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大田試驗系統(tǒng)研究了控釋摻混肥(CRF)對大蒜根際土壤酶活性的影響。結果顯示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過氧化氫酶)隨控釋摻混肥施入量的增加而顯著提高,等量(CRF1)和80%用量(CRF2)處理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顯著高于普通施肥(CCF)處理,表明控釋摻混肥可通過增強土壤酶活性來提高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進而提高大蒜鱗莖產(chǎn)量。
關鍵詞:控釋摻混肥;根際土壤;土壤酶
中圖分類號:S154.2;S633.46+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3-0056-03
傳統(tǒng)大蒜施肥以施用速效肥料為主,在播種時將氮肥的60%~80%、全部的磷鉀肥一次性基施(其余氮素翌春追施),但這并不符合大蒜的養(yǎng)分吸收特性;加之速效肥料分解快、較難被土壤固定,使得這種傳統(tǒng)的施肥方法極易造成速效養(yǎng)分在冬季的大量流失,從而降低肥料利用率。控釋肥養(yǎng)分釋放平穩(wěn),可根據(jù)作物養(yǎng)分吸收特點人為控制其釋放期[1]。在普通控釋肥中摻進部分速效化肥制成的控釋摻混肥,除具備控釋肥供肥持久的一般特征外,還解決了傳統(tǒng)控釋肥前期養(yǎng)分釋放量過低的問題[2~4]。此外包膜量的減少還降低了成本,使之更易被群眾接受。與習慣施肥相比,等量和80%用量控釋摻混肥能使大蒜鱗莖產(chǎn)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干物質產(chǎn)量、氮素利用率提高,增產(chǎn)節(jié)肥效果明顯[5]。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活性的總體現(xiàn),它不僅與作物產(chǎn)量及土壤管理措施之間有一定關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綜合肥力特征及土壤養(yǎng)分轉化進程,推動著土壤的代謝過程,影響著作物的生長[6~8]。本試驗通過研究控釋摻混肥施入后大蒜根際土壤酶活性的變化,探明控釋摻混肥對大蒜根際土壤酶活性的影響,以期為控釋摻混肥的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大蒜品種為金鄉(xiāng)蒜。試驗所用控釋摻混肥為金正大生態(tài)工程公司提供的大蒜專用肥(N-P2O5-K2O=18-7-16,下同);習慣施肥為未包膜的摻混肥(18-7-16),由尿素(46-0-0)、磷酸二銨(18-46-0)和硫酸鉀(0-0-50)摻混而成。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山東農業(yè)大學園藝試驗站進行。供試土壤類型為棕壤,試驗前0~20 cm耕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為有機質19.30 g/kg、全氮1.12 g/kg、全磷0.73 g/kg、全鉀8.30 g/kg、堿解氮75.21 mg/kg、速效磷19.54 mg/kg、速效鉀80.31 mg/kg。
試驗設5個處理,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處理內容及肥料施用量見表1。每處理設一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12.5 m×1.7 m=21.25 m2。株行距為15 cm×17 cm。2008年10月8日播種,所有控釋摻混肥(CRF1、CRF2、CRF3)均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習慣施肥(CCF)中全部磷、鉀及氮素的70%基施,其余30%氮素于翌春大蒜返青后追施。及時采收蒜薹,以促進鱗莖膨大。其它管理同當?shù)剞r民習慣。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取樣 于2009年4月15日采集田間大蒜根際土壤。取0~20cm土層中的根系,輕輕抖動出根際土壤,混勻,裝入滅菌的塑料袋密封,帶回實驗室風干,過1 mm篩孔,用于測定土壤酶活性。
1.3.2 土壤酶活性的測定 采用靛酚比色法測定脲酶,結果以1 g土24 h產(chǎn)生的NH3-N的毫克數(shù)表示;用鄰苯三酚比色法測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2 h后1 g土壤中生成的紫色沒食子素的毫克數(shù)表示;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過氧化氫酶的活性,其活性以1 g土所消耗的0.1 mol/L KMnO4溶液的毫升數(shù)表示;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蔗糖酶的活性,以1 g土在37℃條件下培養(yǎng)24 h后含有的葡萄糖的毫克數(shù)表示;用磷酸苯二鈉法測定磷酸酶的活性,以24 h后1 g土壤中釋放出酚的毫克數(shù)表示[9]。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采用DPS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控釋摻混肥對大蒜根際土壤脲酶活性的影響
脲酶是土壤氮循環(huán)的一種關鍵性酶,可以加速土壤中潛在養(yǎng)分的有效化,與土壤供氮能力密切相關,而土壤中脲酶活性可以作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標之一,并能部分反映土壤生產(chǎn)力[10]。由表2可見,施肥處理顯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的活性,且隨控釋摻混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升高,CRF1、CRF2和CRF3三個處理之間差異顯著。CRF1和CRF2處理脲酶活性均顯著高于CCF處理,CRF3處理脲酶活性與CCF處理差異不顯著。
2.2 控釋摻混肥對大蒜根際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響
土壤磷酸酶參與磷素循環(huán),對土壤磷素的轉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土壤磷酸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的肥力水平,尤其是磷素營養(yǎng)狀況。從表2可以看出,施肥處理顯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且隨控釋摻混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升高,三個控釋摻混肥處理之間差異顯著。CRF1和CRF2處理磷酸酶活性均顯著高于CCF處理,CRF3處理磷酸酶活性低于CCF處理,但差異不顯著。
