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唐五代內職諸使的等級化

        2010-01-01 00:00:00柳浚炯
        史學集刊 2010年3期

        摘要:在宦官政治發(fā)達的形勢下,唐代的內職諸使制度不斷發(fā)展。唐代的內職諸使具有使職的特色,除處于最高級別的樞密使和宣徽使,其他內職諸使之間沒有形成明確的高下等級關系。至五代,內職諸使之間逐漸形成明確的高下關系,并且隨制度的發(fā)展更加嚴密化、系統(tǒng)化。在整個五代的變化過程中,以后晉為界限,前后王朝內職諸使的等級化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不同的趨向。后晉之前主要以職務為主,后晉之后則主要以職階為主。這種變化與整體內職諸使制度的外官化發(fā)展存在互動關系,因而體現(xiàn)于內職諸使的外官化過程之中。

        關鍵詞:內諸司使;內使;內職諸使;等級化;外官化

        問題的提出

        唐朝中期后,使職大量出現(xiàn)并從臨時性轉為固定化,出現(xiàn)了以宦官為主要任使者的內職諸使。唐代設置的使職非常多,何汝泉曾列舉出142個,在此基礎上,寧志新整理出175個,目前所知的使職共有317個。其中,內職諸使占有一定比例,它與其他使職相比,有幾個特點:職務內容上與皇帝、皇室、宮廷有密切關系,供職地點集中在宮城,任使者主要是宦官。

        宦官使職是唐代使職系統(tǒng)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出現(xiàn)是唐代宦官專權政治局面形成的關鍵?!缎绿茣吩疲骸?崔)胤遂奏:‘高祖、太宗無內侍典軍。天寶后宦人寢盛,德宗分羽林衛(wèi)為左右神策軍,令宦者主之,以二千人為率。其后參掌機密,至內務百司悉歸中人,共相彌縫不法,朝廷微弱,禍始于此。請罷左右神策、內諸司使、諸道監(jiān)軍?!谑侵型饣鹿傧ふD,天子傳導詔命,只用宮人寵顏等?!贝挢诽岢龀セ鹿贆嗔r,“請罷左右神策、內諸司使、諸道監(jiān)軍”,這基本上包含了唐代宦官擔任的全部使職。其中,內諸司使是包含宦官使職種類最多的任職類別。歷代史家皆用內諸司使表示唐代宦官擔任的使職。胡三省云:“唐中世以后,置內諸司使,以宦官為之。”內諸司使和其他使職相比,其最主要區(qū)別標準是使職擔任者的身份,即宦官。到了五代,唐代設置的樞密使、客省使、莊宅使等所謂的內諸司使仍然存在。不過,天復三年(903)朱全忠殺滅宦官之后,經過一段過程,內諸司使全由士人擔任。雖然任使者的身份出現(xiàn)變化,但五代時期每個王朝皆實行了內諸司使制度。唐至五代期間,政治、社會的不同狀況,加上使職本身具有的臨時性和個別性都影響到了內諸司使的發(fā)展。因此,有些使職出現(xiàn)不久即消失,而有些使職能夠延續(xù)到五代末,也有些使職則始見于五代。唐與五代內諸司使之間,除了使職擔任者身份發(fā)生變化之外,還出現(xiàn)了數(shù)量上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問題就需要重新考慮。宮苑使、皇城使皆始于唐中后期,整個五代時期一直存在。它們在五代內諸司使系統(tǒng)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唐代的宮苑使、皇城使主要由士人擔任。從宦官身份為內諸司使之重要標志的角度看,唐代的宮苑使、皇城使并不屬于內諸司使。另外,引進使、內染院使、內衣庫使等五代時期設置的內諸司使并不見于唐代內諸司使名目上。在這種情況下,以“內諸司使”統(tǒng)稱唐代和五代設置的諸使,恐怕有失妥當。如果要統(tǒng)稱唐五代這些使職的話,需要一個比唐代內諸司使概念稍大,同時比五代內諸司使更準確的名稱。

        就職務性質及任使者與皇帝的親疏關系而言,唐與五代的內諸司使具有一些共同點。關于此共同點,如利用“內”、“外”概念而描述的話,它們都屬于“內”。此外,考慮到任使者身份有宦官和士人兩種不同的情況,可以說職務性質是比任使者身份更重要的共同特點。因此,以職務性質為主的提法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其內涵。就執(zhí)掌“內職”而言,“內職諸使”一名也許更適合于概括唐及五代的這些使職。

        唐代政治發(fā)展過程當中,樞密使、宣徽使等握有重權的個別內使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它們早已成為學者所關注的對象。但從整體集團或制度的角度進行的研究基本始于唐長孺先生。唐先生的研究框架至今指導著內職諸使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杜文玉、趙雨樂、寧志新、賈艷紅、趙冬梅、李軍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陸續(xù)出現(xiàn),不斷填補空白,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發(fā)掘新的內使、梳理其所擔任的職務及執(zhí)掌。其中,趙雨樂主要關注唐五代內職諸使轉為宋代三班官階的演化過程,從唐宋變革的角度探討了唐代內職諸使發(fā)展情況以及宋代使臣官階與差遣問題,把我們的視角拉長到宋代。

