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檐兒(wáwáyánr)
說來簡單,“娃娃檐兒”就是一種發(fā)型,是兒童垂在前額整齊的短發(fā)。延伸到成年男女,只要還是額前那個部位的頭發(fā),同樣也稱為“娃娃檐兒”。有趣的是,“娃娃檐兒”也是個有名有姓的人——“劉海兒(líuhǎir)”,且附著著一個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唐代有一個仙童名叫劉海,他的前額總是垂著一列整齊的短發(fā),模樣可愛。為此,凡有畫家畫仙童,都以劉海為原型。而后,小孩或婦女額上留的短發(fā),便稱為“劉?!?。清朝王韜的《淞濱瑣話》:“面同滿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間所繪劉海狀?!?/p>
在民間,也有叫“娃娃檐兒”為“瓦屋檐兒”的。
曬臺(shài tái)
物質(zhì)層面的“曬臺”是建造在屋頂上供曬衣物的露天小平臺。精神層面的“曬臺”則是讓人不太舒服的一種感覺,是不受擁護,沒有人捧場,是被人冷淡看熱鬧了。
從頭來說,“曬”是把東西放在太陽光下使它干燥,人或物在陽光下吸收光和熱。“臺”是高平的建筑物,是通常高于附近區(qū)域的平面。單說精神層面的“曬臺”,它沿襲了方言“曬”的“置之不理,慢待”,而“曬”的對象一旦上升到“臺”的份兒,則有些社會學意味。
人生是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一名演員。
另外,“曬”還是個網(wǎng)絡新秀,來自英文單詞share 的音譯,“分享”的意思,是在網(wǎng)絡上與人分享、展示自己的資源,包括創(chuàng)意、資本、裝備、人、寵物、生活方式等。在廣東方言中,“曬”是向人展示自己所擁有的某些東西,有“炫耀”的成分。在這一點上,二者似乎早有一定的神交。
八仙桌
一件平面四邊長度都相同的高腿方桌,在民間,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朋友。它早年非常流行,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有一個,直到今天依然不肯輕易退出日常生活。但不知何時修得福分,它在不知不覺間沾上了仙氣,并有了“八仙桌”的雅號。一般來說,“八仙桌”是吃飯的專屬桌子,后來其功能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并且在家庭陳設(shè)中,逐漸被放在了中心位置。從結(jié)構(gòu)和用途上講,“八仙桌”結(jié)構(gòu)簡單,用料經(jīng)濟,使用方便,形態(tài)方正,結(jié)體牢固;親切平和又不失大氣,有極強的安定感。
“八仙桌”,俚俗至極,來歷不得而知,大概可以推測是在晚明嘉靖時期出現(xiàn)的名字。
在民間,關(guān)于“八仙桌”的來臨,有一些美麗的故事,都與八仙有關(guān)。而有些神仙是不分民族的,在布依族人家堂屋,最顯眼的也是一張“八仙桌”。在那里,還有著另外版本的關(guān)于八仙的傳說。
〔責任編輯 叢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