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特羅伊茨基靺鞨基地和沙普卡靺鞨墓地的人類學資料探討靺鞨人群的人種問題,從研究的結果看。在體質類型的劃分上沙普卡靺鞨人更接近“古西伯利亞類型”,而特羅伊茨基靺鞨人則更接近“古蒙古高原類型”,暗示了靺鞨人群的構成是復雜而多源的。特羅伊茨基墓地在考古學文化和人群的人種構成上都受到來自貝加爾地區(qū)人群特別是突厥人群的影響。特羅伊茨基靺鞨人和沙普卡靺鞨人在最終的基因流向上也存在不同的傾向。
關鍵詞:靺鞨;特羅伊茨基靺鞨墓地;沙普卡靺鞨墓地;人種類型
靺鞨人是6世紀中葉至10世紀間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包括其支流松花江、烏蘇里江沿岸的一個重要的古代部族。根據(jù)我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其先世在漢至魏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稱為勿吉,隋唐時期稱為靺鞨,分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在七大部落當中以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兩部最為強大。粟末靺鞨部在首領大祚榮的領導下建立了渤海國(698—926年),曾稱霸東北亞地區(qū),有“海東盛國”之稱。黑水靺鞨部,位于靺鞨諸部的最北部,“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到遼代時黑水靺鞨演變?yōu)樯妫?115年女真完顏部建立了金國,后為元滅亡。靺鞨作為東北亞地區(qū)一支重要的古代部族與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其他古代民族在這一廣闊的地域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歷史文明,對東北亞地區(qū)歷史乃至亞洲歷史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一個多世紀以來,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一些重要的靺鞨考古遺址的不斷發(fā)現(xiàn)為我們深入開展靺鞨歷史各個專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俄羅斯考古學與體質人類學界的開放,中俄兩國體質人類學學者的交往日益密切,學術交流日益廣泛,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我國東北地區(qū)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成果對于研究靺鞨古代人群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2006年,本文作者訪問了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在訪問期間對該所收藏的特羅伊茨基墓地出土的靺鞨顱骨標本進行了觀測,掌握了關于靺鞨人種研究的第一手資料。進入21世紀,靺鞨的人種問題已經成為東北亞地區(qū)學術界所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對東北亞地區(qū)靺鞨人骨的人種學研究并將其與東北亞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一現(xiàn)代的人種學研究資料進行系統(tǒng)比較,對靺鞨人種的構成以及源流問題,發(fā)表一己之見,誠欲拋磚引玉,求教大方。
一、靺鞨人種問題的研究簡史
早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前蘇聯(lián)學者就開始從體質人類學角度探討靺鞨的人種構成問題,主要對兩批有代表性的靺鞨人骨資料進行了研究,即遠東地區(qū)的特羅伊茨基靺鞨人和沙普卡靺鞨人。
