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周代交聘禮中的對等性原則

        2010-01-01 00:00:00
        史學集刊 2010年2期

        摘要:對等性是周代交聘禮中的重要原則,是中國古代發(fā)展政治實體、政權、民族、乃至國家之間和平交往關系的重要準則和寶貴的政治思想財富。其對等性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交聘主體的對等性?!秲x禮·聘禮》和周之《秩官》所載典型的交聘關系,其交聘主體是兩個對等諸侯國及其國君。二是接待人員的對等性。如果聘國以卿、大夫、士組成使團,則主國亦設置與此級別一一相對應的接待官員組合以負責接待事宜。三是接待儀節(jié)的對等性。交聘禮儀中賓主雙方在服飾、進退揖讓和面向等具體儀節(jié)均一一對等均衡,貫穿于聘禮的全過程。對等性原則在周代產(chǎn)生并非偶然,一方面,周代分封制度所貫穿的等級秩序,為交往關系中等級性的敵體、對等關系提供了“法理”上、制度上和事實上的依據(jù)。另一方面,對于“禮”的辯證思維和“中”、“和”、“德”等理念與對稱、平衡的文化意蘊則是聘禮中對等性原則產(chǎn)生的理論基礎和文化依據(jù)。周代交聘禮中的對等性原則不僅在日后漢唐時期的交聘制度中有所繼承、借鑒,而且與近現(xiàn)代國際關系中的對等性原則亦有相似、相通之處。

        關鍵詞:周代;交聘;對等性原則

        “交聘”是中國古代國家、民族或政治實體之間和平交往的方式和手段?!秲x禮》一書現(xiàn)存有《聘禮》和《公食大夫禮》等篇,此即周代交聘實踐的總結和集成。那么,周代的“聘”禮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交聘”禮儀中貫穿著哪些原則和精神?其中有哪些因素為后代的交聘制度提供了藍本或參照依據(jù)和經(jīng)驗?本文認為交聘中的對等性原則是其中最為重要和突出的表現(xiàn)之一。這個問題迄未見學術界有所論述,不揣谫陋,試略述之。

        一、交聘中的對等性原則

        對等性是周代交聘禮中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周代交聘制度中的亮點,是留給后世的一筆處理政治實體之間、政權之間、民族之間乃至國家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和寶貴的政治思想財富。春秋中葉周定王派遣其卿士單襄公“聘于宋”、“聘于楚”而假道于陳國,回國后向定王報告其被陳國冷遇的情況,其中有云:“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jié)逆之,候人為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zhí)禮,司里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涂,司寇詰奸,虞人人材,甸人積薪,火師監(jiān)燎,水師監(jiān)濯,膳宰致饔,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人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jiān)之。若王巡守,則君親監(jiān)之?!耠m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為過賓于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韋昭注“秩官”曰:“周常官,篇名。”單襄公說這是“先王之官”,因此周之《秩官》當為關于西周職官制度的文獻;而單襄公征引這個文獻以抨擊陳國未能遵循之,表明在春秋時期這個制度仍是有效的,韋昭注曰:“是時,天子微弱,故以諸侯相聘之禮假道也。”因此,這個記載也可視為春秋時期諸侯交聘制度資料??傊?,《秩官》所載交聘制度,可以視為整個周代的制度。這個材料向我們透露了有關周代交聘四個不同層次的重要信息:一為“敵國賓至”,二為“貴國之賓至”,三為“王吏”之至,四為王親“巡守”。這四個不同層次的交聘關系,實際上是兩組關系,一組是天子與諸侯的關系,其中包括王親“巡守”和“王吏”出使兩種情況;二組是諸侯間的關系,其中包括“敵國”之間和“貴國”來使兩種情況。韋昭注曰:“敵國,位敵也?!奔磳Φ戎畤弧百F國,大國也?!敝T侯是以國之大小而區(qū)分的。由此可見周代封建體制下的等級關系一方面是天子與諸侯為最重要的等級區(qū)別;另一方面是諸侯之間有大小國之等級區(qū)別。作為一個諸侯國在接待聘問者時可能遇到的四種情況是:天子來“巡守”、天子派遣卿大夫來使、“敵國”遣使來聘、“貴國”遣使來聘。而在上述四個層次中以“敵國賓至”,即對等諸侯之間的交聘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單襄公作為“王吏”出使被冷遇,但是他在征引周之《秩官》時并沒有詳述接待“王吏”之具體規(guī)定,而是詳述接待“敵國”來使之規(guī)定。可見在這四種交聘關系中,周之《秩官》主要記載的是“敵國賓至”時的接待規(guī)定,其余三種只是在此基礎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即:“貴國”來使時“則以班加一等,益虔”。接待人員級別較接待“敵國”來使時提高一級,態(tài)度上更為虔敬一些;“王吏”來使時“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jiān)之”。需各部門之長官親自接待,而且由“上卿”監(jiān)臨之;天子來“巡守”,“則君親監(jiān)之”,國君要親自監(jiān)臨之。可見“敵國賓至”禮儀為周代交聘的基礎性禮儀。雖然周代交聘中的對等性原則,集中體現(xiàn)于“敵國賓至”——對等諸侯間的“交聘”關系中,但其余三種關系也基本上以“敵國賓至”之禮為基礎,故也包含著對等性精神及其權變。根據(jù)來聘者級別的提高,在接待規(guī)格上亦根據(jù)接待“敵國”來使的規(guī)定而相應提高。這種調整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一般諸侯與大國諸侯的交聘基本上是在“敵國”之禮范疇內進行微調;而“王吏”之級別本來就要高于諸侯之吏,故需由諸侯之上卿監(jiān)臨之;而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和周室最高領導人由諸侯之最高領導人——國君親自出面接待,亦屬情理之中,即使在今天的外交場合亦屬如是,外國元首來訪,本國元首需出面接待。

