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苞先生乃清代名將楊遇春之后,祖籍四川崇州,于1920年出生于成都前衛(wèi)街“成都四大名園”之一的楊官保府。先生幼承家學,高中畢業(yè)后因志于學農(nóng),于1942年考入川康農(nóng)工學院,院長魏時珍是著名的數(shù)理和哲學家,教務長胡少襄是著名數(shù)學家。先生1945年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其時畢業(yè)論文是《川西地區(qū)藥用植物的栽培》。他此后即在成都從事銀行工作。先生因得父輩好友、四川省圖書館館長、著名史學家蒙文通教授的啟發(fā),開始閱讀歷史典籍,于1946-1949年間讀了《說文解字》、《近思錄》、《續(xù)近思錄》、《中華二千年史》、《四史》、《通鑒紀事本末》、《文史通義》等書,并受到蒙文通較授的指導。新中國成立后,先生繼續(xù)在銀行工作,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農(nóng)村勞動改造,后來又到川北綿竹天池煤礦繼續(xù)勞動改造。在礦區(qū),先生學習中醫(yī)知識,閱讀了《內(nèi)經(jīng)》、《傷寒論》、《本草備要》、《靈樞》、《難經(jīng)》和《針灸大全》,學會了針灸治病方法,寫成《針灸的中醫(yī)學基礎(chǔ)》。先生于1981年從礦山回到成都,編寫出《陽臺養(yǎng)花與垂直綠化》,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繼又出版了《綠籬》。此后,他陸續(xù)在各種文史刊物上發(fā)表系列文史研究論文,于1988年8月受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先生自1999年以來將文史研究論文結(jié)集出版,計有《楊正苞文史稿選》、《正苞八十后稿》、《正苞八五后稿》三種。此三集的論文涉及的學術(shù)層面有史學、考古學、民族學、文學、社會學、語言學、醫(yī)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實可稱為雜學。
先生因?qū)攀袷芳柏登际酚幸恍┏醪窖辛?,先是寫成《蜀名及蜀人的由來?載《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認為《說文》對“蜀”(shǔ)字的解釋未能觸及“蜀人”及“蜀地”的實質(zhì)?!笆瘛睂嵤前ǔ啥计皆趦?nèi)的今四川西南部古居民的自稱和他稱,以及這一地區(qū)名。至于陜西漢中地區(qū)也曾稱“蜀”,那是蜀人曾經(jīng)領(lǐng)有之故。“蜀”字是殷人所造,在殷墟卜辭中乃以“目”代首,突出了蜀人的眼睛形狀,字的左彎代表上肢,右彎代表身軀,彎中所包的“蟲”字則是殷人視蜀人為異類所加的貶義符號,如蠻、閩等字。至于周原h(huán)辭中的“蜀”,就顯而易見是縱目人的形象了。這也說明了他們是寶雞地區(qū)姜炎部族沿嘉陵江南下進入巴蜀的支裔,蜀人乃以他們?yōu)橹黧w,包括少數(shù)黃帝族及濮越等少數(shù)族組成的地緣性族群。在《古蜀的“三王”與“二帝”別說》(載《成都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一文中。先生認為《華陽國志·蜀志》中引《蜀王本紀》:杜宇止朱提的“提(tí)”系“邑(yì)”字的音誤。朱邑,古地名,轄今都江堰市岷江西岸及崇州市北東地區(qū)。先生還推定杜宇所止的具體地點當在今都江堰市玉堂、中興一線。該文發(fā)表半年后,考古發(fā)現(xiàn)的青城鎮(zhèn)“芒城”果在附近。
在《“芒城”聯(lián)想》(載《文史雜志》1999年第1期)及《“芒城”再想》(載《文史雜志》2001年第1期)二文中,先生根據(jù)古史對岷江上游冉、駹族的記述與當?shù)氐膫髡f和“芒城”地區(qū)居民呼此城為“蠻子城”的名稱啟發(fā),按“蠻子”乃平原居民對岷江上游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羌族)的泛稱,以及新津?qū)毝盏凝堮R古城之名,推斷“芒城”之“芒(máng)字”乃“駹(máng)字”的同音字誤,芒城乃隴人所建之城,故稱“駹城”,也即杜宇部族下到平原后所建的第一座城。
在《從成都平原考古新發(fā)現(xiàn)看古蜀歷史》(載《文史雜志》1997年第3期)及《古蜀人與成都平原古城址群》(載《文史雜志》1998年第4期)二文中,先生據(jù)幾座古城的考古文化、內(nèi)涵,及與兩座修建年代相近的“芒城”(當?shù)厝朔Q“上芒城”)和“雙河古城”(當?shù)厝朔Q“下芒城”)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紫荊古城”的模式同于“上芒城”、寶墩古城有“龍馬”之名的情況,推定它們皆系駹人杜宇部族所建。杜宇部族與魚鳧部族南北對峙爭勝長達千年之久。杜宇部族取得最后勝利統(tǒng)一全蜀與三星堆文化的隕沒有關(guān)。杜宇和蜀女朱利婚盟的今崇州北東部味江地區(qū)乃岷江上游稻作文化的發(fā)祥地。
