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既是一個歷史地名,又是一曲歷史劇名。像這樣以地名為劇名的歷史戲曲,在舞臺上并不多見,寧武關便是其中之一。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東渡黃河,克太原、占忻州、取雁門關,將寧武關團團圍困。三關總兵周遇吉憑借寧武關有利地形和一腔忠勇熱血,在大明氣數(shù)將盡,孤軍無援的情況下,與農民軍激戰(zhàn)七天七夜,寧死不降,終被亂箭穿身。寧武關失守,李自成便一路無阻,長驅直入,逼得崇禎帝上吊煤山。是那場大戰(zhàn),使寧武關名揚天下,走進史書。周遇吉也被搬上戲曲舞臺,晉劇、京劇、昆曲、京韻大鼓廣為傳唱。傳說,共和國成立之初,毛主席接見山西籍的一位戰(zhàn)斗英雄時就說過,你們山西寧武有個周遇吉,好難對付喲。
寧武關之戰(zhàn),周遇吉雖然失利了,但他悲壯的事跡卻受到民間百姓的敬仰。包括李自成本人,也深為感動。當?shù)厝罕妭髡f,周遇吉在渾身是箭的情況下,依然并不倒地。是李自成率眾將跪拜之后,周遇吉方才倒地。其母也是一位深明大義的人,為鼓勵兒子英勇作戰(zhàn),危急關頭率兒媳、孫子舉家赴義。因此,周母也被名列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列母(岳飛母、徐庶母、張魁母即灶王爺母)。
寧武關之戰(zhàn),周遇吉兵敗,是歷史的必然。朝廷腐敗無能,友軍不支援,以及被貶官員的投降,是這場戰(zhàn)爭失敗的真正原因。正如劇中所唱“一匹馬怎能擋千軍萬將,一桿槍怎能抵四面八方”。其實,依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那場大戰(zhàn)無論誰,都不能扭轉大局。周遇吉即使打贏,也挽救不了大明王朝即將消亡的命運。農民軍即便輸了,也絲毫不礙繼續(xù)前進的步伐。歷史的重任早已落在了李自成的肩上。
走進古關,民間的傳說似乎更多。聽老者們說,寧武關城是一座由鳳凰演變的城池,歷史上每遇戰(zhàn)爭,鳳凰便起飛,以使人民永不遭受戰(zhàn)爭之苦。是明朝后期的擴城,城墻壓住了鳳凰的兩只翅膀,再難以起飛,才導致了與李自成交戰(zhàn)的失利。神話畢竟是神話,今人誰也不會相信。但當你登上如今的鳳鳴閣,俯瞰古關時,當年的城池確也很像一只鳳凰。那北山的護城墩如鳳凰之頭,位于城中雄偉的古樓恰似心臟,東西兩關如兩只美麗的翅膀,城南的呂祖廟是鳳凰的尾巴。因而,寧武城古時也稱鳳凰城。
兒時,常常聽父輩們講起周遇吉的故事。青年時,我也多次看過縣劇團上演的晉劇《寧武關》。周遇吉滿門忠烈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古關人民。寧武關一仗,雖關破人亡,但后人還是為其修了祠堂,筑起墓碑,留下了永久的紀念。當時的周公祠堂就建在原七戶街(今人民大街)原周府旁。而周遇吉墓在東門外則有兩處。我清楚地記得,一處是在大河堡村進城的路邊,筑有碑樓一座,石碑三塊。最西面那塊紅砂石碑上刻有“明忠武威遇吉周公之墓”。另兩塊青石碑上刻著密密麻麻的字,碑文已無從考起。上世紀60年代修筑恢河大壩時,碑樓與石碑遭到毀壞。而另一處是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小山頭上。聽老人們說,那里埋的是周遇吉當時在東城門上踢出的一只靴子。前幾年火車站擴建時,縣文物部門將此冢遷至棲鳳公園內。這是目前惟一保存下的周遇吉遺址。
周遇吉是遼寧錦州人,從小就當兵,喜騎馬,愛射箭,作戰(zhàn)非常勇猛,屢建戰(zhàn)功,因而從一名京營游擊提拔到太子少保左都督,直至三關總兵。他治軍從嚴,善待百姓,孝忠皇室,威震三晉。后人便創(chuàng)作了《寧武關》搬上舞臺。因為講述的是自己身邊的事,寧武人非常喜歡。又因是一出武戲,小孩子、年輕人也都愿意看。文化大革命時,認為劇情內容反動曾被停演。之后,縣劇團根據(jù)當時的形勢要求,又新編了《寧武關》,在劇情內容、人物臉譜等各方面作了大的改動,然因不符歷史實情,戲迷不買賬,不久即流產了。而今看來,《寧武關》一劇,如不搶救,將會失傳。
