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在《當代教育科學》2009年第13期中撰文指出,教師的課程能力是一種明顯職業(yè)傾向的能力。在學校教育場域中,應通過對教師主體內外因素的有機協(xié)調來實現(xiàn)教師課程能力的彰顯和完善。第一,重建學校課程制度。學校要進行課程制度的創(chuàng)新,制定新的規(guī)范,建立有助于教師能力提高的合作、交流、互助的組織文化制度和有利于課程能力發(fā)展的考核評價制度等,以激發(fā)教師提高自身能力的熱情和參與課程發(fā)展的積極性。第二,落實課程運作權力。學校對青年教師課程能力的培養(yǎng)和運作要有一個整體性的規(guī)劃,不斷加大對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把基礎性培訓和學歷補償性教育轉化為以更新知識和提高青年教師整體素質為目標的繼續(xù)教育,體現(xiàn)職前、職后教育高速連續(xù)的一體化,在實踐中要特別強調維護教師的三種權力:教師的課程實施權,教師的課程創(chuàng)設權,師生的共同參與權。第三,培養(yǎng)反思評判能力。第四,提升資源整合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挖掘社會發(fā)展和師生交往中呈現(xiàn)出來的顯性課程資源的能力,鑒別和利用隱藏在物化資源背后的隱形資源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唯技術化”傾向
沈騎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8期中撰文指出,時下課堂教學過度依賴科學技術,不少學校課程被科技霸權和電腦霸權壟斷,似乎沒有多媒體的教學就不是教學,不用課件,教師就不會上課。然而,教學的技術化傾向給現(xiàn)代教師帶來的似乎只是對教學技術設備的熟悉和掌握而已,教學本身已被徹底的簡化和標準化,這對教師來說并非是個好消息。過度偏重技術帶來的并不只是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地位的衰弱,隨之而來的也有學習主體的迷茫和失落。在極端注重技術的條件下,學生被當做學習機器或動物來灌輸知識,網(wǎng)絡和計算機代替了傳統(tǒng)課堂教師面對面的答疑解惑;多媒體課件淹沒了教師和學生學習的互動和溝通,教學主體角色的沖突和混亂使得師生關系異化為“工具”和“手段”的關系,教學無法給學習者帶來交流、互動、對話和思考的機會,致使學習者消極、無奈和無助,教學缺乏生機和活力。這些都將導致教育的去人性化,并且使師生之間的人性化互動消失于無形。
是“精心雕琢”,還是“率性而為”
林金炎在《中國基礎教育》2009年第2期上指出,課堂需要“精心雕琢”,更需要“率性而為”?!奥市浴笔请S意,而并非隨便,是隨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對話之中碰撞出的“意”,這是師生共享、共用的。其一,“率性而為”并非不需要“精心雕琢”,只是需“精心雕琢”的是文本。備課的重點要放在熟悉文本,透徹地理解文本,在文本解讀方面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并非在絞盡腦汁地設計什么“板塊式”教學、課堂的教學流程、教學時間等等。其二,“率性而為”需要師生之間真誠、和諧的對話,而其前提條件是教師如何讓學生從“要我說”變?yōu)椤拔乙f”。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和耐心的指導,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會激發(fā)出內心的表達欲,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敢于、善于表達心中的所想所思。其三,率性不等于隨便?!奥市远鵀椤辈⒉怀珜熒g的無休止、無效、無關聯(lián)的對話,教師要善于在與學生的率性對話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的話題,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回歸語言文字這個層面上來。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潮”授課
《中國教育報》2010年1月12日報道,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wǎng)站——互動百科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發(fā)起了“維基·教師星光計劃”。該計劃利用Wiki平臺,為全國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了一次全面展示、交流的機會,并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做了新銳的嘗試。Wiki是一種多人協(xié)作的寫作工具,其知識儲備功能平等、共建、共享、協(xié)作的特點非常適合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增強了與學生的互動。另外,互動百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wǎng)站,擁有海量、全面、及時的百科信息,能夠為教學和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最為重點的一點是,互動百科星光計劃是一種讓愛心和知識普及的公益活動,對于那些利用業(yè)余時間借助維基技術致力于傳播普及科學知識的教師有特別的獎勵。目前,已有10373名教師通過組委會審核加入了這一計劃?;影倏菩枪庥媱澵撠熑吮硎?,“我們真誠地邀請每一位有識教師參與到這次公益活動中來,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Wiki進行授課、傳播知識,讓小小的詞條,穿越時空的距離,使千萬用戶獲得知識的力量”。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