在《三星堆青銅雕鑄品的文化內(nèi)函》(載《文史雜志》1996年第4期)與《三星堆“青銅獸面像”辨》二文中,先生將青銅人面像加以分類,并簡要說明若干重要青銅雕鑄品的由來及其文化內(nèi)涵。三星堆出土的一大型青銅面像在成都展出時標名為“青銅獸面像”或“銅縱目獸面像”。先生觀后認為,面像額上有一云紋飾,表示上通于天;雙眼呈柱狀突出,表示為視力超人的千里眼;兩耳特大,耳上廓擴展如島翼,表示聽力超人的順風耳;不見尖角及獠牙等獸類特征,卻有顯著的眉和眉嵴,因此它不是獸面而是“超人”——神的面像。這其實與古民俗用以辟邪的“吞口”瓢畫像和石刻“泰山石敢當”像雖像貌兇惡,但皆認作為神像之理相同。而三星堆面像則更形象。更接近于人一些。
在《關(guān)于嫘祖文化的思考》(載《文史雜志》2001年第1期)與《古蜀史上的地名四辨》(載《文史雜志》2006年第6期)二文中,先生引《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有二子,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指出其中的若水乃洛水的傳抄之誤。若水,一般認為即今之雅礱江,流經(jīng)崇山峻嶺,水流湍急,乏舟楫之利,地區(qū)偏荒,居民稀少,且有金沙江及大渡河相隔,距蜀地甚遠,定非昌意降居之地;而洛水即今之石亭江,與蜀地毗鄰,早已開發(fā),故得娶蜀女昌仆。朱提乃朱邑之誤,“芒城”為“駹城”之誤,已如前述?!度A陽國志·蜀志》:“杜宇乃以江、潛、綿、洛為池澤”一句,江指岷江,綿指綿遠河,洛指石亭江已獲公認,唯潛水在何處,則意見紛陳。先生認為“潛”乃“湔”之誤。四水均發(fā)源于盆地西北,略呈平行流經(jīng)蜀地,湔江為沱江上源,在岷江與石亭江之間。又《華陽國志·蜀志》引《史記》、《漢書》謂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的“沫”字乃“漢”字之誤,離堆既不在樂山,而溷崖之鑿也并未起到“避沫水之害”的作用。在《治水安民羌人首功》一文(載《文史雜志》1995年第1期)中,先生稱,我國歷史上治水安民的功臣,最為人知的有四位,第一位是上古的大禹。他因勢利導,采用通塞暢流之法,使江河暢,溝洫通,消除了水患,使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坝沓鑫髑肌睘楣攀匪d。第二位是第五代蜀王鱉靈,約當周頃王至景王時期(公元前618-前520),成都平原又發(fā)洪災。第四代蜀王杜宇之相鱉靈鑿通寶瓶口地震裂縫,東別為沱以分岷江水勢,從而建立起都江堰的雛形,解除了岷江水多之害。關(guān)于鱉靈的族屬問題,當以荊人說為主,其依據(jù)是《蜀王本紀》所載:“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尸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尸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紀》摻雜了一些神話,可加以剔除。其大意是,荊地有一人名鱉靈,逃跑了,荊人沒有捉到他。鱉靈溯江而上到了蜀國的郫邑開始活動,見到蜀國的望帝,望帝任以為相。從其溯江西上而不是順流東下的異常行動與望帝相見即獲信任以及此后得到蜀人的擁戴來看,鱉靈當是姜炎族由嘉陵江、漢江進入鄂西的支裔。他們族問可能有一種彼此識別的暗記,而鱉靈的治水法也是循大禹的通利之法,一脈相通。至于秦蜀守李冰治水,也沿通利之法。他依靠的治水群眾——梅(岷)山七圣全是羌族,傳為他得力助手的“二郎”實為氐語“爾郎”(氐羌人的獵神),豎眼是縱目的夸張,身隨一犬正是獵人的形象。南宋以前李冰和“二郎”是分廟祭祀的,南宋朱熹為解決崇德祠與二王廟之爭,始創(chuàng)“二郎”為李冰之子的說法。父子合祀一廟,為南宋以后的體制。至于“二郎降龍”、“李冰斗犀”的人神轉(zhuǎn)換以及“魂歸天彭門”之說,皆為羌人之想;對李冰稱“冰兒”,輩分不分,亦為羌人所習,故亦不排出李冰系入秦為官治水而有名的羌人。
在《氐羌同源及其最后一次南遷》(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l期)中,先生舉出氐羌同源的諸多史實:古史上“氐羌”連稱,氐羌的軍事行動多聯(lián)合進行;族源上都認炎帝為始祖,其分布區(qū)域及語言也略同;歷史上常將他們互稱(如白馬氐也稱白馬羌。氐,實即南下低地的羌人,因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變化而出現(xiàn)了某些次生性的差異而已)。先生認為,唐初為防御吐蕃而以羌人地帶作為漢藏間的緩沖帶(北起甘肅南部,中經(jīng)四川西北,南到西藏察隅等地),還在其內(nèi)線重要地設(shè)置了巡檢司。唐的這次安置行動即氐羌被動的最后一次南遷。
