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那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如今被無奈與困惑的中國的“80后”改編成了“三十難立,四十迷惑,五十聽天由命”。
據(jù)零點公司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中國的“80后”有43.1%認為沒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40.5%表示沒找到滿意的工作,38.9%不知道30歲后自己要過什么樣的生活。而其他國家的“80后”,是否也面臨著類似的困惑與煩擾?
特質(zhì):從“Y世代”到
“不行一代”
當下即將“三十而立”的美國人屬于“Y世代”(“新千年”世代)。隨著他們成長的,是數(shù)字化的網(wǎng)絡生活,噩夢般的“9·11”恐怖襲擊、難以自拔的伊拉克戰(zhàn)爭和阿富汗戰(zhàn)爭、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和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
“Y世代”的特性更加復雜,甚至自相矛盾。對他們的形容有:冷靜、虛擬、悲觀、既保守又開放,等等。據(jù)美國人口普查局統(tǒng)計,“Y世代”約有7000萬人。這些人工作能力很強,流動性也很大,不但對收入有所要求,也十分看重退休保障。另外,許多像雷曼兄弟這樣風光一時的大企業(yè)瞬間倒閉的現(xiàn)實也迫使“Y世代”放棄了一份工作干到底的想法。
在歐洲大陸,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法國年輕人沒被貼上什么標簽。與中國同齡人相比,他們沒有太大的壓力,也鮮有30歲要成家立業(yè)、有房有車的概念。他們在見證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同時,親歷了法國作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大國國際地位的日漸衰落。年輕人不再熱衷于去博物館,而是用音樂、電影甚至購物來消磨時光。美國電影悄悄改變了法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而日漸興起的日本動漫也使這些人狂熱不已。他們對法國的發(fā)展前景普遍持悲觀態(tài)度,在事業(yè)上更傾向于國際化發(fā)展,更愿意到亞洲發(fā)展。然而現(xiàn)實的約束以及骨子里仍然存在的優(yōu)越感,又使他們躊躇不前。
在德國,“80后”被稱為“劇變一代”——他們出生于分裂的東、西德,成長中經(jīng)歷了德國統(tǒng)一。德國媒體如此描述處于而立之年的“劇變一代”:與埋頭苦干的“戰(zhàn)后一代”、叛逆的“68一代”、充滿理想主義的“嬰兒潮一代”相比,“劇變一代”聚集了上面幾代的優(yōu)點:務實、雄心勃勃、樂觀,還會享受生活。
韓國的“80年代生”出生時,處于韓國第二輪生育高潮。從他們開始上學時,學校容納不下眾多學生,只好將他們分成上下午兩個組教學,考大學時,競爭之激烈堪比中國高考。而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又使原本競爭激烈的“80年代生”的就業(yè)前景更加渺茫。
同樣為亞洲國家,日本年輕人的人生態(tài)度似乎更為后現(xiàn)代。不工作,不結婚,不交流……一種“不行”的生活方式,在日本30歲左右的年輕人中間正悄然蔓延。他們對工作和生活消極,卻對自己“不行”的現(xiàn)實非?!胺e極”。他們積極地承認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并以此為懶惰的“通行證”,甚至還組成“不行聯(lián)盟”,稱自己為“擁有現(xiàn)代思想的新青年”。
對待事業(yè):
有人憧憬有人“淡定”