        《儀禮》所載之《聘禮》即以上述“敵國賓至”之禮為中心而展開敘述,周代諸侯交聘中的對等性原則,基本上保存于其中。其對等性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交聘主體的對等性;接待人員的對等性;接待儀節(jié)的對等性。

        1、交聘主體的對等性。

        《儀禮·聘禮》記載的是諸侯之間的交聘禮儀,其交聘主體是兩個對等的諸侯國。周代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命,“諸侯者,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總號……五等之主雖爵命小異,而俱是國君,故總稱諸侯也”。于是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交聘關系,所謂“春秋之世,小國朝大國,大國聘小國,又有敵國自相聘,是以《司儀》公侯伯子男相為賓,又相為國客”。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這里既有大小國之間的關系,亦有對等國之間的關系;既有諸侯之間的相互聘問,亦有諸侯遣使相互聘問。此即《周禮·司儀》所謂“諸公相為賓”、“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之相為賓”,以及“諸公之臣相為國客”、“諸伯子男之臣……相為客”的情況。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等級性的交聘關系中,實際上貫穿著一條等級性的對等關系的主線,即在相對應的等級之間,相互交聘中實行的是一種對等的關系,亦即公國與公國、侯伯之國與侯伯之國、子男之國與子男之國之間的交聘關系是對等的。他們在交聘中“各以其禮,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大體分為三組對等關系。諸侯之卿大夫等次也是按照這種諸侯等次排列的,“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次國卿大夫較大國卿大夫降一等,小國卿大夫較大國卿大夫降二等。杜預注“古之制”曰:“古制: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敝艽T侯之等級實際上主要是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而《聘禮》所記交聘主體即為侯伯之國與侯伯之國之間的交聘關系,是為諸侯之中的第二組——中等爵命的侯伯之國之間的遣使聘問,亦即兩個敵體之間的對等的交聘關系。

        其交聘主體進而言之,則是兩個對等諸侯國的國君。從聘國方面來說,所遣使者是國君親自任命和授命的,使者返國后也是直接向國君復命的;從主國方面來說,接待來使的主要官員也是國君親自任命和授命的,對方聘享的對象就是主國的國君,來使之致禮均以主國國君為核心而展開。主國國君在接受對方聘享時,擯者的贊辭曰:“子以君命在寡君,寡君拜君命之辱。”意即使者奉君命而來存問于寡君,寡君拜謝君命之辱問。這句話道出了交聘之終極主體乃兩國的國君。故使者是代表本國國君而出使的,魯襄公三年(前570)晉悼公派遣士勻出使齊國,以聯(lián)合諸侯會盟,士匄對齊靈公說:“寡君使甸,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愿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xié)。請君臨之,使勻乞盟?!笔縿蚴谴頃x悼公與齊靈公對話、談判的;齊靈公同意會盟,也是對于晉悼公的要求的回應。這類事例在《春秋左傳》中俯拾皆是,就是這個時期交聘實際的反映。