《寧武關》,京劇又名《別母亂箭》、《一門忠烈》,早年曾為京劇大師余叔巖的代表劇目。劇中不僅有聲淚俱下的哭腔,還有很重的武功,一般演員難以勝任。而京劇另一大師張伯駒,也因整理搶救該劇受到指責,因為劇中的李自成是一個反面人物。
乾隆四十一年,在錦州古城西門外歸街,當?shù)匕傩者€為周遇吉修了一座祠堂。1924年張學良將軍曾去參觀拜謁。后因年久失修,祠堂荒廢。其遺址和廢墟直到1997年老城區(qū)改造時才進行了清理。
寧武關之戰(zhàn),既關系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也關系著崇禎皇帝的寵妃養(yǎng)艷姬家人的安危。
走進青島嶗山,你會聽到關于養(yǎng)艷姬的許多傳說。養(yǎng)艷姬寧武關人,能歌善舞,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被明崇禎皇帝選為妃子。1644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進北京,明朝滅亡。養(yǎng)艷姬和另一位妃子藺婉玉在太監(jiān)藺卿的保護下,化裝成乞丐,逃亡到青島嶗山百福庵出家為道,潛心研究道樂。
在那里,她們一方面將宮中演奏的古典樂曲和演奏技法傳授給嶗山各廟道士樂手及民間藝人;另一方面又結合當?shù)氐拿駱穼Φ罉愤M行改編,充實了道樂曲牌。
清廷國事大定后的一年,養(yǎng)艷姬、藺婉玉在太監(jiān)藺卿的護送下悄悄回到京城,祭典皇靈。并把對崇禎的懷念之情寫成一首短歌,題名《離恨天》,詞曰:“面前一丘土,遙望天邊萬重山。山隔萬重容易見,土隔一寸不團圓。擺設諸供品,仰望離恨天……”
二位王妃真是對崇禎有情。在三周年祭奠日那天,養(yǎng)艷姬、藺婉玉組織百福庵道士樂手,為崇禎舉辦大型祭奠活動,演奏了《離恨天》這支大悲曲,開啟了嶗山在祭祀活動中開始使用大型道士樂隊的先河。
打那以后,她們二人主要改編民歌,充實道樂曲牌,訓練道士樂隊并輔導附近一些村鎮(zhèn)民間樂隊。當?shù)孛磕甑膹R會、求雨、祭孔、祭岳、慶壽、度亡靈等大型活動,均有龐大的道士樂隊進行演奏。百福庵一時成了中國北方應風樂的一個活動中心。江南、川、陜、晉、豫及東北等地道士也紛紛來嶗山百福庵,學習各種應風樂曲牌及演奏技藝。
17年了,依然想著念著那個寵愛過她們的皇上,養(yǎng)艷姬又寫了一首悼念崇禎的歌詞《六問青天》,藺婉玉又一次為之譜曲。曲調悲哀凄涼,激憤沉郁。那年農歷3月19日,在養(yǎng)艷姬、藺婉玉共同主持下,嶗山各廟道士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樂隊,在百福庵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悼演奏會。演奏了《六問青天》:“月有圓缺花有殘,陰陽有循環(huán)。花謝開來年,江水東去不復返,稽首問青天……”由養(yǎng)艷姬領唱,藺婉玉領奏,蔣迪南親為跪拜叩擊短鐘。樂曲悲壯感人,令許多人潸然淚下。
就在這一夜,養(yǎng)艷姬和藺婉玉重新佩戴皇冠,相攜著走出庵門,在對面的山坳里,同時自縊于同一株古松之上,以同樣的方式追隨崇禎而去,實現(xiàn)了她們“伴君共登離恨天”的誓言。
而今,300余年已經(jīng)過去,走進百福庵養(yǎng)艷姬鐘鼓樓時,那歌聲、琴聲仿佛還在余繞。遺憾的是,有關養(yǎng)艷姬這些故事,在古關寧武卻很陌生。
在青島還有一條寧武關路,何時建設,因何命名,是否與養(yǎng)艷姬的故事有關,我不得而知,也無法考證。
