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滏口古道的馬蹄聲
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昏黃的午后,兩個日本人悄悄來到了位于河北南部的滏口陘,他們從滏口陘西側(cè)的古鎮(zhèn)彭城雇了一輛小馬車,然后,沿滏口古道向北行進。
他們前往的目的地是滏口東側(cè)的石鼓山,那里有一座頹廢的古舊寺廟,這座寺廟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寺廟建筑在山腰的大石窟里。據(jù)老輩人說,石窟里的寺廟幽深、昏暗,里面還有兇煞羅漢出沒,所以,當?shù)厝撕苌儆腥诉M入。只有一個叫趙二爺?shù)难蛸脑?jīng)進去過,據(jù)趙二爺講,他進到石窟里后,邁了一步,突然傳來很大很響的轟鳴聲,就像千軍萬馬在征戰(zhàn)一樣。嚇得趙二爺趕緊跑了出來。從此,人們把這座石窟寺廟叫做響堂。響堂的名氣越來越大,后來,逐漸把這座山的名字也叫做響堂山了,而鼓山卻很少有人叫了。
這兩個日本人一個叫水野清一,一個叫長廣敏雄。這是他們考察中國佛教遺跡的一個重要地方,而此前他們剛剛對洛陽龍門石窟進行了考察。考察的收獲就裝在他們隨身攜帶的行李上。日后,他們的考古收獲將影響整個中國的佛教美術研究。
他們乘坐的小馬車孤獨地行走在滏口古道上,單薄的馬蹄踐踏在貧瘠的滏口古道,敲碎了鼓山空曠的寂靜。此時的滏口古道安靜得像一個熟睡的老人。
這是1936年4月中旬一個安靜的早晨,路邊的梧桐樹上依然開滿了桐花。趕車的是一個裹著單衣的中國人。他聽不明白車上的兩個日本人在嘰里咕嚕地說什么。因為他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遠沒有車上的兩個外國人知道得多。
滏口陘是太行山的一個主要斷裂帶,太行山古稱大形山,早在《尚書》中就有了太行山的記載,明唐樞,一生游歷,曾在《游太行山記》中寫道:“日山之東,山之西,太行豐原之正脈?!倍妒稣饔洝分袑懙?“太行首始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八陘”,八陘即太行八陘,滏口陘既是太行八陘的第四陘,滏口古來亦稱“郭(山頭)口”,命名取義則側(cè)重一方山勢,所謂“廖郭(皆山頭),谷深”(《集韻·鐸韻》),這樣的描述很符合當?shù)刈匀坏匦翁卣?。這里山高嶺深,形勢險峻,兩廂山勢嵯峨,群峰摩云,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從山西高原穿越太行,經(jīng)武安東下華北平原,俯視北面邯鄲,南邊鄴城、安陽的戰(zhàn)略要道。
石鼓山綿亙南北,墻立陡絕,是滏口陘的第一道山脈,向為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間天然屏障。東魏、北齊時期定都于鄴城(河北臨漳),并將山西晉陽(太原)為其陪都,東魏北齊的皇室貴族,常往來于二都之間,而滏口陘是他們的必經(jīng)之道。北齊的皇室貴族在沿途營造了許多離宮別館,供憩息修養(yǎng),而位于鼓山的響堂山正是他們最大的行宮。隋唐之后。由于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滏口陘失去戰(zhàn)略要地的軍事作用,逐漸變得荒草萋萋。曾經(jīng)富麗堂皇、鐘聲悠悠、綠蔭匝地、泉水不絕于耳的響堂山石窟也逐漸頹廢。到民國時期,石窟內(nèi)的雕像更是殘頭斷臂,破敗不堪,幽深的洞窟成為烏鴉野雀的領地。而現(xiàn)在,清脆的馬蹄聲再次打破寂靜的山谷,一隊人馬沿著崎嶇的山道,艱難地向山上爬去。那么,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寺院?它為什么吸引了兩個日本人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呢?
