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心目中“茶園”的概念,與18世紀很多西方人對茶園的理解完全不一樣。昔日時髦人兒八卦、調(diào)情、顯擺的園中茶會,電影、繪畫中常有描繪,這樣的茶園,同我們今天習慣的采摘茶葉的茶園之印象是全然不同的。
公元1700年,倫敦有500家咖啡館,那會兒喝茶還沒有專門的公共場所,后來托馬斯·唐宇買了一家咖啡館并開始賣些高品質(zhì)的散茶,自此茶店才慢慢發(fā)展起來,18世紀中,茶當仁不讓地成為英國社會的社交生活要素,英國人自上而下,全體著迷于這種源自遙遠東方的飲料。與此同時,一些蠻有異國風味的茶園開始在倫敦出現(xiàn)——那些尋奇獵艷者,可以在裝點著東方風格的燈籠園子里漫步,求索心中的目標,倫敦當時有兩家最有名的茶園:沃斯荷(Vauxhall)和蕾內(nèi)拉(Ranelagh)。后者比較時髦,光顧的多為中上流社會分子。如今,已變身為全球園藝愛好者趨之若鶩的英國切爾西園藝秀舉辦地。
1650年,茶葉被引入美國,那時的紐約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要求紐約要消費比英國本土更多的茶葉,于是,紐約隨后也有茶園開張,兩家比較有名的茶園開在羅斯福和查特曼大街的拐角。
說起西方茶園的源起,還一定得提到當時社交生活的另一重要場合:咖啡館。18世紀的英國,咖啡館乃男人們的地盤,女人們不能涉足,女性的地界兒在哪兒呢?通常是畫室。在咖啡館男人們把時光消磨得價廉物美,一杯茶或一杯咖啡,一般都只需花費區(qū)區(qū)兩便士,報紙則是免費的。18世紀那會兒,娛樂活動與今天相比實在少得可憐,找個地方聊天算是很重要的娛樂活動。而男男聊、女女聊,難免單調(diào),所以茶園的出現(xiàn),也可以看作是應(yīng)勢而生。在這個新設(shè)計的公共場合,從此男人和女人們可以各捧一杯茶或咖啡,開始他們或直白或曲折的聊天互動。
有名的茶園里通常有一個配備樂隊的漂亮舞廳、隱密的拱廊和花徑,垂垂長青藤之屬,園中還不時舉行音樂會、賭戲或賽馬,夜色中放起焰火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景觀。這么看來,所謂茶園,同游樂園沒什么太大區(qū)別,怪不得后人描述它們時常使用“he pleasure gardens”來形容而要容納上述諸種活動,茶園的面積必須得大,還要景致迷人,便于風流聚散。名噪一時的蕾內(nèi)拉茶園,甚至有中式的亭榭呢。
18世紀中期之后,茶園數(shù)量劇增,其中一些大藝術(shù)家出沒的茶園更成為大眾追捧的地方1742年,蕾內(nèi)拉園開張之日,當即吸引了眾多好吃、好飲、好色、好湊熱鬧之人這個園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幾乎是上至皇室,下至作家菲爾丁等各階層,人人必游之地,而游園同時還承擔了制造與流播小道消息、香聞艷史的功能,時人的回憶錄中多有記載。蕾內(nèi)拉等茶園之所以那么受歡迎,真正的原因還是它們憑借時尚的“茶”名,淡化階層與身份的障礙,為男女的自由交往大開方便之門
正因如此,一旦后來咖啡館也對女子開放,男女自由交往空間不再受限,茶園之熱便退了潮。而舊日風流氤氳、景致如畫、全民同樂的茶園社交,今人只好憑借影視與繪畫的再現(xiàn),神游之余慨嘆“俱往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