來自美國東北部羅德島州的佛瑞德·拉普拉出生于1986年,現(xiàn)在是華盛頓特區(qū)一個聯(lián)邦政府機構的研究人員。佛瑞德很喜歡首都的工作和生活,他對未來那個30歲的自己有所期盼:“那時我應該會有穩(wěn)定的家庭,不再東奔西走,有喜歡的固定工作和很多朋友,可能有小孩,銀行賬戶有大約五萬美元的積蓄,而且越多越好?!?/p>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法國,23歲的伊娜絲正在為她的美國夢躊躇滿志。這位高等商學院二年級學生,正在一家知名奢侈品公司實習,談到未來,她坦言自己一直向往美國的生活。為此,她準備明年利用學校的交換項目去美國讀一個學期,然后在那里找工作。懷揣美國夢的法國年輕人不止伊娜絲一個,這代法國年輕人大多都積極學習英語,放眼更廣闊的世界,夢想著走出去,很少有人想被束縛在家里,結婚生子。托馬斯是另一個例證。30歲的他已經(jīng)是一家公司的部門主管,出于工作需要,經(jīng)常穿梭于世界各地。這不但豐富了他的經(jīng)驗,更讓他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我還年輕,還有很多地方?jīng)]去過,要更多地走一走”。托馬斯是一部分法國“80后”的代表,他們較早脫離家庭,經(jīng)濟獨立,能闖,敢想敢干,無拘無束。
對于個人發(fā)展,韓國“80年代生”的勁頭不比西方國家差,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不少人在大學畢業(yè)或工作一段時間后還選擇深造。但韓國“80年代生”所面臨的理想和現(xiàn)實差距之大,與中國“80后”的處境不相上下。他們同樣也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像溫室里的花朵,社會適應能力較差。而“80年代生”之間的競爭同樣非常激烈,所以要找到理想工作也不輕松。結果是,經(jīng)濟能力跟不上消費需求,“外表光鮮里面亂”。
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年輕人表現(xiàn)出了獨一無二的特性。今年30歲的入江君就是這批年輕人的一個代表。記者問他:“你今年已經(jīng)30歲了,你覺得你自立嗎?”穿著頹廢、頭發(fā)凌亂的入江反問記者:“你覺得什么是自立?”記者答:“自己養(yǎng)活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比虢f:“我也想養(yǎng)活自己啊,可外面的競爭太激烈了。所有人都那么鉆營,那么所謂的‘積極’,我就不跟他們擠了。這個社會沒了我無所謂,總會有人讓地球轉起來。讓那些人去工作,讓那些人去自立吧……”日本“不行族”最大的特點就是“淡定”。他們對一切事情都保持一種“不聞不問”的狀態(tài),只要自己不痛不癢,每天能吃飽飯就行。
婚姻:獨立、啃老與“貧性”
在佛瑞德看來,美國青年也承載著“三十而立”的期望。對于婚姻,他說身邊會有人大學畢業(yè)一兩年就結婚,但大部分人還是會繼續(xù)快樂的單身生活,和喜歡的人約會,到二十六七歲才完成這件人生大事。
在婚姻問題上,聽說中國同齡人面臨“三十而立”的壓力,年輕的法國女孩伊娜絲感到很驚訝。在她看來,三十歲是事業(yè)的起步階段,“我希望經(jīng)歷更多,學到更多,成家是遲早的事,但不是目前要考慮的事”。談起愛情觀,她希望自己能經(jīng)濟獨立,平時如果男朋友給她買禮物,她會很開心,但不會依賴男友的經(jīng)濟收入,“自己能負擔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而生于德國萊比錫的馬里歐雖然有女友,但生活狀態(tài)與單身無異。兩人各自租房,各忙各的,每周只見兩三次。一位專注研究“劇變一代”的社會學家說,不結婚并不等于不想結婚,他們只是想從父輩一代中解脫出來,尋找新的生存模式。至于什么時候結婚,他的答案是:平均男的36歲,女的33歲。
與西方追求獨立形成反差的是,韓國不少“80年代生”依舊依賴父母,這與中國的“啃老族”如出一轍。他們在婚前就想買到像樣的房子,但是像首爾這樣的城市房價很高,好地段精裝房每平方米要三萬元人民幣左右,于是,買房只能靠父母。盡管“啃老”,“80年代生”對生活質(zhì)量的要求卻不含糊。流行的標準是:在大企業(yè)或政府機構工作,在首爾買房,找門當戶對的對象,在五星級酒店辦婚禮,孩子要送到國外去,要買高檔車、用名牌貨、去國外旅游,這樣才算成功的人生。
與韓國年輕人相比,沒有收入,又懶得打工的“不行族”入江君也在父母家中“啃老”,但日常開銷很小。除了頹廢,“不行族”還在網(wǎng)上號召大家過“貧性”生活,倡導大家遠離性生活?!安恍凶濉钡脑龆嘁沧屓毡灸贻p人的戀愛結婚成了一大社會難題。年輕男人的問題并不在于“想找誰”,而在于“根本不想找”。年輕女人則普遍希望找到鉆石王老五,這樣今后才能衣食無憂。日本某電視臺曾做過調(diào)查,75%的年輕女性愿意嫁給65歲“多金”的老男人而不是25歲“有夢想”的年輕人。
(摘自《環(huán)球》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