寧武關為明代軍事重地,與皇室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明滅亡后,崇禎皇帝四太子朱慈召逃出北京,來到寧武張家崖村附近的清真寺削發(fā)為僧,法號曉安,直至坐化。后人還為其修了曉祖寶塔。
其實,再往前推,還有傳說的慧遠大師,東晉(公元334—416年)高僧,也是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俗姓賈,幼時即勤奮好學。13歲時,隨其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jīng)典以及老莊之學。后在廬山建東林寺,使之成為中國佛教凈土的發(fā)源地和古代南方佛教活動的一個重要中心?;圻h大師在寺院深居簡出,“影不出山,跡不人俗”。送客或散步,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如果過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與慧遠大師談得投機。送行時不覺過了虎溪橋,直到后山的老虎發(fā)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視大笑而別。這個“虎溪三笑”的故事,為歷代名士所欣賞。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鼻宕趯幬溆衷O立了府署,管寧武、神池、五寨、偏關四縣。應該說和今天的地級市是一樣的規(guī)格。它的城門、城樓、城墻,又作了擴建,氣勢更加壯觀。
寧武關古城墻,高三丈六,周長7里,全部為磚砌,依山傍河,易守難攻,為萬里長城的重要隘口,與偏頭關、雁門關并稱長城外三關,對北平與太原的安寧起著無可估量的作用。遺憾的是除古樓經(jīng)兩次維護保存完好外,其余均遭到了毀壞。
嘆哉!寧武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誰不說咱家鄉(xiāng)美?
深山懸空村
懸空村真正的村名叫王化溝,屬寧武縣涔山鄉(xiāng)管轄。
過去,因地處深山密林,交通不便,人口不多,村子基本與外界隔絕。就是縣里的人,多數(shù)也只知其名,未見其村。我在縣里工作了近30年,那道溝的村子多數(shù)去過,但卻偏偏沒來過這里。作為家鄉(xiāng)人,實在感到有點遺憾。
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讓懸空村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村村通公路的實現(xiàn),讓人們尋訪懸空村更加方便。
懸空村與懸崖棧道、小懸空寺、懸棺相鄰很近,同處一道深溝,被稱作寧武“四懸”。懸空村是觀賞“四懸”的第一站。
村子坐落在石崖的半山腰,遠遠望去,猶如一幅畫卷掛在懸崖峭壁之上。房屋依山勢而建,建在只有丈余寬的石崖上,再沿著石崖向兩邊擴展。整個村子,前臨深溝,后靠懸崖。為了行走方便,當?shù)厝吮阌媚静拇钇鹨粭l懸空的路,這便是村子里的街。柱子是木材,路面也是木材。行走其間,晃晃蕩蕩,真還是有些頭昏眼暈。那膽小的人是絕對不敢上去的,更不用說要長期在那里居住。房子的墻全部是用石頭砌成的,因為缺土,外面一般都不抹泥,顯得原始古樸。令人稱奇叫絕的是,如此險境,村子里竟還建有幾間二層小閣樓。
村子里原來有100多口人,近年來大多外遷,只剩33人。因此,許多房子都是長期鎖著門,無人居住,不免讓人感到有些冷清。我們走進村子時,懸空的街上坐著兩女一男,抬眼打量著走進村莊的陌生人。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端了洗臉盆,來回走動。臉盆中放著自家采摘下的新蘑菇和新毛尖茶葉。見我們上來,男孩笑嘻嘻地走到我們面前,開口說:“大爺,買些蘑菇吧,還有毛尖茶。”我問他:“你怎么不上學?”他說:“上,我在張家崖小學。學校明兒開學,今天再替大人賣一天,掙兩個書費和飯錢?!崩蓭拙浜蟮弥瑥埣已麓咫x這兒5里地,他和小兩歲的弟弟都在那里念書。學校是寄宿制,可以帶糧食,也可以交錢買飯。
