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坊·磨坊
北鎮(zhèn)城內(nèi)北大街有座始建于明代的鼓樓。方形砌磚臺基,有南北走向的拱形穿心門洞。令今人不解的是門洞的通道鋪滿一模一樣尺寸的圓餅狀石磨盤,散發(fā)出遙遠(yuǎn)年代的氣息。其實,不僅僅在鼓樓,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之前,古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石磨盤、石碾盤。老爺廟山門前的廣場、干石橋的坡道以及五大城門的路面都鋪著這類古老的玩藝。游走其上,萌生無盡遐想和疑問,大量磨盤和碾盤從何來?
早在明永樂年間,朝廷開放邊境貿(mào)易,于古城北二十里處設(shè)置“馬市”。千載難逢的商機(jī)為古城商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此古城商業(yè)一度十分興旺,進(jìn)入黃金時代。大宗商品流入流出,流入的有牲畜、皮張、蕎麥、土菸等,流出的是綢緞布匹、瓷器、茶葉、水果等。面對蕎麥大量涌入,善于捕捉商機(jī)的商家看出其潛在價值,大辦碾坊、磨坊。城西醫(yī)巫閭山有充足的花崗巖石材可供打制石磨石碾,一時有“石匠指山賣磨”的佳話。蕎麥被加工成蕎面,長途販運銷往各地,覆蓋了東到沈陽、西到山海關(guān)的廣闊市場。遼西農(nóng)作物以高粱、大豆、谷子為主。石碾用來加工高粱米、小米。高粱米是當(dāng)?shù)鼐用竦闹魇场I鲜兰o(jì)初,僅“裕合永”一家年加工高粱米達(dá)26.5萬斤。谷草是大牲畜的草料,谷子加工成小米銷往全國各地。富有開拓精神的糧商把小米運銷到朝鮮。有資料表明,1907年運出谷物4.5萬噸。不少集手工業(yè)主與商人為一體的糧商從中獲利,富甲一方。行內(nèi)曾有“寧舍爹和娘,不舍碾磨坊”的說法。著名經(jīng)營糧谷的商號有:廣源慶、裕合永、福源增、忠厚長、德盛福等。
為什么用磨盤碾盤鋪路呢?民間認(rèn)為石磨石碾是神器。石磨是青龍,居?xùn)|;石碾是白虎,在西,是護(hù)佑一方的神靈。用來蓋房砌墻是冒犯神靈,為眾人所忌諱,用來鋪道可保平安。
小時候老奶奶讓猜的謎語中有一個:“石頭山,嘎拉岳,走一年出不去?!敝i底是已進(jìn)入歷史博物館的石磨石碾。大量石磨石碾見證了北鎮(zhèn)古城過去的輝煌。我們這一代幸運,目睹了糧食加工業(yè)由石器進(jìn)展到電力機(jī)械化的全過程。
果匣鋪
東北民歌《小拜年》有這么一句唱詞: “果子拿兩匣呀!”這送給岳父母的拜年禮物是從果匣鋪買的。果匣鋪,賣糕點的店鋪。當(dāng)年古城十字街附近有好幾家,如“興茂?!?。門臉兒上懸掛寫有高號名稱的牌匾。
果匣,長方體木匣,選用無味的椴木、楊柳木薄板制作。松木板不可取,松香使糕點串味兒。果匣通常長約40厘米,寬約18厘米,高約20厘米。上蓋板、底檔板嵌入木槽中。匣蓋可拉出推入。前后左右四框用卯連接固定不用一釘,也不使膠粘。長匣外面貼畫片,有三國演義故事、有京劇人物,也有美女。果匣上覆蓋一大一小兩張方形彩紙做為外包裝,俗稱果飛子。大張彩紙在下,上面印該店地址、經(jīng)營項目。小果飛子在上,多是紅紙金字,印著店鋪名稱及發(fā)福生財之類吉祥語、蝙蝠圖案。精美包裝,是高檔禮品的標(biāo)志。逢年過節(jié)做為禮品相送的果匣,一般送一匣,重禮送兩匣或四匣,從中反映出那個時代禮尚往來的一個側(cè)面。
買果匣時果品任顧客自選,店家當(dāng)著顧客面裝匣。拜年果匣常裝“上八件”,有槽子糕、沙琪瑪、冰花蓼花、狀元餅、佛手、芙蓉糕、大麻花、核桃酥等。中秋節(jié)以月餅為主。有提漿月餅、蘇式月餅、翻毛月餅,餡兒有棗泥、澄沙、玫瑰、五仁之分。下雜拌,如小麻花、爐果、金銀條、刀拉、芝麻球、棗泥餅之類一般不裝果匣,不夠檔次。果子吃完,木匣子成了孩童的百寶箱。記得我小時候也有一個。里邊放些卵石、碗殼兒、泥人、小刀、畫片之類玩物。前年,在鄉(xiāng)下親戚家見到一個舊果匣,喚起兒時記憶,從中找到一些快意人生的感覺。
那時收到果匣往往不會當(dāng)即吃掉,要放好多天。由于日子久了,果品浸油回生,硬棒棒難咬難咽,原本好吃的東西往往白白扔了。關(guān)于果匣鋪流傳一個笑話,說是小偷去果匣鋪偷東西,被東家發(fā)現(xiàn)了,東家順手拿一塊糕點沖小偷砸去,打在小偷后腦勺上,小偷媽呀一聲揉著腦袋上的大青包說: “真敢下狠手呀,啥玩藝這么厲害!”東家直言不諱地說:“你小子偷著樂去吧。那是核桃酥,換成槽子糕,非要你小命不可!”