        具體來說《聘禮》所載為侯伯之國遣卿出使聘問侯伯之國,其禮儀屬于“大聘”禮儀。何以知其為“大聘”?因為“大聘使卿”,這里執(zhí)行聘禮的使者為“卿”,故知。何以知這里的使者為“卿”?《聘禮》記載使者受命禮儀曰:“使者載旜,帥以受命于朝?!倍M入對方國境后則“張旜”。何為“旜”?鄭玄注曰:“旜,旌旗屬也。載之者,所以表識其事也”,為其身份、權力之象征?!吨芏Y·春官·司常》曰:“孤卿建旜”,建旜,是卿的標志。此使者載旜,故知其為卿。與正使卿相配的副使——“介”也是有等級性區(qū)別和規(guī)定的,《聘禮》記使者之“介”曰:“上介奉束錦,士介四人皆奉玉錦束,請覿。”據(jù)此知所遣使團有“上介”一人,“士介”四人,共為五介?!抖Y記·聘義》:“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可知五介為侯伯之國所遣“介”數(shù)。鄭玄注曰:“此皆使卿出聘之介數(shù)也?!币嗉匆郧錇槭拐?,則其介五人?!吨芏Y·大行人》曰:“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意即“若上公親行則九介,其卿降二等,故‘七介’。侯、伯、子、男以次差之,義可知也”。也就是說若上公親自出使則有九介,侯、伯親自出使則有七介,子、男親自出使則有五介。如果遣卿出使則均相應降殺二等:上公以卿出使則七介,侯、伯以卿出使則五介,子、男以卿出使則三介?!镀付Y》所敘為卿奉命率五介出使,故其為侯、伯之國遣使聘問而無疑。再如,使團進入主國之后,主國遣使郊勞時,使者“受于舍門內”,是在館舍門內接受對方慰勞的。鄭玄注曰:“不受于堂,此主于侯伯之臣也。公之臣,受勞于堂?!比绻枪珖鴣硎?,則在堂上接受慰勞,如果是侯伯之國來使,則在門內接受慰勞。“受于舍門內”正是侯伯之國來使接受郊勞的禮儀。由此可知《聘禮》所載交聘主體為對等的侯、伯之國,即敵體之間的交聘關系,亦即所謂“敵國自相聘”,“敵國相為賓”是也。

        這種對等諸侯國之間的“大聘”是周代交聘禮的代表和典型,故上述周之《秩官》所載之交聘接待制度是以其為標準的,《儀禮·聘禮》所載也是以其為模式的,這種情況并非巧合,因為這種中等等級的諸侯本身就是周代諸侯中的多數(shù)和典型,而它們之間的“大聘”又是聘禮中最具代表性的禮儀,因此,這種交聘禮就自然成為這個時代交聘制度的代表和典型。

        2、接待人員的對等性。

        《聘禮》所主為侯伯之國對等性的交聘關系,亦即所謂“大聘”,其對等性于接待人員方面更有進一步的體現(xiàn)。由于聘國以使者、上介、士介而組成出使官員組合,因此主國亦設置與此相對應的接待官員組合,以“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鄭玄注曰:“擯,謂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也。紹,繼也,其位相承繼而出也。主君,公也,則擯者五人;侯伯也,則擯者四人;子男也,則擯者三人?!币郧錇椤吧蠑P”而與使者相對應,以下大夫為“承擯”而與上介相對應,以士為“紹擯”而與士介相對應。由于這是侯伯之國相互聘問,故其擯者應為四人,即上擯一人,承擯一人,紹擯二人?!胺操e主各有副,賓副日介,主副日擯及行人?!眮碣e之副為上介、士介,主國國君之副為上擯、承擯、紹擯,兩相對應。

        聘國之使者為卿,故主國之接待負責人亦為卿。如果是“小聘”,則以大夫為使,則主國亦以大夫為擯,“使大夫戒,各以其爵。”所謂“必使同班敵者”,實即對等關系。而在“大聘”時,卿在交聘的全過程中,始終負責對對方使者的接待,主導交聘過程中的所有禮賓接待事宜。當使團進入主國,得知使者為聘國之卿之后,于是主國國君“使卿朝服,用束帛勞”,即派遣與對方相同級別的卿至館舍進行郊勞。使者入住賓館之后,國君又使“卿致館”、并由卿代表國君“致命”,歡迎使者安置于賓館。雙方舉行聘享禮儀之后,來賓行將返國之前,主國國君又“使卿還玉于館”,即將聘圭歸還使者。以卿負責前往賓館還玉,也是為了與使者身份對等的緣故。

        卿作為擯者之主要負責人,在聘享、私覿等重要禮儀中,主導這些禮儀之進行,扮演禮賓司儀之重要角色,而由承擯、紹擯配合完成;猶如來賓以使者為主,上介、士介配合完成這些禮儀。根據(jù)不同的禮儀場合,亦以同樣的原則組成禮賓官員組合,以擔負具體的禮賓使命,如聘享、私覿禮之后,主國國君又派出這樣的官員組合至賓館向來賓饋贈——“歸饔餼”,由卿負責向使者饋贈,下大夫向上介饋贈,宰夫向士介饋贈。宰夫為士,與士介相當。由此可見負責向來使饋贈“饔餼”之人員,與對方均屬同一級別,完全是對等的。再如使團返國時“舍于郊”,主國國君又派遣相對應的人員前往館舍代表國君行郊送禮?!笆骨滟洝笔拐?,“使下大夫贈上介亦如之”,另外“使士贈眾介”。也是分別由卿、下大夫、士贈送使者、上介、眾介,一一對等。主國國君有宴請來使的禮節(jié),但是如果國君有疾病或其他事故而不能親自宴請來使時,“若不親食,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致之”。亦即“致禮于卿,使卿;致禮于大夫,使大夫”。派遣相同爵位的人員代表國君宴請來賓。何以作這樣的安排,鄭玄的解釋是:“致之必使同班敵者,易以相親敬也?!边@只是比較表面的理由,實際上主要是賓主雙方對等性關系的體現(xiàn)。