男孩一直緊緊跟在我們后面,走到哪里,跟在哪里,讓人真不好意思。但由于此前,我們在另一個地方已經(jīng)買下了蘑菇,所以并無再買的意思。這時,他又很快跑回家取出兩個碗口大,形似蘑菇的黑硬片子,對我們說:“這是靈芝,可當藥用。外地客人都要買,大城市很吃香呢?!蔽液芷婀郑瑥奈绰犝f過寧武山上產靈芝呀。同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其實是砍伐后的樹樁上生長出的一種蘑菇,應該叫樹蘑菇,質地堅硬,纖維如木材一樣,能作何用,他也不知??匆娦∧泻⑷绱苏J真,同行的朋友,便掏出100元買了兩塊。我問他這有何用,他說:“權當資助了他書費吧?!?/p>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農民有吃有穿過上了好日子。但有些地方由于條件限制,農民的生活依然還很艱苦??粗呛⒆舆h去的背影,我們互相議論起來,如果是城市,像這樣大的孩子上學都還要家長接送呢。誰又會為父母著想,誰又能做買賣賺學費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愿他好好學習,早日走出貧困。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街上那幾個人依然坐在那里,一直瞅我們停車的地方。朋友走過去跟她們拉呱起來,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老婆婆說:“我們是給你們車呢。”她還說,經(jīng)常有幾個騎摩托的后生趁車主不在來偷東西,如果看見村里有人哨,他們就不來了。山里人多實誠啊!
懸空村因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村里人基本不燒煤。燒火做飯全都是用柴,一直沿襲至今。
村里的土地全部都在山頂上,據(jù)說都還是平地。因無霜期很短,主要耕種莜麥、山藥蛋、碗豆、大豆,這是當?shù)剞r民的主要食糧。
村子里有大片森林,生長著落葉松、云杉。當年搞集體時,靠合理采伐木材,村民的收入還算可以。林間,生長著數(shù)十種中藥材,還有蘑菇、蕨菜、毛尖茶,是村民現(xiàn)今的主要收入來源。
令人驚嘆的是,村子里竟有四五個泉眼,人畜吃水并不困難。
村子為什么要建在這里?何年代建村?誰也說不清。
汽車只能停在離村200多米的坡上。進村,須經(jīng)過灌木叢中的羊腸小道,特別是臨村那一段,極陡,險若登天。
懸空村的旅游尚未開發(fā),游人只是慕名而來。村民急盼有識之士前來投資,共享資源。碰巧的是,我落筆之日,《山西晚報》刊登了山西省公布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王化溝村榜上有名。于是我相信,這里旅游業(yè)的開發(fā),為期不會太遠了。
品讀蘆芽山
蘆芽山為三晉第一崇山,大大小小的山峰,宛若蘆竹嫩芽破土而出,時隱時現(xiàn)于翻騰的云海中,故而得此名。
它坐落在我的家鄉(xiāng)山西省寧武縣境內,故我登山極為方便。
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開始登蘆芽山。那時年輕氣盛,一股腦兒只顧快行,路邊景致全然不顧,目的只為登上那2745米高的太子殿。幾次,十幾次,未曾有片語感言。
記得多年前,我在家鄉(xiāng)工作時的一個周日,時任省旅游局局長的楊建峰到蘆芽山作一次旅游資源開發(fā)調查,縣政府決定安排個帶路人。那時,蘆芽山旅游區(qū)尚未開發(fā),熟悉林間小路的人不多,于是我主動請纓,陪同楊局長一行十幾人踏進茫茫林海。
楊局長邊走邊看邊問,我邊走邊答,有時竟無言以對。登山雖多,知山卻甚少,心中不免有些慚愧。