笑話歸笑話,現(xiàn)實中確有此事存在。糕點用料面、油、糖三大樣。有的果匣鋪為謀取暴利不惜絞盡腦汁,采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摻糠使假、回爐再生等手段,落下“心黑手狠”的壞名聲。同“賣酒摻?jīng)鏊币粯釉獾饺藗兊牟积X與冷落。作為果匣鋪一旦傳出這樣壞名聲,等待的只有關(guān)門了。
鮮貨床子
北鎮(zhèn)古城老爺廟市場是平民市場,日常所需的吃喝穿戴用品大多能買到。隨著季節(jié)變換商品也有不同。元宵節(jié)滾元宵,端午節(jié)賣粽葉,中秋節(jié)應(yīng)時的瓜果梨棗、月餅上市。進(jìn)臘月門,多了年貨床子,賣年畫、鞭炮、香蠟紙等。
北鎮(zhèn)城西醫(yī)巫閭山盛產(chǎn)梨果聞名北方,一般年景可產(chǎn)水果約500多萬斤,大部銷往沈陽、吉林、哈爾濱等大中城市。1932年僅從溝幫子火車站就運出梨果200萬斤。正是這個原因,老爺廟市場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專賣瓜果梨桃的攤床,俗稱鮮貨床子。鮮貨床子用柳條編結(jié)的方形或長方的笸蘿組成,擺一行、兩行、三行的不等,獨具特色。每個笸蘿里盛放一種果品。醫(yī)巫閭山所產(chǎn)的水果,最先在這里登市。最早是杏子,有麥黃、紅杏、水真核、銀白、大紅袍、杏梅。接續(xù)的是梨桃,香水梨、小白梨、平頂香、八里香、馬蹄黃、大白桃、沙果。伏天里,香瓜、西瓜大量登市。鮮貨床子擺滿香瓜,有香春、八道眉、蛤螞酥、油皮、卸花甜。小販高聲亮嗓叫賣: “又甜又脆啦,大個兒香瓜咧!”記得小時候吃起香瓜,常常不想吃飯呢。香瓜論個賣,西瓜要切開賣,切下寬上尖的三角塊,吆喝著: “沙瓤西瓜,剛口甜咧,好大的塊喲!”抑揚頓挫,蠻有韻味。到了中秋佳節(jié),各種梨果盡皆登市。鴨梨、白梨、糖梨、紅肖梨、花蓋梨,還有葡萄、蘋果、花紅、大棗。鮮貨床還有不斷的干果,落花生、榛子、瓜籽、糖炒栗子。
北鎮(zhèn)冬季漫長,秋子梨、面酸梨露天存放,做凍梨賣。鴨梨、白梨、花蓋梨存放在梨窖里。安梨耐貯藏,能放到第二年初夏梨樹開花。老爺廟市場傳說一個賣安梨的故事:有個擺鮮貨床子的老韓頭,他家有梨窖,擅長窖梨。年年賣到最后,賺了不少錢。這一年,又是梨花白的時節(jié),有位王先生母親生病想梨吃,王先生來到老爺廟市場,看了幾個鮮貨床,都沒梨。來到老韓頭的鮮貨床前,老韓頭紙包紙裹亮出三個安梨。問價錢,貴得出奇。王先生講價,老韓頭知道占有獨家經(jīng)營的優(yōu)勢,傲氣地說: “貨好價出頭,先生要買一口價,一個一元?!甭煲獌r,把主顧要跑了。王先生想到另處轉(zhuǎn)轉(zhuǎn),看有沒有便宜的,等王先生回來安梨剩兩個了。老韓頭解釋說: “那個有爛碗兒,沒法賣,我吃了。”王先生取出兩元錢去拿梨,老韓頭攔住: “先生,快馬攆不上鮮貨行,想買,兩個三元?!必涃u用家,王先生只好隨行就市掏錢買了。
對老韓頭如此做生意評說不一,有的夸他是“買賣精”,有商人的腦瓜;有的罵他心黑宰人。說到底,市場講買講賣, “物以稀為貴”的法則不易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