二、敕勒川的絕唱
當我踏入這座石窟的時候,我的思緒早已進入到了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一個英雄的造就不僅是輝煌的戰(zhàn)果,在輝煌的背后一定有凄凄的悲歌。
我想說的是高歡——這個北齊王朝的締造者和響堂石窟的營造主。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卻孕育著一個短暫王朝的背影。我曾翻閱《北齊書》里《神武記》,書中記載了高歡在草原重鎮(zhèn)懷朔的土城下眺望蒼涼的北方大漠時的情景,和他因為窮得沒有馬而無法爭取到最卑微的軍官職務的生活畫面,而就是這樣一個窮困潦倒來自草原鮮卑族的卑微士兵,卻在以后的人生當中,成為一代梟雄。書中大量記錄了英雄高歡不平凡的戎馬生涯和屢屢得勝還朝的英勇戰(zhàn)績,也記錄下了金戈鐵馬的背后、英雄高歡的內(nèi)心深處蘊藏著的那絲絲縷縷的兒女情長。
是的,英雄高歡落淚了——
這是在高歡成功之后。歷史也同樣安排了他英雄時代的結(jié)束。這一年是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一個夕陽殘如血的秋日,英雄高歡最后一次率領大軍,攻擊西魏在黃河邊的重要據(jù)點玉壁城。在玉壁城下,身穿黃軍服的東魏大軍,遭到了身穿黑軍服的西魏守軍的頑強抵抗。而這時,在東魏首都鄴城,人們從地上螞蟻打架中也預測到了戰(zhàn)事結(jié)果:黃螞蟻被黑螞蟻圍斗,全軍覆沒。不祥的預兆深埋在玉壁城下的高歡軍心中。所有可以使用的攻城手段都試過了,傷亡數(shù)字越來越令人心驚,戰(zhàn)士的血浸透了玉壁城的城墻,像秋日的殘陽。而玉壁城巋然不動。英雄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對手也是一個英雄。他便是后來威名遠揚的西魏大將韋孝寬。韋孝寬以積極的進攻來強化防守,他甚至奪取了東魏軍隊在城北筑起的土山。戰(zhàn)事拖了將近兩個月,東魏軍隊死亡七萬人,七萬人埋進了同一個巨大的土坑。軍營上空籠罩著絕望、悲傷和精疲力竭的氣氛。
英雄高歡面臨他的末路了。他一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戰(zhàn)場拼殺,光榮的記錄連他自己也難以詳述。在與西魏死敵宇文泰的長年戰(zhàn)爭中,他經(jīng)歷過沙苑之戰(zhàn)的慘敗,也曾品嘗了河陰之戰(zhàn)的大勝,他甚至在鼓山下的滏口要道上輕易奪取過三百匹駿馬,他常常來往于鄴城(河北臨漳)和晉陽(太原)之間。他喜歡鄴城冬天里的安謐,也喜歡晉陽夏日的靜爽,他更喜歡沿途的鼓山峻嶺。而現(xiàn)在,英雄蒼涼。一起從懷朔出來的老弟兄,要么戰(zhàn)死。要么衰老,已經(jīng)不再能奮騎前驅(qū)了。高歡這一年五十一歲。天意也越來越明白了:一顆流星墜落在高歡的軍營中,所有的馱驢都一齊長鳴,悲涼的驢鳴使黃河兩岸都震動起來。大軍撤退,高歡終于病倒了。
在十一月的寒風中,高歡回到晉陽。他的長子高澄也來到了晉陽。一群烏鴉聚集在宮內(nèi)的亭子和樹上。這是一個不祥的征兆,高澄派大將斛律金射殺了這些惡鳥。這時,西魏散布謠言,說高歡身中弩箭,以動搖東魏人心。高歡勉力支撐,出來與重要的軍政權貴會面。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類似的宴會了。他讓追隨多年的老將軍斛律金唱歌。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渾樸蒼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英雄高歡一邊隨著斛律金蒼涼的歌聲低聲和唱,一邊留下了痛楚的淚水。史書上這樣記載下感人的一幕:“時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聞之,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p>
第一次讀到高歡“哀感流涕”時,我深深地被震撼了。這場景仿佛近在眼前。走到生命終端的高歡,被這首歌帶回到他的生長之地,帶回到他生命中最樸素、最卑微的起點。從少年時起,他就渴望離開敕勒川,離開只有牛羊和戰(zhàn)爭的草原,到南方去,到麥粟遍野的中原,到繁盛如同天堂的洛陽。而今,一切都已實現(xiàn),他甚至成了實際上的皇帝??墒?,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的目光,投向了塞外,投向了他情感和夢想的源泉。我每次讀到這里,都禁不住掩卷沉思。