        唐到五代的內職諸使,從個別使職發(fā)展轉變,逐漸形成一整套制度。一般情況下,制度整體出現(xiàn)之后,適應于現(xiàn)實狀況,逐漸變形、分解、零散化,最后徹底被取消。與此相比,唐五代內職諸使的發(fā)展情況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不過,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還是在探討個別使職的發(fā)展情況。從制度形成與運作的角度討論內職諸使,將更加有助于了解內職諸使的整體發(fā)展情況。

        一、唐代內職諸使的等級關系

        目前很難確定唐代最早設置的內司使職。不過,可以推知它的興起與宦官得權有緊密的關系。到玄宗時期,內職諸使開始增加,一直到唐末曾經出現(xiàn)過四十多個內職諸使。唐中后期大量出現(xiàn)的內職諸使與其他使職一樣,逐漸固定化、常設化。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產生內職諸使之間的關系問題。內職諸使制度從零到群、從散到集、從疏到緊的發(fā)展過程中,職務種類、權力大小不同的諸使之間形成高下等級關系是制度系統(tǒng)化運轉的一個重要層面。

        宋代孫光憲日:“樞密、宣徽四院使,擬于四相也?!彼褬忻?、宣徽兩個使職比喻成宰相,指出唐代樞密使、宣徽使擁有的權力,并且說明內職諸使中這兩個使職有著很高的地位。樞密職掌從永泰年間董秀以來一直是宦官集團發(fā)揮實力的重要職務。樞密使利用職務上的特點干預朝政,參預包括宰相在內的官員任免,甚至插手皇帝的廢立。唐中后期政治發(fā)展過程中,樞密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宣徽使的情況雖然目前還沒有樞密使那么清楚,不過從現(xiàn)存的史料記載可知宣徽使主要掌握內職諸使的管理工作,并且為郊祀、宴會、典禮提供相應的服務。此外,它還負責一些進貢物品的管理。根據(jù)它的職務內容,可以將其視為整個內職諸使的首班。應當肯定,樞密使和宣徽使是內職諸使中權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兩個內使,唐長孺先生也曾經指出過這兩個內使為北衙首領。

        在學界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相關史料,我們得知唐朝曾設過的38例樞密使和16例宣徽使的情況。至于這兩個內使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官職升遷途徑的角度加以討論。宣徽使16人中,楊復恭“自河陽監(jiān)軍人為宣徽使。咸通十年(869),玄翼卒,起復為樞密使”;“以宣徽使李順融為樞密使”;吳承泌“改宣徽北院使,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濮陽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诳诙?,改內樞密使”。這三名宦官都由宣徽使升為樞密使,而樞密使38人當中,沒有出現(xiàn)一次從樞密使轉為宣徽使的情況。這并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反映著樞密使、宣徽使之間存在的高下等級關系。由此可知,雖然它們都屬于內職諸使中的首領階層,但樞密使應該比宣徽使高一級。另外,在樞密使、宣徽使的名額皆為兩員的情況下,從宣徽使升為樞密使的情況并不占多數(shù),宣徽使16例中只有3例,占18.8%,樞密使38例中則不到7.9%。因此,就內使轉官的途徑而言,宣徽使是能升遷到樞密使的重要內使,但并不是任命樞密使的主要來源。大中年間飛龍使王歸長充為樞密使;小馬坊使田令孜在僖宗即位之后遷為樞密使,這些都表明除了宣徽使之外,還有一些內使可以直接升為樞密使。

        如此看來,我們可知雖然唐代高級內使樞密使和宣徽使之間已形成了等級關系,但還沒有形成嚴密的等級順序。另外,從宣徽使遷為樞密使的例子出現(xiàn)的時間都較晚,這有可能揭示出這種等級關系是內使制度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除了這些地位高的內使之外,我們從現(xiàn)存史料中還可以看到一些內職諸使的任職情況。雖然唐代設置的內使數(shù)量較多,但內使之間遷職的例子非常少見,并且極為零散。其中,似先義逸是給我們提供信息最多的宦官之一。似先義逸是隨州刺史似先進的次子,“生而岐嶷,長而魁梧”,具有才能,自憲宗至宣宗朝在軍政、財政等方面都有作為。似先義逸大約在元和初年人宮供侍,到大中四年(860)去世,曾經擔任過6種內職諸使,據(jù)他的墓志銘記載,其內使擔任情況為客省使一瓊林庫使一翰林使一莊宅使兼鴻臚禮賓使一大盈庫使一弓箭庫使。由此可見,似先義逸曾經從事過有關文書、內庫、官有不動產、宮廷禮儀、武器倉庫等工作。他的工作種類多樣,范圍亦廣。此外,享年四十八歲,死于大和三年(829)的許遂忠也擔任過多種內使。據(jù)其墓志銘記載,他在元和元年(806)被命為武德副使之后,還先后擔任了寶歷年間的內園使、大和元年(827)的華清宮使、大和二年的瓊林庫使等使職,從事過宮中制作事務、宮苑管理、內庫工作。就似先義逸、許遂忠擔任內使的情況而言,職務內容上種類較多,前后擔任的內使職務內容之間很難看出直接的關聯(lián)性或連續(xù)性。就任命內使的標準而言,似乎不重視宦官個人的任官情況或者其在內職諸使系統(tǒng)中的地位,而更重視宦官個人的實際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內職諸使之間沒有出現(xiàn)以職務內容為標準的分類化或者群體化的情況。