2.3 控釋摻混肥對大蒜根際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響
土壤蔗糖酶屬于水解酶類,又稱轉化酶,主要來自植物的根、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蔗糖酶對土壤碳循環(huán)有重要意義,肥力狀況較好和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也較高。由表2看出,施肥處理顯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且隨控釋摻混肥施入量的增加而顯著升高。CRF1和CRF2處理蔗糖酶活性均顯著高于CCF處理,而CRF3處理蔗糖酶活性顯著低于CCF處理。
2.4 控釋摻混肥對大蒜根際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氫廣泛存在于植物體和土壤中,它是由生物呼吸過程和有機物的生物化學氧化反應產(chǎn)生的,這些過氧化氫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均具有毒害作用。土壤中真菌、細菌和植物根分泌過氧化氫酶,酶促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氣,從而解除過氧化氫的毒害作用。如表2所示,在所有處理中,CRF1處理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高于其它處理;其次是CCF和CRF2處理,但二者差異不顯著,CRF3處理土壤過氧化氫酶均顯著低于其它處理而高于CK。
2.5 控釋摻混肥對大蒜根際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多酚氧化酶主要來源于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動植物殘體分解釋放的酶,是一種復合性酶。土壤多酚氧化酶能把土壤中芳香族化合物氧化成醌,醌與土壤中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礦質元素等反應生成分子量大小不等的有機質和色素,完成土壤芳香族化合物循環(huán)。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變化趨勢與前四種酶不一樣(表2),所有處理中,CRF2處理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CRF3活性最低,各處理酶活性的順序為CRF2>CK>CRF1>CCF>CRF3,這表明施肥并不能提高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對其活性影響較小。
3 討論與結論
土壤酶主要來自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活動,土壤酶活性是土壤中生物學活性的總體現(xiàn),表征了土壤的綜合肥力特征以及土壤養(yǎng)分轉化過程。土壤酶活性容易受到土壤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酶活性變化較大。一般而言,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全氮、全磷含量高低有直接關系,而土壤酶與土壤有機質關系密切,因此土壤酶活性與土壤氮、磷含量有一定的關系。土壤有機質、全磷、全氮通過直接或間接效應成為影響脲酶和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土壤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與全氮含量顯著相關;過氧化氫酶、轉化酶、蛋白酶、磷酸酶、脲酶與速效氮、速效磷呈極顯著相關或顯著相關;脲酶與全磷呈極顯著相關。本試驗中,由于控釋摻混肥緩慢釋放養(yǎng)分,等量和80%控釋摻混肥用量處理,土壤中含有較多的氮磷鉀養(yǎng)分,因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高于習慣施肥處理。反過來,較高的土壤酶活性又促進肥料的養(yǎng)分利用,增加土壤肥力,進而提高作物產(chǎn)量。
參 考 文 獻:
[1] Shaviv, A. Advances in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J]. Advances in Agronomy,2001,71:1-49.
[2] 吳 靜, 魏佑營, 張 民, 等. 控釋肥在大蔥育苗上的應用研究[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2:54-57.
[3] 張玉華, 王秀峰, 張 民, 等. 不同養(yǎng)分配比控釋摻混肥對番茄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3:76-79.
[4] 唐拴虎, 張發(fā)寶, 黃 旭, 等. 緩/控釋肥料對辣椒生長及養(yǎng)分利用率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19(5):986-991.
[5] 齊建建, 劉世琦, 張自坤, 等. 控釋摻混肥對大蒜鱗莖產(chǎn)量、品質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J]. 中國蔬菜,2009,8:42-47.
[6] 李 倩,張 睿,賈志寬. 玉米旱作栽培條件下不同秸稈覆蓋量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9,27(4):152-154, 162
[7] 李志偉, 崔力拓.大量施磷對旱地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及作物生長的影響[J]. 土壤通報,2009,40(4):860-863.
[8] 田永強, 曹之富, 張雪艷, 等.不同農藝措施下溫室土壤酶活性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相關性分析[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9,15(4):857-864.
[9] 關松蔭.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農業(yè)出版社,1986.
[10]邱莉萍, 劉 軍, 王益權, 等. 土壤酶活性與土壤肥力的關系研究[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4,10(3):277-280.
[11]王冬梅, 王春枝, 韓曉日, 等. 長期施肥對棕壤主要酶活性的影響[J]. 土壤通報,2006,37(2):2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