打那之后,開發(fā)蘆芽山旅游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也就是那次之后,我才逐漸悟出了登山重在賞景的道理。重登蘆芽山,我便走得慢了,看得細了,每次登山,總能發(fā)現(xiàn)它的一些奇特之處。
蘆芽山是綠的海洋,林海蒼莽,綠無邊際。漫步于林間小道,頃刻間被綠所淹沒。參天大樹,直徑盈尺。自生幼苗,茁壯成長。偌大的樹冠,你連它,它接你,如同一把把遮陽傘,把藍天遮得嚴嚴實實。過人頭的灌木,齊腰深的野草,漫山的野花,似一塊綠色地毯鋪滿大地。碧綠、淡綠、淺綠,盡是綠的天地;深綠、墨綠、嫩綠,全是綠的世界。頭頂縱橫交錯的樹枝時而會阻你前行,腳下光滑的草皮常常又拉你后腿。林海中處處是路,又處處無路,前面的人一定要慢些,而后面的又必須緊跟,如若掉了隊,那可是十分危險的。行走其間,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何謂原始,何謂原生態(tài)。
蘆芽山的樹以落葉松、云杉、油松為主。落葉松俗名紅芊,樹干高大筆直,樹冠整齊美觀,樹葉尖而如針,可望而不可近。材質堅硬,耐腐蝕,蟲不害,是最好的建筑用材,也是北方優(yōu)良速生針葉樹。所以當?shù)亓鱾髦凹t芊蓋房三百年,拆下來也能賣個好價錢”的說法。據(jù)說應縣木塔,千年不腐,用的就是落葉松。它秋冬落葉后,就換上了金黃色的外套,在皚皚白雪的襯托下,使蘆芽山顯得更加壯觀。而云杉、油松則為四季常綠,樹冠大,針葉長而粗,除可作建筑用材外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城市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北京、太原、大同等城市的園林部門和單位都在此選調過樹。早些年香港也專門到此選購過圣誕樹。
蘆芽山上生長的野草、山花種類很多,據(jù)說有幾百種草本植物和幾十種中藥材??此撇黄鹧鄣暮聊┬〔荩苍S還是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里的“寧武烏頭”便是其中之一。而最令城里人喜歡的莫過于山丹丹花,如果你細心觀察,那火紅的花瓣或許就會在你腳前,勾起你對那段火紅的革命歲月的回憶。更令人稱奇的是那享譽三晉的銀盤蘑菇,它與一般蘑菇不同,只生長在蘆芽山草叢中的“圈道”里,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清代傅山先生游蘆芽山,品過銀盤蘑菇,寫下了“蘆芽秋雨白銀盤,香簟天花膩齒寒。回味自當?shù)绞?,不知瑤柱美何般”的贊美詩。銀盤蘑菇營養(yǎng)價值很高,采摘比較困難,因而價格昂貴。你若立秋至白露間登山,途中定能碰到手提籃子采摘蘑菇的農婦。
游蘆芽山,你能看到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鳥褐馬雞。山下的養(yǎng)殖場,幾十只人工飼養(yǎng)的褐馬雞正在為游人展示風采。褐馬雞身高60厘米,體長1米至1.2米,重約5公斤,全身呈黑褐色,面部及眼睛為紅色,尾羽呈白色,善奔走,性機智,性情暴躁,喜爭好斗。最珍貴的部分為22片成雙排列的尾羽,從漢代起便是朝廷武官的配飾。日本侵略者曾把褐馬雞作為掠奪的對象,用其羽毛點綴高級軍官的軍裝。
特殊的地理,特殊的氣候,特殊的山水為各種野生動物的棲息創(chuàng)造了條件。頭頂,不時會看見鳥兒自由地飛翔,越過一棵棵大樹,或在覓食或在選巢。它們的顏色是炫目多彩的,歌聲也是千腔百調的。腳下,又經(jīng)常會碰到野兔、松鼠、山雞在奔跑。
蘆芽山氣溫很低,天氣變化無常,每年“五一”至“國慶”為最佳登山時節(jié)。5月,汾河流水嘩啦啦,而山上背陰面還可看到未化的冰雪。山下是紅彤彤的艷陽天,而山上可能陰云密布,雷電交加。史書記載:“五月飛霜,千載凝冰,時或山上雨而山下晴?!?/p>