        除了這種一一對等的接待制度之外,還有另一種接待來賓的制度,即由與來賓相應低一級的人員負責較為簡單、次要的接待事宜。交聘使團在主國期間,主國分別為使團之官員配備相應的陪護人員。如在行聘享禮之日這些陪護人員即分別至賓館迎接他們入朝及相關陪護事宜:“卿,大夫訝;大夫,士訝;士皆有訝?!编嵭⒃唬骸扒?,使者。大夫,上介也。士,眾介也。訝,主國君所使迎待賓者,如今使者護客?!彼^“使者護客”是鄭玄以漢代制度以比擬之。即使者以大夫為“護客”,上介以士為“護客”,士介以相應之人員為“護客”。由于這種禮賓任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次要,故然。以相應低一級人員負責這種迎賓工作是周代通行的制度,據(jù)《周禮》,“凡賓客,諸侯有卿訝,卿有大夫訝,大夫有士訝,士皆有訝?!边@是諸侯朝天子時的“護客”制度,可知“護客”均低于來賓一等。那么,日后主國遣使至聘國時,聘國成為主國,則其迎賓之“護客”亦然,這實際上仍然是一種對等性的接待制度。

        3、接待儀節(jié)的對等性。

        《聘禮》是按照與遣使一方對等的侯伯之國而敘述其接待儀節(jié)的,這種對等的儀節(jié)關系亦貫穿于聘禮的全過程。從賓主之服飾而言,入境后“展幣”時使者即換上“朝服”,主國之君亦“使卿朝服用束帛勞”,卿亦著朝服而“郊勞”來使。使者向主國之卿行“問”禮時,“賓朝服問卿……大夫朝服,迎于外門外”。此“大夫”為“上大夫”,即卿。雙方均著朝服。朝服為常朝所著禮服。而行聘享禮時,“賓皮弁聘,至于朝”。主國國君亦“皮弁迎賓”,雙方均著皮弁以從事。皮弁尊于朝服,鄭玄注曰:“服皮弁者,朝聘主相尊敬也?!奔爸潦拐邔⒎祰鴷r,“君使卿皮弁,還玉于館”。鄭玄謂“皮弁者,始以此服受之,不敢不終也?!蓖瑯樱百e皮弁”迎之,亦以聘享時之禮服——皮弁從事。使者以皮弁對國君聘享及以皮弁對卿迎還玉,不僅是與對方在禮儀場合中體現(xiàn)對等性,亦為交聘兩國間對等性的體現(xiàn),因為使者是代表本國進行予取的。行聘享禮當天,主國國君派人到賓館“歸饔餼”時,卿則將剛才參加聘享禮時所著皮弁換為韋弁,向使者進行饋贈。韋弁又尊于皮弁,“變皮弁,服韋弁,敬也……而服之者,皮韋同類,取相近耳”。而“賓皮弁迎”之。何以使者不服韋弁?“賓不韋弁而皮弁者,嫌其加于已致君命時之服也”。意即不敢超過剛才代表已國國君向主國國君行聘享禮時的皮弁禮服,以免有對主國國君不敬之嫌,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兩國國君的對等性和交聘主體地位。與此同時,“下大夫韋弁,用束帛致之。上介韋弁以受,如賓禮”。鄭玄謂上介“不皮弁者,以其受大禮似賓,不敢純如賓也。”而士介則由“宰夫朝服,牽牛以致之”。其“士介朝服,北面再拜稽首受”。下大夫、宰夫所服與上介、士介所服兩相對等無異。使者則為了既保持己國與主國的對等性,亦體現(xiàn)與卿的對等性而采取如是之服禮。

        從賓主互相拜訪時迎接之位置而言,使團入境后,主國國君派遣與使者相同級別的卿前往郊勞,使者“迎于舍門之外”。至舉行聘享禮之日,主國國君又使卿前往賓館向使者“致饔餼”,使者仍然是“迎大夫于外門外”,此“大夫”即主國國君所遣致饔餼之卿。使者返國前,主國國君又使卿前往賓館“還玉”,使者仍然“迎于外門外”。同樣,當使者以君幣前往“問”所聘國之卿時,彼國之卿亦“迎于外門外”。這是因為“凡迎賓,主人敵者于大門外;主人尊者于大門內”。由于賓主體敵,故于門外迎之。不僅賓主的身份是對等的,其儀節(jié)也是對等的。