兩個月后,也就是東魏武定五年正月。高歡病逝,時年五十二歲。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傳奇,以《敕勒歌》的悠遠長調(diào),清清淡淡地終結(jié)了,千年的歲月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敕勒歌》與高歡的歷史情結(jié)。史書評介高歡“深密高岸,終日儼然,人不能測,機權之際,變化若神”。有誰能知道在終日儼然的英雄內(nèi)心,卻深深蘊藏著眷戀思鄉(xiāng)的懷舊情結(jié)。
英雄高歡終究沒有能夠回到他眷戀的敕勒川。半年之后,高歡“虛葬于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佛頂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資治通鑒》)。鼓山石窟便是現(xiàn)在的響堂山石窟,在大佛的后部仍然可以看到那個所謂埋葬英雄高歡的洞穴。只是太高了,我無法進入。我凝視眼前的這尊大佛,卻感到石佛深密高岸,人不能測。我恍然明白,一定是英雄的親屬有意將石佛雕刻成了高歡的形象。那么在英雄高歡安葬的那一天,他的老將斛律金也許就站在這里——我現(xiàn)在的腳下,含著眼淚再次唱響《敕勒歌》……
三、神秘的高歡墓
一代梟雄高歡在《敕勒歌》蒼茫的長調(diào)中,消逝在歷史的風塵里。史書只留下了“虛葬齊獻武王(高歡)于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佛頂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的片語記載。響堂山(鼓山)石窟從一開始便充滿了神秘色彩,沒有人知道開鑿石窟的真正目的,沒有人知道大佛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天機。鼓山周邊的村寨,乃至開鑿石窟的匠人,都只是感到這項工程不僅浩大而且異常神秘。重兵把守在鼓山的四邊,不允許任何人靠近。整個工地除了叮叮當當?shù)蔫徥?。不允許任何人說話。
所有工匠的心中都充滿了疑慮。他們建造過很多大佛,他們的父輩也一直在為皇室貴族們營造精神家園,早在北魏時期,他們的父輩在都城平城(今大同)西側(cè)的武州山下開鑿了云岡石窟寺,依照北魏五個皇帝的形象建造了高達數(shù)十米的大佛。后來由于都城遷往中原的洛陽,他們隨從皇室貴族也來到了洛陽。在洛陽的龍門山他們又為皇帝和太后建造了伊闕石窟(龍門石窟)。北魏政權分裂后,以高歡為主的東魏皇權又將都城遷到了鄴城(臨漳),他們又隨高歡來到了鄴城,起初是為他們建造都城。后來,他們又被派往這個叫做鼓山的地方開鑿石窟。而這次的開鑿,在所有工匠心中都有一種不祥的感覺。
他們所有的活動全部在監(jiān)視之中,所有的聯(lián)系全部被斷絕,日夜不停地開鑿著山體,精雕細刻每一尊佛像、菩薩、弟子、飛天伎樂。在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日夜后,工匠們?nèi)缙谕瓿闪舜蠓鸬牡窨?、彩繪。一座座宏偉的石窟寺廟展現(xiàn)山腰,栩栩如生的佛尊、妖嬈嫵媚的菩薩、威武莊嚴的力士……工匠們終于盼到這一天。就要回家與久別的兒女團聚了。然而,從都城又傳來一個新的任務——在大佛的頂部再開鑿一個隱秘的洞穴,洞口也要做成佛龕的樣式,使人從外面看不出這里有一個隱秘的洞穴。工匠們心中陰云密布,鼓山北側(cè)的大樹上也不斷有烏鴉鳴叫。
隱秘的洞穴終于完工。這一天,裝飾一新的鼓山石窟寺忽然熱鬧起來,皇宮內(nèi)的文武大臣、皇親國戚全部來到了鼓山石窟寺,一場盛大的安葬儀式在神秘的氣氛中開始。陪葬品中滿是金銀寶物,這種規(guī)格只有皇上才有。所有的工匠此時才明白,征戰(zhàn)沙場開拓北齊一朝偉業(yè)的獻武王高歡駕崩了。不祥的預兆終于落到了這些工匠們的頭上。他們開鑿的這座石窟寺廟原來是帝王的陵寢。按照先朝的規(guī)矩,為了防止帝王陵寢被盜,建造陵寢的工匠都要被殺死殉葬。一個工匠已經(jīng)預感到死亡的來臨,悄悄在山石樹木上刻下了密碼,這個密碼是在他離家之前就給兒子交代好的,沒有人能夠知道,也沒有人能夠讀懂,只有他的兒子才能夠解讀。
果然,在安葬儀式完畢之后,所有的工匠噩運來臨。皇室貴族們?yōu)榉乐惯@些工匠將這個巨大的秘密泄露出去,將這些工匠們?nèi)繗⑺涝诠纳绞咧?。高歡陵寢就這樣被封存起來,從外觀看儼然一座莊嚴肅穆的佛寺。寺院內(nèi)僧侶成群,禪聲梵唄。這些來自鄴城的僧人們也不知道在大佛的背后就是高歡皇帝的陵寢。
