質調控。在養(yǎng)殖生產(chǎn)過程中,每天中午開增氧機1-2小時,晚上視天氣情況適時開增氧機,以防魚類浮頭。池水pH值保持在7-8.5之間。在養(yǎng)殖中、后期(特別在高溫季節(jié)),要及時更換新水,使池塘水質保持清新。透明度控制在25-40厘米。每隔10-15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水全池潑灑一次,使池水呈微堿性,以利魚類的生長和魚病的防治,有條件的養(yǎng)魚戶可根據(jù)池塘水質、水溫等情況,每隔12—15天施用EM液、先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可有效改善水質狀況。
3,日常管理。在養(yǎng)殖過程中,日常必須堅持勤觀察、勤巡塘。觀察水質變化,魚類的活動、攝食和有無病害等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經(jīng)常清除漁池周圍的垃圾,食臺(場)上的殘餌。水面上的漂浮物等。做好各項工作記錄。
五、魚病防治
赤眼鱒生活適應性強,各種疾病感染率和染病后死亡率較低。魚病防治要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原則,除魚種下塘時做好魚體消毒外,還應對鮮草(餌料)、食場、工具等進行藥物消毒,在夏秋魚病流行季節(jié)定期用漁藥進行魚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