        從儀節(jié)中的進退揖讓和面向而言,使者向國君行聘享禮時,使者東面,主君西面,賓主相向,因為使者是奉本國君命而向主君聘問,以視敵體關系。當賓主升堂后,使者向主國國君“致其君之命”時,主國國君則北面再拜,這是主國國君向聘君答謝致敬。這時“賓三退負序”,使者一再后退表示不當其禮,亦即主君所拜乃聘君而非使者本人。但是聘享后主君禮賓時,使者則北面而受,因為這時是主君禮使者本人,使者本人作為低于君主的“臣”,故需北面而受。來使向主國君行聘享之禮后,當天國君還要派卿到使者所住賓館行相互饋贈之禮,使者在賓館的廟門迎候,“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讓,大夫先升一等。賓從,升堂,北面聽命”。此“大夫”即卿。大夫完成向使者饋贈禮儀后退出廟門,使者再請大夫進入,以便回贈,“入,揖讓如初。賓升一等,大夫從,升堂”。從中可以看到,大夫來饋贈時是大夫先登上一級臺階,而使者回贈時是使者先登上一級臺階。其先后次序何以這樣安排呢?因為“于時賓(指使者)為主人不先升者,卿銜主君之命尊,故先升也”。為什么后面回贈時由使者先登一級臺階呢?鄭玄注曰:這次“賓先升,敵也,皆北面?!辟Z公彥疏曰:“前大夫奉君命歸饔餼,故先升一等,今賓私儐使者,無君命,體敵,故賓先升在館,如主人之儀故也。知皆北面者,以其體敵……”也就是說,不僅主君派出的大夫和來使的身份是相當?shù)?,均為本國之卿,而且在行禮儀節(jié)上也是完全對等的。由于他們各自代表本國之君,故“皆北面”而行禮。但是當“賓”和“大夫”在接受對方饋贈時,雙方均行“再拜稽首”之禮。據(jù)“《周禮·大?!繁婢虐荩阂蝗栈?,首至地,臣拜君法。二日頓首,頓首平敵相拜法……”可知“稽首”為臣拜君之禮,頓首為敵體之禮。為什么雙方不行“頓首”禮而行“稽首”禮呢?賈公彥釋曰:“賓主既行敵體之禮,當行頓首,今大夫稽首,于賓為拜君之拜,尊君客故也。”因為大夫是代表主國之君進行饋贈的,而賓是代表聘國之君接受饋贈的,因此雙方各向對方國君“稽首”。這實際上含有這樣的意思:大夫向使者行“稽首”禮并非拜來使本人,而是拜來使之國的國君;而先前使者向大夫行“稽首”之禮,也是向主國之君行禮,因為大夫是受君之命前來饋贈的,從而體現(xiàn)了交聘雙方的對等性。凡此種種對等性儀節(jié),幾乎貫穿于交聘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煩枚舉。

        二、對等性原則在周代產(chǎn)生的原因

        這種對等性的觀念和制度何以在周代聘禮之中得以產(chǎn)生呢?

        1、封建體制中敵體關系的發(fā)展。

        如所周知,周代的分封制度是貫穿著嚴格的等級秩序的,但是恰恰是在這種等級制度中孕育著等級性的敵體、對等關系;周代的聘問制度是適應以周天子為共主的封國體制、以尊王為主軸的等級性交往體制,但恰恰是在這種體制內部逐步發(fā)展并規(guī)范了這種等級性的敵體、對等的交往關系。周代的朝覲制度體現(xiàn)的主要是天子與諸侯、君與臣之間的非對等性關系,而聘問制度則體現(xiàn)的主要是諸侯之間的等級性的對等性關系。等級秩序在西周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歷史的重大進步,而在這種等級秩序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交聘制度和對等性原則則是這個時代歷史進步性在政治制度和禮學上的突出體現(xiàn)之一。

        古人認為夏、商、周三代所尊不同,質文變異?!抖Y記-表記》引孔子之言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殷人尊神,故“先鬼而后禮”。到了周代才將“禮”提升為政治制度中的首位。所謂“禮”,上至國家體制、政治制度,下至人倫、人際關系。而“禮者,君臣朝會,凡以摯交接相施予”即為其重要內容。周人尊禮的重要體現(xiàn)是“其賞罰用爵列”,即“以尊卑為差”、“尊重禮之往來之法”。以等級秩序為基礎的“禮”制是在西周確立和完備起來的。而分封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交聘關系和制度,則是“禮”制的重要載體和體現(xiàn)。夏、商時期雖然也有了分封,但那是從原始部落聯(lián)盟脫胎而來的早期分封制,帶有濃厚的部落聯(lián)盟意味,基本上是以夏后氏或以商族為主體的夏、商王朝對于臣服氏族、部落的松散的聯(lián)盟和支配關系。司馬遷敘夏王朝之分封日:“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敘商王朝之分封曰:“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這些“封國”就是分別臣服于夏、商王朝的氏族、部落,所謂“用國為姓”、“以國為姓”,即在原有氏族、部落的基礎上及其活動地域內加以分封。這些封國與夏王、商王“未有君臣之分”,封國之間也沒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分和密切的聯(lián)系。在夏、商分封制的基礎上,周代進入了我國古代封建制的嶄新階段。周代分封制的最大特點是“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即將周天子的宗族、親戚分封于全國各地,起到屏藩周王朝的政治作用,突破了氏族、部落的樊籬,從而與夏、商的分封制度有了本質的區(qū)別。這種分封體制所以能夠發(fā)揮屏藩周室的作用,形成以周天子為共主的封國體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將宗法制度和姻親關系貫穿于封建制度之中,亦即把宗法制度和姻親關系轉變?yōu)橹芡醭闹匾沃贫龋唧w來說就是將調節(jié)周姬同姓內部關系的宗法制度和維系與異姓關系的姻親制度轉變?yōu)檎{節(jié)封國體制關系的制度,將封國諸侯網(wǎng)羅、籠絡于宗法體系和姻親體系之中。由于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姻親關系的緊密結合,于是將同姓與異姓之國均納入由大宗、小宗和嫡庶之分為特征的宗法等級制度所決定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社會等級系列,以及公、侯、伯、子、男等封國等級系列。正是這種滲透于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各個方面“皆有等衰”的等級制度,使諸侯之間形成不同層次的等級對應關系,從而為交聘關系中的等級性的敵體、對等關系提供了“法理”上、制度上和事實上的依據(jù)。