在《成都建城始于開明五世時期》(載《文史雜志》2000年第2期)一文中,先生認為由郫遷成都的應是開明五世,因為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的豐富非短期所能聚集。早在開明五世徙治成都(約公元前530年左右)前,成都已是一座人口聚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相當發(fā)達的集市。遠早于此,十二橋就存在著商代大型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在其北面和西南面也留有許多古遺址,羊子山土臺證明已有祭祀活動,說明成都已是一個擁有相當集中化權(quán)力的政治中心,支配著大批手工業(yè)、建筑業(yè)、運輸業(yè)者和掌握了一定專門技術(shù)的人。這應是開明移治前的早期活動。開明移治成都之地,自成都邑,當即成都建城之始;因為廣義的“城”即指城市,早于秦建成都城二百余年。
在和朱開元先生合寫的《金沙遺址推想》(載《文史雜志》2003年第5期)一文中,先生認為《辭海》對“青羊肆”的辭條解釋有誤;因青羊官乃是老子沒后之建,而青羊肆則在老子生活或更早的年代就已存在,故有老子告令尹喜:“子行道千日后到成都青羊肆尋吾”;又青羊?qū)m是供奉老子的道教官觀,而青羊肆則是一個商店和手工業(yè)作坊形成的集市。從迄今為止的歷史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只有金沙遺址堪當青羊肆之稱,亦即開明五世遷治成都之地。其文物的埋藏當是在秦兵逼近成都時秘密進行的,故器物保持完好,放置有序而不為秦人乃至一般蜀人所知,得以在地下沉睡二千余年。
作為“薛濤研究會”的會員,先生寫了近20余篇有關(guān)薛濤的文稿,有許多重要的發(fā)現(xiàn)和論據(jù)。在和劉玉珊先生合寫的《說薛濤的一首謎語詩》(載《薛濤與望江樓》第三期),對薛詩《詠八十一顆》的千古之謎以“櫻桃”而得解。在和館員任子立、劉玉珊二先生合寫的《讀薛濤詩辨其享年與婚戀》(載《薛濤與望江樓》第三期)中,先生據(jù)薛濤《段相國游武擔寺病不能從題寄》一詩中自道當時年貌:“消瘦翻堪見令公,落花無那恨東風。儂心猶道青春在,羞見飛蓬石鏡中”,認為薛濤時屬將老未老之年,即一般女性之更年期,約在45歲左右。此詩寫于長慶元年(821),上推45年,即大歷十二年(777)左右,當為薛濤生年;其卒于大和六年(832),享年54歲或55歲。先生據(jù)薛濤《別李郎中》所言,首次提出她在元稹情變失望后和李程的又一次戀情;并進而推斷《贈遠》二首乃薛濤遭逢李程情變后寫給李程的(此前多認為贈元稹之作)。在《詩人、才女、情癡——薛濤》(載《巴蜀文化研究會論文集》)一文中,先生再次論述了薛濤多才多藝,不僅寫了許多好詩,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書法家、音樂家和工藝美術(shù)家,并贊譽她雖然廣交游而對愛情卻很真摯(如先對元稹,后對李程的戀情)。先生在《薛濤生平三件大事再探》(載《薛濤研究論文集》)中,論述了詩人入“樂籍”并非自愿,而是“韋皋令之”。而濤對此心存怨忿,所以韋皋對濤雖先有寵幸,后有尊重;但卻未見濤有感謝之詞,只有哀懇之詩,如《十離詩》、《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先生認為濤獻詩獲釋回成都后,即僑居浣花溪過著自由的生活,其間必有一個“脫籍”的過程。此“脫籍”當系韋皋為之。至于“校書”之名,則是蜀人對才學之士的美稱,并非“校書郎”的實授。
在《“枇杷門巷”何從來?王建薛濤并蒙冤》(載《文史雜志》2001年第4期)中,先生認為“枇杷門巷”既無依據(jù)且乏常識,濤詩及有關(guān)和詩均未提及枇杷之名,枇杷實對王建詩“琵琶花”的曲解。枇杷乃果樹名,冬天開花,花小白色,無觀賞價值,果次年初夏熟,香甜可口。至于“門巷”之稱更為荒謬。按“門巷”乃妓院之別稱。把一個一時被迫入樂籍的弱女,能夠?qū)懗觥冻耆擞旰笸嬷瘛愤@樣以高潔勁健自喻和《籌邊樓》這樣滿溢壯美情懷,心系國運,富有政治遠見的女詩人,說成是妓女,乃是輕薄文人的無聊之談。
正苞先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九十高齡,因早年下放煤礦勞動,腰椎受重傷,以致腰痛復發(fā),兼患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握筆困難,視力衰退,但仍艱辛地筆耕不輟。先生歷經(jīng)歲月滄桑,對人生已有清澈的認識。他曾說:“劇終的謝幕,自己一生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如果觀眾對這個角色是尊敬,是喜愛,是同情,那么就坦蕩微笑地退場吧!”
先生尚未退場。我們永遠尊敬他,喜愛他,同情他,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