特羅伊茨基墓地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阿穆爾州伊萬諾夫卡區(qū),墓地坐落在別拉亞河的南岸,是目前發(fā)掘的最大的靺鞨墓地。20世紀70年代原蘇聯(lián)曾經先后5次對該墓地進行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210座,并于1977年出版了《特羅伊茨基墓地》的報告,屬于靺鞨文化的特羅伊茨基類型。①墓葬年代應在唐代中晚期。②特羅伊茨基墓地的發(fā)掘共采集到成年顱骨標本60余件以及大量的體骨標本,是目前樣本量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靺鞨人群的體質人類學研究資料。前蘇聯(lián)著名人類學家B·H·阿列克謝耶夫教授對這批珍貴的顱骨標本進行了研究,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靺鞨人具有非常扁平的面部及鼻骨,是蒙古人種的典型代表,通過與中央亞細亞組群、貝加爾組群和東亞組群的顱骨資料比較發(fā)現(xiàn),靺鞨在顱骨的許多特征上都更加接近西伯利亞蒙古人種的中央亞細亞組群和貝加爾組群,而區(qū)別于東亞組群的華北人、朝鮮人和日本人。
朱泓對特羅伊茨基墓地的人骨數(shù)據(jù)進行了重新研究認為,從特羅伊茨基人骨的顱型特征來看,靺鞨人的人種成分絕不是單純的貝加爾類型西伯利亞蒙古人種,而應該是包括了若干東亞人種因素的混血體。而關于這種混合特征的形成原因,他還認為:“早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在后來靺鞨人生活的遠東地區(qū)的遼闊土地上就居住著一些帶有東亞人種的高顱類型因素的土著部族。后來,隨著來自于貝加爾地區(qū)、東西伯利亞和蒙古草原上的各個部族的
逐漸遷入,為該地區(qū)的居民注入了愈來愈多的低顱的西伯利亞人種成分?!?/p>
沙普卡墓地位于俄羅斯阿穆爾州境內,位于在沙普卡山以北從季姆河和扎維塔亞河之間的黑龍江東岸河灘地上。20世紀80年代c,n涅斯捷羅夫等主持了該墓地的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45座,除直接埋葬和火燎葬之外,均為二次葬。隨葬品較為單一,發(fā)掘出土了多件陶器、青銅耳環(huán)、珠子、腰帶牌飾、帶扣、鐵刀、盔甲等。根據(jù)碎骨測得的年代為公元680—858年(距今1245±80年,COAH-3041),根據(jù)隨葬品的研究也可推斷屬于7-9世紀。屬于靺鞨文化的奈費爾德類型。
沙普卡墓地的發(fā)掘共獲得了45個個體標本,但多數(shù)個體保存較差,僅有兩例個體保存相對完整,俄羅斯人類學家契基舍娃對這兩例個體進行了研究認為,該批靺鞨人骨標本所放映出的顴寬很小,面部扁平度中等偏大的體質特征應歸屬于蒙古人種的范疇,從具體的測量項目上分析,該組靺鞨人在體質特征上與現(xiàn)代遠東人群的特征非常接近。靺鞨人在人種構成方面既結合了東西伯利亞大陸地區(qū)居民的體質性狀,又結合了濱海地區(qū)與中國東北地區(qū)人群的體質性狀。
以上是對靺鞨人種問題研究歷史的一個簡單回顧,在以往中俄兩國體質人類學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在俄羅斯訪問期間對靺鞨居民體質人類學數(shù)據(jù)的實際觀測和近年來東北亞地區(qū)出土的古今人群的人骨材料,探討一下靺鞨人種的構成及源流問題。
二、靺鞨與相關古代人群的聚類分析
為了便于探討靺鞨人群與相關古代人群在體質類型上的淵源關系,我們選擇了貝加爾地區(qū)以及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敖漢旗水泉組、①九臺關馬山組、②彰武平安堡組、③農安邢家店組、④寧安三靈組、⑤外貝加爾地區(qū)新石器組、貝加爾湖地區(qū)新石器組、外貝加爾地區(qū)石板墓組、外貝加爾地區(qū)突厥組、外貝加爾地區(qū)中世紀組、貝加爾地區(qū)中世紀組,⑥進行了人種學上的比較研究。我們根據(jù)以上各組古代人群的17項體質性狀和相關指數(shù),計算了這些古代人群兩兩之間的歐式距離系數(shù),為了更加直觀地表現(xiàn)這些古代顱骨組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據(jù)歐式距離系數(shù)進行了聚類分析,并繪出了聚類圖(圖一)。