        正是在這種等級性的封建體制中孕育并發(fā)展起了敵體的、對等的交聘關系。西周封邦建國的用意是“凡邦國,大小相維”。而“春秋之世,小國朝大國,大國聘小國,又有敵國自相聘,是以《司儀》公侯伯子男相為賓,又相為國客。故《易·比·象》云‘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币簿褪钦f在朝覲聘問等級性的不對等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敵國自相聘”的交聘關系,亦即地位相敵的諸侯之間交聘的對等性關系,而后者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前途的交往制度,日后中國古代的交聘制度中的對等性原則就是在這個因素和基礎上發(fā)展并豐富起來的。不過這種情況并非如賈公彥所說始于春秋時期,實際上在西周已經(jīng)出現(xiàn),上述周之《秩官》所述交聘的四個層次以“敵國賓至”為首就是明證。春秋時期由于宗法分封制度的逐漸式微和諸侯力量的發(fā)展,逐漸沖破許多西周制度,諸如不僅同方岳的諸侯相互交聘,不同方岳的諸侯或邦國也相互交聘,交聘范圍日益擴大,故“春秋之世有越方岳相聘者,是以秦使術來聘,吳使札來聘”。這種情況被視為“非正法”,亦即并非西周制度,實際上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從而使之日益成為交聘關系中的“正法”。更重要的是,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日益式微,諸侯日益向獨立國家方向發(fā)展,上述周之《秩官》所載兩組交聘關系中的第一組,即天子與諸侯之間的交聘,已經(jīng)逐漸向第二組的交聘關系趨同,從而使交聘關系日益擺脫宗法、姻親封建體制的束縛,“敵國相為賓”的交聘關系逐步取代其他交往關系而成為主流。交聘中的對等性原則不僅施行于諸侯之間,而且施行于天子與諸侯之間?!俺薄捌浮敝畡e日益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對等性原則日益沖破非對等性原則而成為交聘關系的主流。此后,中國古代的交聘制度就基本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并豐富和完善起來的。

        2、“禮”的辯證思維。

        交聘禮中的對等性原則在周代產(chǎn)生,不僅有上述社會的政治的原因,還有其深層的哲學的、思想的原因。“周人尊禮”所包含的不僅是周人在政治上的“尊禮”,亦即制訂并踐行系統(tǒng)、周備的禮樂制度,而且在于其賦予“禮”以深刻的哲理內涵?!岸Y也者,報也”。就是其突出體現(xiàn)。何以言之?“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通過將“禮”、“樂”兩者進行比較以明“禮”之本質,“明禮樂之別,報、施不同”。認為兩者之不同在于“樂出而不反,而禮有往來也”。“樂”的本質特征是“施”,“禮”的本質特征是“報”。這是對于“禮”的本質特征的深刻揭示。既然“禮”的本質特征是“報”,反過來也可以說“報,謂禮也”?!岸Y”即“報”,“報”即“禮”。何以然?因“禮有往來也”,一來一往謂之“報”。故《禮記》開宗明義曰:“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報”即相互來往,有來有往,有往有來,此即為“禮”。因此,“禮”就是通過主客雙方有“來”有“往”的互動關系而產(chǎn)生而存在的,缺少任何一方即不成其為“禮”。而“禮尚往來”就是對等性原則在禮儀關系中的體現(xiàn)和運用。

