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步入展館大門的那一刻起。鼻腔里就不斷充斥著濃釅的陳香,眼里也都在不斷跳躍著鮮艷的大紅,這里是普洱茶的天下。正當嗅覺與視覺產(chǎn)生疲頓時,一個身著鮮麗民族服裝的姑娘,熱情洋溢地端著一小杯茶遞到眼前,說:“嘗一嘗我們侗鄉(xiāng)的綠寶石茶吧!”我接過茶,漫不經(jīng)心地啜了一口,嘴里頓覺得清爽,滿口生津。于是,我便尾隨著她的“鳳冠霞帔”到貴州綠茶展位前駐足。
茶香和著樂聲與舞蹈。在四圍裝點著大面積的翠綠中飄蕩、縈繞,侗族姑娘們正用原生態(tài)的歌聲與舞步來詮釋著貴州綠茶的底蘊。有個侗家小妹招呼我坐了下來,她嫻熟地用剛燒開的水繞著圈將茶盤上的白瓷杯燙洗了一遍,然后再用茶則從一個綠色鐵罐中量出一勺,只見綠油油的芽葉卷曲成圓緊光潤的顆粒,與清香型鐵觀音有著驚人的相似度,不同的是它少了盤曲其上的莖梗,看起來也沒有那么壯實,且線條略柔和些。在射燈下,閃著綠潤的光澤,果如綠寶石一般,其間還露出幾縷滿披的茸毛。如果進一步細看,則會發(fā)現(xiàn)它們更是形態(tài)萬千。有的像飽滿的谷粒,有的像含苞的花蕾。有的像滾圓的紐扣,有的則是蝸牛殼的翻版,還有的更像是玉墜……總之,每顆茶粒都能充分地調(diào)動你的想象力,給足你發(fā)揮想象的空間。
傾斜茶則,一顆顆緊結(jié)的茶粒緩緩地滑入瓷碟。大珠小珠落玉盤,與瓷面碰撞出頗為清脆悅耳的聲音,如高山林泉叮咚,如蜿蜒溪流嗚咽,又如林間鶯囀,富有自然韻律感,使人的思緒不禁游移到千里之外的黔北,去感受下那邊的山水、茶園與鄉(xiāng)俗。
水沸頂蓋,但須靜置片刻。以免“傷”及嫩茶,“損”其韻味。一段刻意的等待。正好,我可以借此嗅嗅干茶的香氣,聽聽看看侗鄉(xiāng)的歌舞。把鼻尖靠近瓷碟,感覺到它的氣味是帶著種并不張揚的清香,比起一般的炒青綠茶顯得稍淡一些。
壺中的沸水降到了適宜沖泡的溫度。往蓋杯里倒進茶葉,連貫的水流從壺嘴澆注干杯中,翠綠的顆粒翻滾著,激蕩著。隨著水流的停止,它也漸漸沉寂下來,一些漂浮在嫩綠的湯面上,一些則是大半個浸入水中,這種情狀頗似鑲嵌在綢緞上的寶珠,再加上朦朧的水蒸氣,更像是一泓煙鎖的碧潭。芽葉的舒展,不時地帶來絲絲縷縷的熟栗香,聞之氣暢神馳。侗家小妹用被蓋輕輕地撥弄了幾下湯面后蓋上,將茶湯濾進茶海,再分到幾個品茗杯里。
恰是80~90攝氏度的水溫讓茶湯具備了鮮綠明亮的顏色,澈如明鏡,幾乎沒有多余的沉淀,甚是賞心悅目。喝前再嗅茶湯的香氣。較之沖泡時散發(fā)出來的栗香來得更濃郁,而且比較細膩清揚,還夾雜著點果香。抿一口到嘴里,溫潤飽滿,爽滑而不膠著,雖帶點收斂感,卻不澀,回甘迅速。甜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在口中擴散開來。當茶湯在舌頭周圍打轉(zhuǎn)時,鮮醇感更為強烈,就像是徐漸的晨風拂過草木一樣,溫柔清新地很。此時杯中的芽葉已經(jīng)完全展開,水靈靈地像剛浣洗過的柔軟綢緞,均勻而不散亂地團在一起。
第二道,栗香又比第一道來得更高銳,舌頭上的收斂感降低,更多的是表現(xiàn)出一種順滑醇和之感。
第三道,粟香減淡,但依然清銳。且透著點幽雅的奶香,這時收斂感全無,甘甜感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出來。頗像是山泉水。通透清冽。
三道茶下肚,昏昧滌盡。神清氣爽,心情愈發(fā)暢快。
第四道,熟栗香稍淡,湯色呈淡綠略黃,但仍然澄澈明亮;滋味則清甜未減,滑潤地幾乎與舌頭融在了一起,不假思索地就能咽入喉中。
從第五道開始到第七道,香氣慢慢轉(zhuǎn)為雅淡的清香,掛杯香也較為持久,湯色越來越接近水色,滋味還是比較爽滑,杯底似乎還能隱隱約約聞到點點栗香。葉底勻整,肥嫩成朵,質(zhì)感柔軟,如果放到盛滿清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它的“體態(tài)”會更顯得婀娜。
就這樣,接連不斷地行了七道茶,縱然沒有玉川子詩中所描述地那樣“兩腋習習清風生”,但是心境卻早已達到,因為每一道茶都能把心情一步步地朝可以飛翔的高度牽引,直到全身心地放松,就像“悠閑”地在杯中開展的葉底一樣,悠然自得,妙在其中矣。
這種感覺誰都可以擁有,也都有機會擁有,但關(guān)鍵是要有一顆寧靜的心和一份閑暇的情致去發(fā)現(xiàn)、去尋找、去欣賞,就在你端起茗杯的時候,猛然發(fā)覺你想要的原來就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