二十多年后,短命的北齊王朝,遭遇到了北周進攻,鄴城搖搖欲墜。北齊的皇室貴族被北周武帝殺的殺,逃的逃。北齊王朝在瞬間的輝煌之后走向了滅亡。北周武帝在占領鄴城后首先宣布了廢除佛教的政令,并責令僧人還俗,燒毀佛經(jīng),破壞寺院。鼓山石窟作為北齊的皇家寺院也遭遇到了嚴重的毀壞,僧侶們也被遣散。曾經(jīng)戒備森嚴的鼓山成為一片灰燼。
此時,那個工匠的孩子來到了鼓山,找到了父親留給他的暗語,知道了石窟里的秘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工匠的兒子爬上了山腰,按照父親的密碼,找到了那個隱秘的高歡陵穴,撬開墓穴洞門,將里面隨葬的金銀財寶洗劫一空,自此,永遠消失在亂世之中。
到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這樣記述:“甲申,虛葬齊獻武王于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頂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fā)石取金而逃?!?/p>
此后的上千年間,高歡陵穴成為一個神秘的傳說,沒有人知道那個隱秘的陵穴在哪里,也沒有人知道高歡是不是真的埋葬到了這里。直到上世紀初期,兩個日本人乘坐著雇來的小馬車悄悄來到鼓山之腰,一座被廢棄千年的古剎重新引起了國內(nèi)外考古專家的注意。
四、北齊雕塑藝術的寶庫
扒開荒草,進入石窟,日本人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露出了驚訝的神色。此前,他們已經(jīng)對中國境內(nèi)的幾座大石窟進行過考察,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的天龍山石窟,甘肅的麥積山、敦煌等等,從這些散落在中國北方地區(qū)的石窟藝術中,他們了解到,中國北朝的佛教造像藝術主要受印度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多,從造像風格到鑿窟樣式,從造像題材到雕刻技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犍陀羅和摩陀羅的佛教造像藝術,還沒有進入到中國化的進程。而響堂山的這些造像風格卻使兩個日本專家感到迷惑。
大佛洞是響堂山最大的一個洞窟,進深、面闊為12米,高達12.5米。石窟中間為一個直通窟頂?shù)姆街?,方柱的三面各開鑿出一個大佛龕,龕內(nèi)雕一佛二菩薩像。龕基上雕刻有中國傳統(tǒng)的神王形象。在洞窟的四壁均勻地分布著十六個繁細富麗的塔形龕,塔形龕的下面采用物象外減地平浮雕的技法雕刻出天人、香爐等輪廓,類似剪影效果,也很像中國漢代墓葬中的畫像石。而細部則采用壁畫的形式畫出人物的五官、服飾。佛像的雕刻技法也不同于其他石窟,在龍門、云岡等地,佛像的雕刻手法多采用平直刀法,而在響堂石窟中的佛像雕刻開始使用了圓刀技法,佛像、菩薩、弟子等造像趨于圓潤,生動,傳神。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很是驚訝,因為這種雕刻技法他們在其他石窟中沒有見到過。
更令他們吃驚的是,在大佛洞中心方柱南側(cè)的佛龕內(nèi),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尊細腰斜軀、上身赤裸、下身著裙的具有女性風格特征體態(tài)優(yōu)美的菩薩像,雖然這尊菩薩像頭部已經(jīng)殘缺,手臂也已殘斷。但其極具動態(tài)美感的身體曲線,加之極為寫實的肌膚表現(xiàn)力,使這尊菩薩像充滿了嫵媚和迷人的神色。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端詳著這尊菩薩像,眼前浮現(xiàn)出了斷臂的維納斯神像,而這尊像要遠遠早于維納斯。而這種造像的風格在中國的唐代以后才出現(xiàn),兩位日本專家凝望著這尊菩薩像充滿了迷惑:唐代風格的造像怎么會出現(xiàn)在北齊石窟里呢?在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的古代中國,在由一個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起來的小王國,怎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神像呢?他們清楚地知道,此前。在中國大陸上出現(xiàn)的所有佛像的雕刻風格都是生硬、古板、線條粗獷。而這尊婀娜多姿的神像顯然不符合當時的審美條件和歷史環(huán)境,莫非這尊神像是天外來物,莫非這尊菩薩像就是東方的維納斯嗎?