        周人對于“禮”的這種認識源于其世界觀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世界觀指導下,《周易》提出了陰與陽、乾與坤、否與泰、損與益、剛與柔、上與下、天與地、大與小等一系列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范疇,萬事萬物無不由相互對立的雙方面所構成,而這些對立的事物又是相互轉化的,所謂“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岸Y”就是這種“無往不復”的對立統(tǒng)一體,是對立統(tǒng)一體內不斷的相互轉化,故日“禮尚往來”。也就是說“禮”是由“主”與“客”、“來”和“往”構成的,缺一不可,是兩者的對立統(tǒng)一體。以“聘禮”而言,它由主客雙方及其相互“來往”而構成對立的統(tǒng)一體,否則不成其為交聘;而主客雙方是相生相成,互為條件,相互轉化的,這次此為主,彼為賓,下次則反之,彼為主,此為賓;故交聘過程中的相互“報聘”、“報禮”、“報使”、“報幣”等就成為“聘禮”的基本構成元素和基本特征,從而形成對等性的互動關系。根據(jù)對立統(tǒng)一體及其相互轉化的理論,這種對等性的互動關系不僅不會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失,反而能夠生“利”,故日“報者,天下之利也?!币驗椤跋喾磮笪锏闷淅?。此即《周易》所謂“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也就是說交聘中的對等性原則不僅不會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失,反而使雙方都得“利”,亦即增進雙方的關系,從而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3、“中”、“和”、“德”理念與對稱、平衡的文化意蘊。

        周代交聘禮的對等性原則的產(chǎn)生,還與周代哲學體系中的“中”、“和”、“德”等理念以及與此相關的對稱、平衡的文化意蘊有關系。“中”、“和”、“德”等理念是在上述樸素辯證法觀念基礎上衍生的,而且與“禮”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一種相生相成、相互為用的關系?!疤斓卦O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扒こ闪?,而易立乎其中矣”。雖然《周易》根據(jù)太極兩儀的世界觀而揭示天地、乾坤、陰陽、上下、大小等事物的相互矛盾和對立,然而在矛盾對立的統(tǒng)一體中“易”處于其中?!胺蛞渍?,陰陽變化之謂”。而“天地之間,萬物變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處于矛盾對立事物之中的“易”是保持統(tǒng)一體平衡和生生不息的關鍵,“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因此,“中”是《周易》所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貞吉,以中也”。注曰:“居得中位,以陽居陰,履謙不亢,是以‘貞吉’?!笨追f達疏日:“以其居中履謙,行不違禮,故得正而吉也?!庇郑骸凹娙糁5弥幸??!笨追f達疏曰:“‘得中’者,用卑巽于神祗,是行得其中,故能致紛若之吉也。”“中”的特征和作用在于保持對立事物的對稱平衡。而“變易之道,行乎知禮之中。”“禮”是“中”的理念體現(xiàn),是保持人倫、社會關系對稱平衡的方式和手段。

        與“中”相關的另一重要理念是“和”。在《周易》的世界觀中,對立事物是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保合大和,乃利貞”。其與“不和而剛暴”有別,因為“純陽剛暴,若無和順,則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會大利之道,乃能利貞于萬物,言萬物得利而貞正也”。由于對立雙方是處于和諧的統(tǒng)一體中,故能生生不息,“生生之謂易”,意即“陰陽轉易,以成化生”。西周末年史伯對周桓公曰:“夫和實生物,……故能豐長而物歸之?!焙沃^“和”?“和”即“可否以相濟”、“陰陽相生,異味相和”。“和”就是對立物的統(tǒng)一,而對立事物之間的“相濟”、“相生”、“相和”則產(chǎn)生萬物,“土氣和而物生之,國家和而民附之”。周人關于“中”“和”的理念,被孔子及其門人加以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一整套“中庸”的理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萬物之生長繁衍,社會國家之和諧發(fā)展,端賴于“致中和”,故“中”、“和”為自然界與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之道。何以然?“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禮”就是在“中”、“和”這種理念下的產(chǎn)物。如果根據(jù)“中”、“和”的理念而制訂與踐行禮樂、政教,則社會得以和諧,國家得以治理,故日“禮之用,和為貴?!?/p>

        與“中”、“和”、“禮”相關的另一重要理念是“德”。“德”是世界觀、政治觀、倫理觀的總和。從世界觀而言,“天地之大德日生”,此“明圣人同天地之德,廣生萬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日生。若不常生,則德之不大。以其常生萬物,故云大德也”。順應“中”、“和”之天道而使萬物生生不息,是為“德”,而且是“德”的最高境界——“大德”。從政治觀、倫理觀而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貞?!表槕爸小薄昂汀敝说蓝股鐣藗惡椭C、國家治理亦為“德”。故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順應“中”“和”之道而促進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是“德”的最高境界。而“德”和“禮”也是相生相成、相互為用的,“德生禮,禮生樂?!薄暗抡?,且莫大乎禮樂”?!岸Y、樂,德之則也”?!岸Y”是“德”的體現(xiàn),“德”是“禮”的靈魂,兩者互為表里。