登蘆芽山既是體能的鍛煉,也是對膽量的考驗,步行10多里崎嶇山路,汗水漣漣,腿疼腰酸。險處雖僅二三,但絕不遜于華山。臨近山頂“太子殿”前的“束身峽”、“九光梯”令許多人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而太子殿旁的“舍身崖”聽其名便出一身冷汗。在大約10平方米左右的山頂上,無從考究何年何月何人在此建筑了這座小廟。廟墻外僅留下不到一米的空地,下面即是萬丈深淵,稍不留神便會舍身。我雖多次登上太子殿,然因膽子不大,始終未敢近前,也不主張我陪的客人貿然去試。1986年,我陪浙江蕭山市的客人登蘆芽山,穿林海,上石山,看到那懸崖、峭壁、險峰時,多數(shù)人拍手稱奇,但又不敢近前。這如同我走到大江大海邊,也總是心有余悸。
但游蘆芽山,一定要登太子殿,不登太子殿,不算登蘆芽山。只有站在太子殿前,才能一覽眾山小,感受它的雄,感受它的險,感受它的奇。它象征你的事業(yè)如日中天,永遠向上。此時,沿途的疲勞就會全部消除,你仿佛置身于一個無拘無束的世界,任你高歌,任你吶喊,那聲音在天地間久久回蕩。
據(jù)傳太子殿的佛祖,還保佑百姓風調雨順。舊社會每逢遇到干旱時,老百姓就自發(fā)組織到蘆芽山祈雨,而陽方口鎮(zhèn)的三岔村祈雨最靈,傳說那里是佛祖的外甥。祈雨的隊伍頭戴柳梢編的草帽,赤腳步行,日夜兼程,直至蘆芽山,跪拜太子殿的佛祖。直至降雨,旱象解除,方可回程,沿途還不準女子觀看。三岔村至蘆芽山150多里,那時又無公路,赤腳前行,是何等的艱辛,又是何等的愚昧。
蘆芽山不僅風光秀麗,歷史上還有很多廟宇,早在唐宋時就是佛教圣地。史書記載,唐宋時,蘆芽山中已是寺廟林立,香火鼎盛,僧侶如云,寺廟達300余處。若要留心,至今仍可看到被毀廟宇留下的一些遺跡。
蘆芽山寺廟的毀壞,皆為歷代戰(zhàn)爭所致。據(jù)傳,主要是毀于清初。因為明崇禎的四太子逃于寧武,讓大清帝國很不放心,他們派人查找了許多寺廟,找不到便毀壞。
我胡思亂想,疑團滿腹。那么多寺廟,那么多僧人,加上參拜者,那時的護林防火又是怎么搞的呢?難道說那時蘆芽山?jīng)]樹,但史書上記載:“蘆芽山,其樹木、梵宇、奇泉、怪石乃與五臺山比肩齊名者也。”
滿山森林,眾多寺廟,防火工作真還是一件大事。
天池消夏
屈指細數(shù),已有好幾年沒來天池了。
這里的水,這里的魚,這里的路,這里的一枝一葉總是讓我產生綿綿不絕的牽掛。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曾凝結著我的心血;片片松林中曾有我灑下的汗水。記不清,數(shù)不起,多少次或領導,或學者,或同行,或朋友,漫步池邊,領略它的風光,追溯它的歷史,探尋它的奧妙,共商它的未來。
夏日的天池,天氣分外涼爽。微風習習,青草舞動,野花招手。一絲絲透心的涼爽夾著泥土和湖水的氣息拂面而來,我又一次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湖面依然那樣大,水還是那樣清。平靜的湖水仿佛一塊巨大的鏡子,在紅日照射下,把四周的樹木、山花倒映湖中,為攝影愛好者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時機。幾只汽艇來回穿梭其間,游客喜笑顏開,這是我多時不曾看到的場景。今天,人們終于有條件行進在湖水中,感受那另一番情趣了。
天池的水溫很低,人在水中時間稍長就會抽筋。因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從沒有人愿學游泳。即使外地來的好水性者,只要進去,也難免有去無回。所以,多少年來老百姓始終不敢利用它。直到今天,旅游業(yè)的興起,天池方顯勃勃生機。
天池的魚很多,以鯉魚、草魚、鯽魚為主。因自然繁殖居多,生長較快。因氣溫偏低,水草豐富,這里的魚味道鮮美,腥味不重,歷史上曾為皇家御品。然而當?shù)厝罕?,過去既不喜歡吃魚,也不會捕魚,天池成為魚類生存的理想之地,10多斤重的魚屢見不鮮。而城里的人經(jīng)常去那里釣魚,朋友共餐,盡飽口福。這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池魚的身價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如果你能在湖邊的小餐館吃上一頓新鮮的清燉鯉魚,那才叫不虛此行。