        如上所說,似先義逸擔任瓊林庫使后,轉為翰林使。關于其間的情況,墓志銘云:“又以公清廉辨聞,文宗有意南陲,命公巡按涇上,不數(shù)日而邊備修。方欲行城堡,校斥候,會京城有變,征還。猶能以平乘財谷之實上聞,加供奉官,恩禮特異矣。明年,遷左僻仗。禁暴蠲苛,積財補卒,軍政第一,至今稱之。上以荊門重鎮(zhèn),臺臣總戎,加內寺伯,為監(jiān)軍使。動必循理,語不及私。唯以俸錢備絲竹、觴豆,選勝命客,日宴醉之。崔、韋二丞相已下名士咸預焉,荊人唯恐其去。人為翰林使?!睆那G門(山南東道)監(jiān)軍使入朝之前,他在工作方面一直比較成功,并得到了皇帝的重視。隨之,他的內侍省官位也提高為正七品下的內寺伯。如此看來,擔任瓊林庫使和翰林使時,他的官職地位不同,后者應該高于前者。不過,元和年間入宮的宦官李敬實,“大中四年(850),除廣州都督兼市舶使。才及下車,得三軍畏威,夷人安泰。不逾旬月,蕃商大至,寶貨盈衢,貢獻不愆,頗盡臣節(jié)。秩滿朝覲,獻奉之禮,光絕前后。除停翰林,尋轉充使,復為瓊林使”。從廣州回京后,他被命為翰林使,然后再改為瓊林庫使。在廣州任職市舶使期間,李敬實在對外貿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皇帝對他給予了積極評價。這一點還表現(xiàn)在他此后的歷官情況。瓊林庫使之后,他相繼擔任了宣徽鷹鷂使、內園栽接使、軍器使,也得到了銀青光祿大夫、內給事等官銜。死后,被贈予從四品上內侍省內侍。如此看來,李敬實歷任翰林使和瓊林庫使,恐怕不能說翰林使的地位比瓊林庫使高。而且,根據(jù)墓志銘記載,難以設想他在擔任翰林使之后遭到貶職或罷職。這些都說明唐朝瓊林庫使和翰林使之間似乎沒有升降的高下關系。

        在個人的內使升遷過程中也會看到這種現(xiàn)象。劉遵禮寶歷二年(826)入仕之后,歷任了各種使職。其升遷路線為大中初年大盈庫使一大中七年(853)內弓箭庫使一大中八年內莊宅使一大中十三年弓箭庫使一咸通三年(862)內飛龍使一咸通七年內莊宅使。據(jù)墓志可知,入仕之后,他的仕途比較平坦,沒有大的挫折,應該說是順利升進的。在這種情況下,先后兩次擔任同一使職(如這里的內莊宅使)的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內職諸使之間沒有產生高下的等級關系,至少這種關系不明顯。更為有趣的是,劉遵禮大中八年任內莊宅使時,他的內侍省官銜是從七品下的宮闈局令,等到咸通七年再任該內使的時候,他的官銜是從四品上的內侍。宮闈局令與內侍之間有很大的官階相差,但他擔任的是同一個內使。從這一點看,任命內職諸使時,主要考慮的是宦官個人能力和他們與皇帝的關系,應該說宦官的內使官歷是次要的。所以,是否具備能夠處理特定職務的能力是內職諸使的第一選人標準。究其原因,與一般的內職諸使之間沒有形成官階職級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關聯(lián)。另外,以職務為中心的使職特點也表現(xiàn)在唐代內職諸使的運用上??梢哉f,唐代內職諸使的職務性質濃厚,官階性質淡薄。