圖一較為直觀地反映出了新石器時代一中世紀時代貝加爾地區(qū)以及我國東北地區(qū)居民與靺鞨人群之間的相互關系,刻度在20-25的范圍內,13個顱骨組大致可以區(qū)分為兩個大的聚類群,第一個大聚類群除了代表靺鞨人群的沙普卡組和特羅伊茨基組以外,基本代表了新石器時代一中世紀時代的貝加爾地區(qū)組群;第二個大聚類群包括水泉組、邢家店組、關馬山組、三靈組、平安堡組,代表了我國東北地區(qū)青銅時代以來的古代組群,特羅伊茨基靺鞨組與沙普卡靺鞨組和代表貝加爾地區(qū)古代組群聚為一類,表明其顱骨形態(tài)特征與我國東北地區(qū)青銅時代以來的古代組群在顱骨形態(tài)特征上存在一定差異,而與貝加爾區(qū)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古代組群十分接近;在第一個大聚類群里,刻度在15—20的范圍內,又可以再區(qū)分為兩個小的聚類群,特羅伊茨基靺鞨組與沙普卡靺鞨組分屬于不同的聚類群,特羅伊茨基靺鞨組與貝加爾地區(qū)石板墓文化、中世紀時代以及突厥組群聚為一類,表明其在體質類型上更加接近于“古蒙古高原類型”;沙普卡靺鞨組則與貝加爾新石器時代族群聚為一類,表明其在體質類型上與“古西伯利亞類型”有一定程度的接近;兩者雖同屬靺鞨文化,但在體質類型上卻存在一定差異,暗示了靺鞨人群的形成過程是極其復雜和多源的。
三、靺鞨與相關現(xiàn)代人群的聚類分析
為了探討靺鞨人群與現(xiàn)代人群在體質類型上的淵源關系,我們選擇了通古斯組、埃文基組、尤加及爾組、涅吉達爾組、奧羅奇組、那乃組、烏耳奇組,①進行人種學上的比較研究。我們根據(jù)以上各組現(xiàn)代人群的8項指數(shù),計算了這些人群兩兩之間的歐式距離系數(shù),為了更加直觀地表現(xiàn)這些顱骨對比組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據(jù)歐式距離系數(shù)進行了聚類分析,并繪出了聚類圖(圖二)。
圖二較為直觀地反映出靺鞨古代人群與現(xiàn)代貝加爾族群之間的相互關系,刻度在20-25的范圍內,9個顱骨組大致可以區(qū)分為兩個大的聚類群,第一個大聚類群包括了特羅伊茨基靺鞨組和現(xiàn)代貝加爾地區(qū)組群中的通古斯組、埃文基組、尤加及爾組、涅吉達爾組、奧羅奇組;第二個大聚類群包括沙普卡靺鞨組、那乃組和烏耳奇組。表明了特羅伊茨基靺鞨人和沙普卡靺鞨人存在各自不同的基因流向,特羅伊茨基靺鞨人參與了通古斯人、埃文基人、尤加及爾人、涅吉達爾人、奧羅奇人的民族形成過程,而沙普卡靺鞨人則更多地參與了那乃人和烏耳奇人的民族形成過程。
四、幾點認識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對靺鞨人群與貝加爾地區(qū)以及我國東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一唐代古代居民的相互關系以及與現(xiàn)代貝加爾族群的人種淵源及流向問題有了幾點新的認識:
1 總的來說,靺鞨人群在體質特征上受到了來自古代貝加爾族群的強烈影響,但特羅伊茨基靺鞨人群和沙普卡靺鞨人群在顱型上卻有較大差異。沙普卡靺鞨人群更接近于“古西伯利亞類型”,而特羅伊茨基靺鞨人群則更接近于“古蒙古高原類型”。值得注意的是,沙普卡靺鞨人群與特羅伊茨基靺鞨人群分別屬于黑龍江流域靺鞨文化的奈費爾德類型和特羅伊茨基類型。奈費爾德類型是以按壓紋飾的筒形罐為主要特色,年代大體在北朝晚期至唐代,而特羅伊茨基類型是以素面的筒形罐為主要特色,年代處于在唐代的中晚期。兩個人群體質特征的差異,似乎暗示了不同的人群構成所帶來的不同的文化影響導致了兩類靺鞨文化遺存的差異,而靺鞨人群的人種構成是多源的。
2 在古代人群的聚類中,特羅伊茨基靺鞨人群與中世紀時代貝加爾古代組群及突厥人群在人種類型上較為接近,暗示了這一時期存在來自貝加爾湖地區(qū)居民的遷徙及文化影響,而考古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黑龍江沿岸地區(qū)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系列來自突厥的器物,如帶卡、帶跨、三翼箭頭等,反映了突厥文化成分的滲透。從6世紀下半葉起,靺鞨部族曾役屬于東突厥汗國,突厥通過命名靺鞨人首長及派出監(jiān)督官“吐屯”等手段對靺鞨各部進行控制,進而促進了突厥文化與靺鞨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可見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結果與考古學文化、歷史學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3 關于靺鞨人群的居民的最終流向問題,我們認為靺鞨人群對現(xiàn)代貝加爾族群中各個民族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特羅伊茨基靺鞨人群更多地參與了通古斯人、埃文基人、尤加及爾人、涅吉達爾人、奧羅奇人的民族形成過程,而沙普卡靺鞨人群的基因沉淀則更有可能流入到黑龍江流域通古斯?jié)M語民族的那乃人和烏耳奇人當中去了。
責任編輯:孫久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