        綜上所述,“中”、“和”是對立統(tǒng)一體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和關鍵,以“中”、“和”理念運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為“德”,以“中”、“和”、“德”理念運用于社會人倫和國家是為“禮”。交聘作為“禮”的構成之一,即是上述理念在處理國家、民族、政權之間關系中的體現(xiàn)?!皠t德以導諸侯,諸侯必歸之”?!罢袛y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孔門提出了治理“天下國家”的“九經(jīng)”,其中之二日“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币驗椤叭徇h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此即以聘禮調節(jié)與“遠人”和“諸侯”之關系,這實際上是對周代以“中”、“和”、“德”理念引入聘禮之中的歷史經(jīng)驗的概括和總結。在這些理念指導下,聘禮所貫穿的基本精神是交聘雙方的相互“敬讓”,聘國遣使至主國,是為“敬”,主國以禮相待、熱情迎接亦為“敬”,具體來說主國之“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于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這些都是主國對于聘國及其使者所表示的“敬”。而來使對于主國致敬于己,皆——以“讓”禮回報之,“三讓而后傳命,三讓而后入廟門,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這些都是來使對于主國之致敬而一一“致尊讓”之具體表現(xiàn)。由此可見,交聘就是一個相互“敬”和“讓”的過程?!熬醋屢舱撸又韵嘟右?。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鄭玄注曰:“君子之相接,賓讓而主人敬也。”來使之“讓”得到的是主人之“敬”,主人之“敬”得到的是來使的“讓”,“敬”和“讓”就是對立統(tǒng)一體,是一個互動和不斷轉化的過程,亦即“禮尚往來”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交聘雙方得以建立親密友好關系,從而達到交聘之目的,“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yǎng)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交聘雙方之相“敬”相“讓”,就是“相厲以禮”,亦即“禮”的對等性原則的體現(xiàn)。交聘雙方之相“敬”相“讓”,也是“德”的體現(xiàn)。例如,交聘中“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聘國以圭璋來聘,聘禮之后,來使返國之前,主國將圭璋還之,這是交聘中“輕財重禮”⑤的表現(xiàn),也是聘禮所貫穿的“德”的反映。何以然?《聘義》載孔子的解釋是:“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圭璋是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的代表和化身,也就是“德”的集中代表和化身。對等性原則就是“中”、“和”、“德”等理念在諸侯交聘之“禮”中的體現(xiàn)。

        將“中”、“和”、“德”等理念引入“禮”是周代突出的時代特色,從而滲透于這個時代諸文化事象之中。周初,“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貢道里均?!鳌墩僬a》、《洛誥》”。營建洛邑的考量是取其“天下之中”。在“中”、“和”的理念基礎上從而發(fā)展起了對稱、平衡的文化特征。以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為言,考古發(fā)掘表明:“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倍拔髦艿哪怪瞥幸u商代?!T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h辛村衛(wèi)國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边@些“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的墓制,就是對稱、平衡觀念在墓制中的體現(xiàn)。以中國古代建筑為言,在中軸線基礎上的對稱、平衡的建筑特征在周代已經(jīng)展現(xiàn),考古學表明:“周原遺址中的鳳雛早周房址已是兩進的四合院,并有明確的南北中軸線……中國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構架、采取封閉式有中軸線的院落布局這兩個主要特點已初步形成?!薄傍P雛建筑基址……以門道、前堂、后室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各8間,并有回廊相連接,形成一前后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性院落?!边@種中軸線左右對稱、平衡的封閉性的院落建筑,是一個對立統(tǒng)一體,其中貫穿對稱、平衡的文化意蘊,這種對稱、平衡的建筑理念與文獻記載的周代宮室制度相符,而正是這樣的建筑物為周代交聘禮中的對等性禮儀得以實行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場所。周代交聘禮儀基本上是在廟堂舉行,而廟堂建筑的內部正是對稱、平衡的,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后室、前堂和前庭,堂為進行禮儀活動的中心場所,堂內自北而南為東夾與西夾、東序與西序、東堂與西堂、東楹與西楹,兩兩相對。上文所述對等性的交聘禮儀,就是在這種中軸線東西對稱的建筑內部進行的。

        周代交聘禮中的對等性原則不僅在日后漢唐時期的交聘制度中有所繼承和借鑒,而且其與近現(xiàn)代國際關系中的對等性原則亦有著相似、相通之處,認為對等性原則是近代才產(chǎn)生的國際關系準則的說法并不符合歷史的實際;而以“朝貢體制”乃至“冊封體制”等來概括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也至少是不全面的和表面的。

        責任編輯:馬衛(wèi)東 孫久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欧美性性性性性色大片免费的| 全部免费国产潢色一级| 国产福利免费看|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偷伦|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久久| 国语自产偷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 成人毛片av免费| 国产精在线| 亚洲黄色官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品|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国产偷2018在线观看午夜|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 欧美四房播播| 久久久男人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av第一二三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 国产情侣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热6080yy久久| 青青草久久久亚洲一区| 风流老太婆大bbwbbwhd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日韩Va亚洲va欧美Ⅴa久久| 国产亚洲av成人噜噜噜他|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