        就似先義逸的內職諸使仕途而言,鴻臚禮賓使是一個中間擔任的使職。此前后,他共擔任過5種內職諸使。死于會昌元年(846)的劉漠涮在元和十二年(817)擔任鷂坊使之后,歷任五坊副使、飛龍副使,到大和三年(829)轉為鴻臚禮賓使,“敷揚皇化,導勸彍徒,異類響風,皆懷仁德。至四年十一月,又改封彭城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劉漠浰任職鴻臚禮賓使時,能夠完成鴻臚禮賓使所要求的職任。因此,大和九年他遷為氈坊使、牛羊使都是很順利的轉官。憲宗賜名為弘規(guī)的劉湛然也曾經擔任過鴻臚禮賓使,他在鴻臚禮賓使前后分別擔任過內莊宅使和左街功德使。據(jù)墓志銘記載,曾經擔任過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的劉弘規(guī),“歷官自內仆局、內府奚官等局令,內寺伯、內給事、內侍省少監(jiān)、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封城縣子,進封沛國公,食邑三千戶”。他的仕途生涯還是很順利的。以鴻臚禮賓使為分界點,似先義逸、劉漠涮、劉弘規(guī)歷任過的內職諸使之間,沒有出現(xiàn)共同的使職。他們都憑自己的能力,執(zhí)行所任的內侍職務。由此可見,唐代內職諸使之間基本沒有形成固定的遷轉順序和途徑。

        唐代內職諸使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升遷路徑固定化現(xiàn)象,也沒有明確地形成以職務性質或者內容為主要標準的分類化、系統(tǒng)化的情況。此外,雖然樞密使、宣徽使等高級內使之間初步形成了高下等級關系,但這是到唐后期才開始逐步形成的,諸多的普通內職諸使尚未產生明確的高下等級關系。這種情況跟內職諸使蘊含著以個別職務為中心、重視效率的使職特點有著一定的關系。由此可以認為,唐代內職諸使之間會有權力大小的區(qū)分,而沒有產生職位高下的分級。

        二、五代內職諸使等級關系的形成

        五代是五個王朝順次繼承的時代,然而從各王朝維系時間來看,它是一個僅持續(xù)了半個世紀多的短暫時期。因此,各朝之間在諸多方面出現(xiàn)繼承關系是難免的,故而五代時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歷朝為臣的人群。內職諸使制度也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其任職官員顯示出一種連續(xù)性。例如,張保續(xù)“晉天福中,……既而大破敵于陽城,使還,以本官充西上閤門副使。明年,使荊南,復命轉東上閤門副使。……周祖革命,召為東上閤門副使,……世宗即位,授西上閤門使。明年,進秩東上閤門使”。自后晉至后周,張保續(xù)歷任東西上閤門副使和東西上閤門使。在朝代更替的情況下,他繼續(xù)擔任閤門使的職務,并獲得升遷,一直在所謂宮廷禮儀內職諸使系統(tǒng)中發(fā)展。另外,王峻在后漢隱帝時期被任為客省使,不久轉為內客省使,乾祐元年(948)五月、七月分別遷任宣徽北院使、宣徽南院使。在后漢朝廷里,王峻順利得到升遷,后來周太祖郭威把他從宣徽南院使直接升為樞密使。由此可見,朝代更替對內職諸使制度不但影響不大,而且該制度繼續(xù)得到發(fā)展。內使擔任者及其升遷情況都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

        在這種情況下,五代內職諸使確保了制度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雖然一些內使名稱消失,但重要內使仍然保留。隨著此制度的發(fā)展,內職諸使之間的高下等級情況也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后唐明宗即位之后,“以中門使安重誨為樞密使,以鎮(zhèn)州別駕張延朗為樞密副使,以客將范延光為宣徽使,進奏官馮贊為內客省使”。安重誨、張延朗、范延光、馮贊都是明宗擔任節(jié)度使時關系很密切的近臣。天成元年(926)的任官是一次提拔明宗心腹的措施。從任官的順序,我們可以推想樞密使一樞密副使一宣徽使一內客省使之間的高下關系。較之于唐代,內職諸使制度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

        唐代在高層內職諸使中初步形成的等級關系,到五代時期更加明顯了?!俺?,崇韜與李紹宏同為內職,及莊宗即位,崇韜以紹宏素在己上,舊人難制,即奏澤潞監(jiān)軍張居翰同掌樞密,以紹宏為宣徽使。紹宏大失所望,泣涕憤郁。崇韜乃置內勾使,應三司財賦,皆令勾覆,令紹宏領之,冀塞其心,紹宏怏悵不已”。李紹宏得不到樞密使這一官職而被任命為僅次于樞密使的宣徽使,他感到極大失望,“泣涕憤郁”。郭崇韜得知李紹宏對任官不滿意后,為了緩解他的不滿,特設內勾使,讓他擔任,但仍“快悵不已”。這種情況充分說明當時樞密使、宣徽使之間的高下關系已經十分明顯。因此,相較于權力大小,內使擔任者更重視地位高低。反過來講,隨著內使等級高下的確立,內使權力大小分配開始形成。