這個困惑了國內(nèi)外學者數(shù)十年的迷惑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被解開,有學者對大佛洞進行了詳細的調(diào)查和研究,發(fā)現(xiàn)這尊菩薩像的雕刻年代正是北齊時期,這尊造像特征的出現(xiàn),開啟了隋唐造像細腰斜軀三道彎的先河,也影響了整個中國雕塑藝術的大改變,自此之后,中國的佛像雕刻開始生動起來,也開始有了漢式的風格和女性化的傾向。
抬頭仰望高大的大佛洞,在洞窟的頂部,一排雕刻精美的小佛龕浮現(xiàn)在虛空中,佛龕內(nèi)佛像端莊肅穆。水野和長廣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佛龕與其他佛龕不同,佛龕內(nèi)的佛像被盜鑿,只留下一個黑黢黢的洞穴,由于太高他們無法進入考察。看來他們并不知道開鑿這座石窟時發(fā)生的故事,也不知道高歡就葬在這里,更不知道在這里曾唱響過敕勒川的長調(diào),至今蒼茫的長調(diào)仍飄忽在山谷間。兩個日本人也不知道在一千多年前,北齊滅亡之時,開鑿這座石窟的工匠的兒子早已踏入過那個隱秘的洞穴,撬開石門,將金銀財寶掠之,逃之夭夭。
最終,他們走出了大佛洞,完成了對大佛洞的考察,也與神秘的高歡陵穴擦肩而過。
從大佛洞出來他們來到釋迦洞,這是一座富麗堂皇的洞窟,洞窟為四柱三開間。窟門的雕刻極具華麗,變形為裝飾圖案的龍體從窟門兩側(cè)盤旋上升,至門頂端龍首昂揚,二龍相望??唛T甬道的墻壁上雕刻纏枝紋、聯(lián)珠紋飾??唛T左右兩側(cè)還雕刻有近兩米多高的脅持菩薩像。在兩開間內(nèi)各有一個大佛龕,佛龕內(nèi)雕刻手持法器的武士。門側(cè)高大的石雕柱子底下臥著兩只巨大的石獅子。石獅把門是中國的一大特色,具有鎮(zhèn)安、辟邪等寓意。他們在中國行走,曾看到很多寺院、宅院、府邸等門前都擺設有石獅,而在釋迦洞看到的石獅把門是他們所看到的中國較早的實例,盡管此前中國的漢代已經(jīng)大量使用石獅,可作為建筑物門前的石獅卻很難覓到。
釋迦洞的洞窟結(jié)構(gòu)和大佛洞比較相似,也是中心方柱式,不同的是中心方柱只有正面開一個大龕,龕內(nèi)雕刻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身像。在佛壇上,還有兩只蹲踞的人猴。他們對釋迦洞進行了記錄和拍照,然后又來到了位于石窟寺院最南端的刻經(jīng)洞。
刻經(jīng)洞是北響堂另一個重要的洞窟。其開鑿的時間大概在北齊天統(tǒng)年間,也就是公元565年。洞窟外形明顯流露出受印度犍陀羅風格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一座覆缽塔的造型。而這種造型在早期佛教中是為了安葬佛祖釋迦牟尼特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傳到中國便成為一些高僧大德圓寂后的神圣象征。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在其他石窟的考察中,還沒有見到過石窟和佛塔合為一體的先例,他們對北響堂石窟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新異的造像題材、造像風格、洞窟造型感到驚奇。他們不知道這種窟形的出現(xiàn)與高歡的那個陵葬有很大的關系,但不管怎么說,這種石窟造型到后來成為中國石窟藝術的經(jīng)典之作。
在刻經(jīng)洞外,他們發(fā)現(xiàn)墻壁上刻滿了文字,仔細辨認,原來這些大面積的文字全部是佛教經(jīng)卷。有的是整本的佛經(jīng),有的是一部佛經(jīng)的節(jié)選。