如今,環(huán)湖公路已經(jīng)修通,乘車繞湖,右手綠茵茵的山,左手清粼粼的水,湖光山色,詩情畫意,心情無比愉悅。
走進了那片松樹林中,當年植樹時的情景立刻在腦海中浮現(xiàn)。改革開放之初,時任縣委書記呂茂田、縣長樊述賢就把綠化天池列為一件大事,連續(xù)三年,每年春秋組織機關干部,自帶工具,自帶干糧,在天池栽樹。而今,松樹成林,一棵棵,一片片,把天池裝點得更加漂亮。腳下那些沉睡千年的瓦礫猶存,見證著天池的歷史與輝煌。
天池最早成為旅游勝地,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此后,有北齊帝高偉、隋煬帝楊廣、唐李淵、李世民、后漢帝劉淵等16個皇帝先后到此游覽。北魏孝文帝為試驗天池水的流向,曾用金珠穿在魚上,后放入水中,結果那些魚都從恢河流了出來,證明了天池為恢河即桑干河之源頭。史書還記載,隋煬帝在此修建過規(guī)模宏大的“汾陽宮”。唐初,又設過牧監(jiān),大批戰(zhàn)馬在此飼養(yǎng)。誰會想到,當年栽樹挖坑時的那些爛磚片瓦,竟是今日考古的重要依據(jù)。
天池坐落于山西寧武縣城西南20公里的1954米高的山上,寧武人習慣稱其為馬營海,也稱母海。它與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長白山天池齊名,并稱我國三大高山湖泊。它的水域面積既沒有天山的大,也沒長白山的大,然而寧武天池的奇特之處在于,其不遠處還有一個略小于它的湖稱之為公海,一雄一雌儼然是夫妻一對。周邊還有5個規(guī)模不等,都有名稱的小湖泊為其助威,形成一個罕見的高山湖泊群。并且它是《水經(jīng)注》、《山海經(jīng)》史書中留有筆墨的一個高山湖泊,許多名人都為它大唱贊歌。金代元好問在游覽天池后曾寫下“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晉堂堂四望開。不上元朝峰北頂,真成不到此山來”。
天池周圍還是一個濕地公園,成群結隊的國家保護動物黑鸛,把這里作為棲息繁衍之地。甚至美麗的白天鵝也把這里作為遷棲的客棧,來去自由。
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一位高官行至寧武,看天池,深為它的神奇而感動,便要求縣上挖渠放水,尋找水源。當時縣領導深感責任之重大,不執(zhí)行吧有違領導意旨,執(zhí)行吧一旦放完水,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于是便組織了一支隊伍,應付此事。所幸,那位領導不久異位,天池得以保存下來。
此行,更令我驚喜的是,縣水利部門近年在這座山上又建成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暖泉溝蓄水工程,形成一個1200畝大的人工湖,其水域面積遠超天池。四周的緩坡上,已是野花奪目、肥草過膝、小松碧綠。湖內的野鴨和魚又泛起陣陣碧波,前來釣魚的人是那樣悠閑自得。因是陰雨天,大霧忽來忽去,游輪、汽艇只好整齊地排在湖邊。一個新的旅游景點又已形成,國家體育總局已將其列為水上項目的訓練基地。
為了合理利用暖泉溝的水資源,縣上準備鋪設兩條管道,一條將水引入天池,以補充天池水量下降,水域面積減少的實際。另一條將引入縣城,作為工業(yè)用水,緩解縣城供水緊張的狀況。
天池是一部歷史畫卷,需要靜心品讀。天池是一部地理志,需要潛心研究。天池有許多神奇故事,等待你挖掘整理。然而,這一切我都自感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