        等級相差分明的樞密使、宣徽使是內職諸使系統(tǒng)的最高層使職。五代時期,從低層使職升遷,達到樞密使、宣徽使的途徑大略有兩條。關于這兩條途徑,趙雨樂說:“自閤門使累遷客省使、內客省使以進入宣徽、樞密之途徑,在五代雖然頗常見,但是絕非唯一之門徑。第二種門路是經歷宮苑、皇城、武德使而入于宣徽,代表了從宮廷之宿衛(wèi)系統(tǒng)之使職進至高位,與上述固門、引進等宮廷禮儀系統(tǒng)互相對照?!边@是非常有見解的看法。王峻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jù)《舊五代史》記載可知,他經歷了自客省使一內客省使一宣徽北院使一宣徽南院使至樞密使的官途。按照趙氏的說法,他是沿著宮廷禮儀系統(tǒng)路線升遷的。另外,李承福歷任皇城使、武德使、宣徽北院使、宣徽南院使,可算是從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中升遷的人。從史料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據(jù)史料,除了這兩個系統(tǒng)的內使(引進使、閤門使、客省使;宮苑使、皇城使、武德使)之外,目前沒有看到可以升遷至樞密、宣徽使的其他使職。一般使職必須通過這兩條途徑,才可以升為最高層的內職諸使。據(jù)此,我們可以知道,就內職諸使的高下而言,其他各種內職諸使皆位于這兩個系統(tǒng)之下。內職諸使系統(tǒng)中形成了三個大階層,即上等(樞密使、宣徽使)、中等(引進使、閤門使、客省使;宮苑使、皇城使、武德使)、下等(其他內使)。另外,中等階層的內職諸使分成兩個部門。內職諸使的等次體制不僅顯出等級化、分段化,還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整個體制逐漸完善和嚴謹。就等級化的程度而言,地位越高其等級化越嚴密。

        三、五代內職諸使等級關系的深化

        在五代內職諸使的新格局中,所謂中等階層的形成是最為突出的。它反映著兩個層次上的變化,不僅表現(xiàn)了等級的固定化,還呈現(xiàn)出內職諸使的分類化。關于這一等級的具體情況,我們還可從職務種類及其性質的角度進行討論。

        后唐莊宗時期,高漢筠擔任過宿衛(wèi)系統(tǒng)的皇城使。后晉天福二年(937)充為內客省使。內客省使可以看做是宮廷禮儀系統(tǒng)的代表使職。由此觀之,高漢筠的情況與其他人不太一樣。他不受某一個人仕途徑的限制,而前后擔任了兩個不同系統(tǒng)的內職諸使。后周廣順元年(951),向訓被任為宮苑使,廣順二年已轉為皇城使。按五代內職諸使的升遷順序,他的下一個官職應該是宣徽使等級的,不過,實際上他還經過客省使、內客省使,然后才升至宣徽使。死于北宋開寶五年(972)的吳延祚,后周時期曾歷任多種內職諸使。據(jù)河南洛陽出土的墓志銘記載,他擔任過的使職順序是莊宅副使一軍器庫使一皇城使一內客省使一宣徽北院使一宣徽南院使一樞密使。從他的升遷路線來看,擔任屬于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的皇城使之后,升為宣徽北院使之前,還就任宮廷禮儀系統(tǒng)的內客省使。此外,“周祖即位,(向拱)授宮苑使。廣順中,遷皇城使,出監(jiān)昭義屯軍?!磶?,改客省使、知陜州?!磉w內客省使?!侔葑笊裎浯髮④姟⑿漳显菏埂?。向拱也是在白宮苑使至宣徽南院使的過程中同樣經歷了客省使。由此可見,五代中后期,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里的內職諸使開始也經過(內)客省使的階段,然后才遷到宣徽使、樞密使的等級。與此同時,以往的宮廷禮儀系統(tǒng)的內使仍然擔任(內)客省使。

        后漢乾祐三年(950)“武德使李業(yè),太后之弟也,高祖使掌內帑,帝即位,尤蒙寵任。會宣徽使闕,業(yè)意欲之,帝及太后亦諷執(zhí)政;(楊)邠、(史)弘肇以為內使遷補有次,不可以外戚超居,乃止。內客省使閻晉卿次當為宣徽使,久而不補。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后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皆有寵于帝,久不遷官,共怨執(zhí)政”。宣徽使有了空位,武德使李業(yè)希望授給此官。然而,楊邠、史弘肇為牽制外戚勢力而反對。其中,他們所說的“內使遷補有次,不可以外戚超居”這句話值得注意。兩個人的意思是內使的升降遷轉都有規(guī)定的循序,因此,即使有外戚的特殊身份,也不能違規(guī)授官。不過,他們用的是“超居”兩個字。他們?yōu)楹伟褟奈涞率惯w至宣徽使稱為“超居”呢?按五代前期內職諸使的情況,武德使是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中地位最高的使職,其高一階的內使就是宣徽使,而且從武德使直接升至宣徽使的情況以前也是有的。比如,后唐長興二年(931),“以武德使孟漢瓊為右衛(wèi)大將軍、知內侍省,充宣徽北院使”。據(jù)此觀之,楊、史所說的“超居”似乎不太合適。但如果考慮內使升遷路線上客省使所占的位置,便可以明白??褪∈钩蔀樾帐瓜旅娴囊粋€高層官職。無論宮廷禮儀系統(tǒng)還是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都得經過(內)客省使才能遷轉至最高層的內職諸使。故而楊、史把自武德使直接到宣徽使的遷轉視為“超居”。按照這樣的遷補規(guī)律,該被任為宣徽使的應是內客省使,于是史料云:“內客省使閻晉卿次當為宣徽使”。