在石窟中鐫刻佛經(jīng),也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的獨創(chuàng)。而中國佛教刻經(jīng)的發(fā)源地便是響堂山。公元568年,北齊晉昌郡開國公唐邕首次在響堂山開創(chuàng)了將經(jīng)文鐫刻在石壁上的先河。此后,這種做法影響到山東、河北以及北京房山云居寺等地,并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中國的刻經(jīng)文化體系??探?jīng)洞內(nèi)外墻壁上雕刻的遒勁渾樸的文字,便是唐邕遺留下來的佛教刻經(jīng)。迄今,在響堂山仍保留有數(shù)十部石刻經(jīng)文,遍布在洞窟內(nèi)外、佛像上下。二十世紀末,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刻經(jīng)研究專家羅昭先生來到這里,看到這些遍布石窟內(nèi)外的刻經(jīng),激動地說:“這是中華第一刻經(jīng)?!?/p>
水野和長廣拿出隨身攜帶的宣紙和墨汁,小心翼翼地將這些文字拓了下來,他們要帶回日本仔細研究。此時,已經(jīng)夕陽斜照,一天的勞頓使他們始終沉浸在驚詫和驚喜當中,不知夕陽已晚,也不覺身勞體累,巨大的發(fā)現(xiàn),滿袋子的收獲,滿足了那個被四海圍困起來的小國對鄰邦泱泱大國的文化侵略和占有的虛榮心理?;厝毡竞蟛痪茫麄冇酶饰某霭媪恕俄懱蒙绞摺芬粫?,記錄下了他們這次考察的收獲。書中對北齊皇室貴族開鑿的響堂山石窟寺進行了綜合評述,確定了這是北齊這個僅有二十七年歷史的短暫王朝遺留下來的最大的皇家石窟寺,寺院的建造與北齊皇帝高洋及其父親高歡、哥哥高澄有密切關系,石窟中出現(xiàn)的奇異的造像、別致的塔形龕以及大面積的刻經(jīng)對研究中國佛教史、中國雕塑史、中國佛經(jīng)刊刻史,對研究北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該書的出版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其后,北京大學、社科院等專家學者紛踏而至,一時間,本已沒落在蒿草叢生的北響堂石窟再次引起世人的矚目。
水野清一和長廣敏雄在考察中的遺漏,使大佛洞中遙遙在上那個隱秘的陵穴也失去了被世人認知的機會。直到半個世紀后,我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了那個隱秘的洞穴。在捆綁連接在一起的三個梯子的顫微中,匍匐著爬到了窟頂,拿著手電,提心吊膽地鉆了進去……
這個夢魘幾乎伴隨了我的多半生,而且看來它還會繼續(xù)相伴下去。
直到現(xiàn)在,我在深夜獨處的時候,還常常會想到我進入洞穴的瞬間感覺。后來,我一直在想,傳說是不是歷史?歷史算不算傳說?究竟是傳說真實還是歷史真實?
再后來,我便有了懺悔的感覺。我不應該打攪北齊皇朝的遺夢,讓歷史繼續(xù)將它掩藏。往昔的人,曾經(jīng)的事,情與愛,愛與恨,財富與名利,不過在揮手之間早已是日換星移,物是人非罷了,罷了。
我沒有權利揭開北齊的夢幻,將北齊的虛幻暴曬在當今的烈日下,那將會是佛祖都無法饒恕的罪過。
相關鏈接:北響堂石窟現(xiàn)存大小石窟三十余座,大小造像四千多尊。石窟草創(chuàng)于東魏末年,主體工程完成于北齊時期,其后,隋、唐、宋、明、清及至民國都有續(xù)鑿。現(xiàn)存石窟主要分布在南區(qū)、中區(qū)、北區(qū)和山腰的九條洞區(qū)。寺院內(nèi)的每一個區(qū)域均由一個北齊時期的大窟及隋唐之后開鑿的小窟組成。石窟規(guī)模宏大,蔚為壯觀,是河北境內(nèi)最大的佛教雕塑群落,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 伊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