        從這些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升遷路線上的一些變化。(內)客省使成為遷轉路徑上的核心部分,不管宮廷禮儀系統(tǒng)還是宿衛(wèi)系統(tǒng),都要經過它才有資格擔任樞密使、宣徽使,(內)客省使就成為從兩個系統(tǒng)遷轉至最高層使職必經的共同階段。

        這種變化何時出現(xiàn),是五代內職諸使制度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目前沒有看到與此相關的直接記載,但是從史料中所見的客省使名稱上的變化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唐初太極宮所設客省位于靠近中書省的地方,主要負責接待來自地方的賓客。到了唐中后期,太極宮的客省被遷至大明宮右銀臺門內,開始成為隸屬宮內的機構?!短茣吩疲骸按髿v四年(769)七月詔,罷給客省之廩,每歲一萬三千斛。永泰已后益以多事,四方奏計或連歲不遣。仍于右銀臺門置客省以居之。上書言事者常百余人,蕃戎將吏又數(shù)十百人,其費甚矣。至是皆罷”。大明宮內的客省與西內的客省有前后相承關系,代宗永泰以后文獻所記的與客省有關的活動則均在大明宮的客省。大概代宗時期在大明宮內設置客省,宦官任職的客省使也始于這個時期。在唐中后期史料中,可以看到“客省”、“內客省”;“客省使”、“內外客省使”等不同名稱,但大明宮只有一個客省,而且也沒有出現(xiàn)過自客省使與內外客省使相互遷轉的事情。故而,它們指的應是客省和客省使,只是用法上的不同而已。官名前帶“內”字很可能與官署在宮內的位置特性和任使者宦官的特殊身份有一定的關聯(lián)。

        唐末天復三年(903)朱全忠誅殺宦官之后,宦官不再擔任內職諸使了。因此,后梁時期雖然仍設置內職諸使,但沒有一個以宦官擔任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必用“內”字表示官署的位置或宦官官職的意思。后梁時期史料能夠旁證這點,后梁設置的內職諸使中,除非原名帶“內”字的官名,比如“內園栽接使”、“大內皇城使”,沒有一個加上“內”字的名稱。客省使也不例外。

        到后唐,這種情況有所變化。后唐莊宗是信任宦官的皇帝?!昂筇魄f宗即位,稍復本朝內省舊官,時有內侍五百人,復以中人居樞密使副使、宣徽、內客省等使之任”。由于宦官的再次任用,“內客省使”的名字重新起用。從此以后,又開始混用“客省使”、“內客省使”。后唐時期雖然有兩個不同的名稱,實際恐怕像唐代一樣,只是說法不同而已,指的是同一個官職。《資治通鑒》云:明宗天成二年(927)“帝遣客省使李仁矩如西川,傳詔安諭孟知祥及吏民;甲戌,至成都。”李仁矩去西川時,他帶的官銜是“客省使”。同書卷二七六云:“(天成四年九月)辛亥,割閬、果二州置保寧軍,壬子,以內客省使李仁矩為節(jié)度使”,這里所記的是“內客省使”。自天成二年至天成四年的《資治通鑒》記載中,并沒有李仁矩升遷到內客省使的記載。如果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史料的遺漏而發(fā)生的,那么李仁矩可能是天成二年(和)到四年之間升遷為內客省使的。不過,《舊五代史》云:“(天成)四年夏,時明宗將議郊天,遣客省使李仁矩赍詔諭兩川”。這樣看,天成四年夏到同年九月之間他升遷的可能性恐怕不太大。而且,有關后唐史料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升遷或左遷的任何記載。由此可見,《資治通鑒》天成四年記載的內客省使應該是客省使的混用說法。此外,《舊五代史》云:“(同光四年)進奏官馮贇為內客省使”。不過,《資治通鑒》云:“(天成三年)夏,四月,以鄴都留守從榮為河東節(jié)度使、北都留守,以客省使太原馮贇為副留守”,《資治通鑒》記的是客省使。按《舊五代史》記載,馮贊是莊宗統(tǒng)治最后一年被命為內客省使的。整個明宗時期,馮贊始終得到明宗的信任,長興四年(933)十月還擔任樞密使。在這種情況下,天成年間馮贊自內客省使左遷為客省使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所以我們不妨把兩個不同名稱視為一樣的意思。由此可見,后唐時期并沒有“客省使”、“內客省使”的區(qū)別,只是說法上的不同而已。

        后晉后,這種情況出現(xiàn)變化。后晉天福六年(941)“以客省使、將作監(jiān)丁知浚為內客省使,引進使、鴻臚卿王景崇為客省使”;晉開運二年(945)“以客省使孟承誨為內客省使”;“(后漢)(王峻)漢祖踐阼,授客省使,奉使荊南,留于襄、漢為監(jiān)軍,人為內客省使”;后周廣順三年(953)“以客省使向訓為內客省使”。這些史料充分說明后晉、后漢、后周時期都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地位各異的客省使和內客省使。由此看,五代內客省使的出現(xiàn)是在后晉以后,正式成為內使轉官路線上僅次于宣徽使的內使。

        內客省使、客省使的官位分別確立和地位變化給內職諸使升遷路線帶來了一些調整。從所謂的中等內職諸使的分類情況來看,(內)客省使脫離了宮廷儀禮使職的圈子,而成為高級內職諸使之初入等次。在一般的情況下,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的內職諸使也得經過這一階層,才能升至宣徽使、樞密使。因此,無論從宮廷禮儀、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進來,升遷路線上都增加了客省使、內客省使兩個階次。這是內職諸使等次關系更加細密化、多層化的表現(xiàn)。內客省使、客省使的變化情況大略始于后晉時期。以后晉為分界點,前后內職諸使的變化形態(tài)有著不同特點。在唐代大量出現(xiàn)內使的情況下,以初步形成的等級關系為基礎,五代初期內職諸使制度等級關系繼續(xù)確立,并且逐漸形成了內使中的兩個不同分類。以職務內容為主要標準,形成了所謂的宮廷禮儀系統(tǒng)和宮廷宿衛(wèi)系統(tǒng)。職務內容類似的內使成為個別系統(tǒng),這可以說是以“職務”為主進行的。后晉以后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于內使之間的階次增加,這種變化可以說是以“職級”為主的。職級增多現(xiàn)象從某種層面上說明當時更多人需要內職諸使的任命,為了對應當時的需求加強了內職諸使的階官色彩。這些變化不僅反映著內職諸使之間的等級化現(xiàn)象更加嚴密、規(guī)范化,還揭示出零散性強的內職諸使逐漸成為一個系統(tǒng)化制度的情況。

        四、等級化現(xiàn)象與外官化

        唐五代內職諸使的等級化、分類化、系統(tǒng)化現(xiàn)象是結構上的變化。從整個內職諸使發(fā)展情況看,它是某些方面的部分變化。不過,這并不是單獨發(fā)生的變化,而是與制度的其他變化相互關聯(lián),同步進行的。因此,它不僅顯示出特定層面上的具體形態(tài),還從局部層面發(fā)揮了對大局的影響作用。換個角度看,多種因素有機運轉的前提下,等級化、分類化、系統(tǒng)化現(xiàn)象又成為推動整體制度變化所需要的條件。

        就唐五代內職諸使的變化而言,除了結構上的變化之外,任使者的身份變化也值得我們關注。這兩個變化的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在唐五代內職諸使發(fā)展的大視野下又互相關聯(lián),顯示出共同趨向?;鹿贀问翘拼鷥嚷氈T使的一個重要特點,又是決定內職諸使性質的重要因素。天復三年(903)崔胤批評宦官參與政治的弊害,建議消滅宦官集團。昭宗同意之后,就發(fā)生了由朱全忠執(zhí)行的一次對宦官的毀滅性打擊。正如唐長孺所說,“其目的在于徹底剝奪昭宗在宮廷內的一點微弱力量,而不是真的要廢除內諸司使”,宦官勢力受到極大打擊,然而內職諸使仍然持續(xù)。這與內職諸使具有制度上的合理性有很大關系。這次事件后,唐代宦官擔任內職諸使的歷史結束,此后很短時間內由官人來擔任內職諸使的職務。天祐元年(904),唐朝對內職諸使機構進行了調整,“以蔣玄暉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使,王殷為宣徽北院使兼皇城使,張廷范為金吾將軍、充街使”,朱全忠以自己的心腹為重要的內職諸使。從此,外朝士人開始擔任內職諸使。到后唐莊宗時期,莊宗一反前代作風,宦官暫時再被起用。同光年間宦官勢力開始復蘇,但與唐代的情況不同,出現(xiàn)了宦官、朝臣共任內職諸使的現(xiàn)象。

        莊宗死后,明宗采取排斥宦官的政策。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宦官都受到沖擊。至于明宗時期宦官充使與否的問題,目前很難發(fā)現(xiàn)能夠確定的史料記載。不過,宦官孟漢瓊的任官經歷多少能說明當時的情況?!懊髯阪?zhèn)常山,得侍左右,明宗即位,自諸司使累遷宣徽南院使。漢瓊性通黠,善交構。初見秦王權重,及挾王淑妃勢,傾心事之,及朱、馮用事,又與之締結”。他歷經幾個內職諸使,最后就任宣徽南院使。明宗病重后,他與王淑妃一起干涉國政,掌握了極大的權力。此事說明,雖然后唐明宗時期宦官任使情況大為減少,但繼續(xù)存在??梢哉f,后唐時期的內職諸使一直存在宦官、朝臣并用的情況。后唐滅亡之后,宦官擔當內職諸使的情況不再出現(xiàn)。

        如此,任使者的身份變化經過這樣的過程完成,即:宦官一宮人—朝臣一宦官、朝臣一朝臣,其主要趨勢是從內官宮人轉為外朝士人。以皇帝為中心來說,內職諸使經歷了“由親到疏”、“由內到外”的變化。這種變化為內職諸使的性質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由宦官擔任的內職可以走上外官化的道路。

        雖然唐中后期宦官的權力極大,但是宦官因本身的缺陷而受人歧視。當時外朝士人把宦官擔任有權力的官職視為非正常的現(xiàn)象,認為早晚要改正。外朝士人批評的主要對象不是官職本身而是任職者。在這種情況下,朝臣代替宦官擔任內職諸使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使得當時官員對它的排斥感消失,營造了內職諸使成為國家重要官職的良好環(huán)境。

        就朝臣而言,擔任內職諸使也是進一步擴大自己權力的機會。眾所周知,宮廷有較為嚴密的內朝、外朝的區(qū)別。對外朝官員來說,能拉近自己與皇帝的距離,就等于自己地位的提高。因為內職諸使帶有內職性質色彩,對朝臣來說,擔任內職諸使會意味著更加接近權力核心。在這種情況下,朝臣擔任內職諸使之后,至少不再介意接受所謂內職諸使的官職。

        另外,朝臣代替宦官擔任內職諸使的情況導致了其擔任者范圍的擴大?;鹿偈腔实劭梢云鹩玫囊徊糠至艑俣?,并因所謂閹人的特殊情況而與其他朝臣有巨大差別。就內職諸使本身而言,擔任主體從宦官轉移到朝臣身上就意味著內職諸使擁有了更加廣闊的選人來源?;鹿贀蔚臅r候,內職諸使的發(fā)展總是受到一些限制,宦官任職情況結束之后,也就形成了內職諸使走出內官系統(tǒng)而成為外官的條件。

        在內職諸使逐漸外官化的情況下,任使者身份的變化經過一段過程而完成。它發(fā)生于唐末,完成于后晉。這兩個時間分段和內職諸使的等級化過程相比,可以看到時間上的吻合。如前所述,唐末和后晉前后,內職諸使的等級化情況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五代之前,內職諸使主要由宦官擔任、以分散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且具有唐代使職原本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內職諸使沒有確立高下等級關系。唐昭宗末、后梁、后唐期間,內職諸使開始由士人擔任,變得更加外官化。與此同時,內職諸使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等級關系。不過,由于這時期外官化尚未結束,任使者的身份轉移也沒有完成。在此期間,等級化現(xiàn)象集中于系統(tǒng)的確立方面,以職務為中心進行。后晉以后,內職諸使由士人專任,它的外官化過程也基本完成,內職諸使的等級化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于以職階為主的細密化層面。如此,內職諸使的等級化現(xiàn)象是在內職諸使外官化的大發(fā)展趨勢下,與其他變化相互關聯(lián),同步進行的。

        結語

        綜上所述,在唐代,除了樞密、宣徽使之間形成初步的等級關系之外,其他大部分內職諸使處于沒有直接的高下關系的狀態(tài)。到五代時期,高層使職呈現(xiàn)出嚴密的等級化趨勢。唐代出現(xiàn)的內職諸使,在五代的歷史條件下,其等次結構變得更加嚴謹。唐與五代內職諸使之間存在不同的發(fā)展軌跡。

        在五代內職諸使的等級化發(fā)展中,后晉前后的變化情況亦有所不同。后晉之前的等級化是以職務為主要內容而進行的,而后晉以后逐漸產生的變化是以職階為主的等級化的增強。如此的變化形式可能與內職諸使制度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一定關系。

        唐五代內職諸使的等級化現(xiàn)象并不是孤立發(fā)生的,而是在內職諸使整體制度的發(fā)展趨勢的大視野下與其他變化相關聯(lián)而同步進行的。因此,內職諸使的外官化發(fā)展趨向還表現(xiàn)在等級化的不斷加強。伴隨著外官化的進程,自然會產生對某種科層分化的要求。等級化現(xiàn)象也對應于特定的要求,與內職諸使的整體發(fā)展保持互動關系,這使得五代內職諸使制度結構上更加細密、嚴謹化。換句話說,在內職諸使外官化過程中,等級化現(xiàn)象促進了內職諸使的性質變化,同時也成為外官化完成的重要手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av| 北条麻妃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六九堂| 国产高清无码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91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草逼动态图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日本无吗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mba |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亚洲黄色天堂网站在线观看禁18| 亚洲成av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日本熟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色综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免费| 国内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色偷偷av亚洲男人的天堂| 杨幂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看的少妇一级特黄片 | 无码成年性午夜免费网站蜜蜂|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激情综合五月婷婷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久久青草国产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