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邊防部隊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為非計算機專業(yè)學員開設的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一般應用的課程。本文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jié)合一些地方院校的教學經(jīng)驗和實踐,對課程提出幾點改革建議。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考核體系;課程交叉融合
隨著部隊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裝備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已被邊防部隊廣泛應用于訓練、執(zhí)勤、通訊、防衛(wèi)、處置突發(fā)事件和反恐等各項工作中。這就要求邊防部隊的每個干部戰(zhàn)士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能素養(yǎng),同時也對部隊院校學員計算機基礎應用技能的培養(yǎng)方面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反觀邊防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還停留在四、五年前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上,面對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面對信息素質(zhì)不斷提高的入校學員,面對邊防部隊日益增長的新需求,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邊防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課程只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主要內(nèi)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tǒng)、漢字錄入、Word文字處理、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學年開設。隨著新形勢的日益增多的新需求,院校在計算機教學與計算機普及應用方面的問題也隨之突顯。
1.1學員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
邊防部隊院校,特別是指揮類院校的學員,絕大多數(shù)是經(jīng)過全國邊防部隊統(tǒng)一招生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戰(zhàn)士。他們大多具備高中文化程度,在部隊服役了一段時間,是同年兵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不同地區(qū)的計算機普及程度不同,中學對學習信息技術課的重視程度不同;同時由于他們在部隊時因崗位職責不同而接觸計算機的頻繁程度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學員一入學,其計算機基礎水平就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們先后對兩個新入學學員隊進行問卷調(diào)查,學員的基礎大致可分為四類:A類是熟悉計算機常用操作,部分學員通過了某些省級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或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B類是會漢字錄入和簡單操作;C類是只會上網(wǎng)聊天、玩電腦游戲;D類是完全沒有基礎。調(diào)查情況見表1。
結(jié)果顯示,隨著國家基礎教育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和深入,隨著部隊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入校學員的計算機基礎將會逐步提高??梢灶A見,問卷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將會往正向(→A類)增加。
1.2課程設置不適應新形式需求
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快速發(fā)展的學科,其技術和應用日新月異,這就要求計算機教學的內(nèi)容也要隨之不斷更新和發(fā)展變化。在“向科技要警力,要戰(zhàn)斗力”的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公安邊防部隊正在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從《十一五邊防部隊的信息化總體規(guī)劃》中可以看到,今后的計算機應用絕對不是會輸入漢字,會打印文稿那么單一,它需要我們的學員具有信息化思想,即能認知以計算機為主要設備的信息技術的主要功能及其應用,能自覺地使用計算機及網(wǎng)絡技術來處理工作中的大小巨細。但是,大多數(shù)邊防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yè),只開設一門信息技術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且教材內(nèi)容缺乏針對性,千篇一律、墨守成規(guī),根本不能體現(xiàn)淡化理論、突出應用、貼近實用等特色。其他學科的課程,與計算機應用交叉融合很少,也很少提出對學員的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所以,當前院校的計算機及其應用課程的設置已經(jīng)跟不上部隊的發(fā)展需求了。
1.3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效果不好
長期以來,部隊院校受部隊管理模式的約束,所有教學活動都以學員隊編制為單位,實行大班上課(學員隊大多都超過60人,有的甚至超過100人)。在同一個教學班里,學員的計算機基礎有差異,但卻使用同一個教學大綱,同一本教材,講授同一樣的內(nèi)容,其結(jié)果是基礎好的學員“吃不飽”,對所學內(nèi)容失去興趣,缺乏學習動力,甚至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學員上機玩游戲,影響課堂秩序,影響其他學員的學習注意力;而基礎差的學員則“吃不了”,跟不上課程進度,對學習內(nèi)容失去信心,學習效果不佳。
雖然以“黑板+板書”的教學方法已被“多媒體課件講解+演示”取代,但是有相當多的教員在授課方式上還脫離不了傳統(tǒng)的以自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他們習慣處于主體地位,學員只能被動地跟著教員的思路去學習[1]。教員講理論知識時,學員感到枯燥乏味;教員演示操作時,學員又眼高手低;學員上機實踐時,對于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往往又感到力不從心。
1.4課程考核體系不夠完善
大部分院校對計算機課程的考核都采用“筆試+機試”的形式,且習慣性以筆試成績?yōu)橹?,作為課程成績的評價依據(jù)。就計算機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而言,這種評價方式并不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學員的學習效果。有些學員上機操作困難重重,但在考試前,下足功夫猜題套題、突擊用功、死記硬背,也能得到較理想成績。曾經(jīng)有個這樣的學員,他筆試拿了90多分,在班上排名第二,但機試卻不及格,綜合評分為良好。類似這種情況還時有出現(xiàn),說明我們的計算機課程考核體系還不夠完善。
1.5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缺乏持續(xù)性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一般都安排在第一學年開設。但在課程結(jié)束后,對學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過去式。雖然有些專業(yè)的某一、兩門課會對計算機應用有需求,但為數(shù)不多;雖然有些院校會組織計算機等級考試、漢字錄入比賽等活動,但這些活動都是部分的或個體的行為,不成氣候;雖然院校定期向?qū)W員開放電子閱覽室,但由于其他課程對計算機應用需求極少,學員上網(wǎng)毫無學習目標可言,電子閱覽室也變相成為上網(wǎng)聊天、看電影、下載歌曲、玩游戲的娛樂室;而且,院校的計算機教室為保證當期開班的學員正常學習使用,很少對其他學員開放。所以,課程結(jié)束后,大多數(shù)學員課余沒有使用計算機的機會。久而久之,學員對所學的計算機技能生疏了,但計算機技術卻一直突飛猛進地發(fā)展變化著,到學員畢業(yè)時,大多數(shù)學員又成為計算機的門外漢。
2地方同類院校的教學經(jīng)驗
邊防部隊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yè)在計算機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地方大學二本及獨立學院遇到的問題類似。就業(yè)壓力對畢業(yè)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應對新形勢、新要求,這些院校在計算機教學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他們采取分層次教學、任務驅(qū)動式教學、模塊化教學和講座式教學等方式;在課程設置上,結(jié)合教育部的培養(yǎng)要求、院校自身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增設了幾門計算機應用課程,如網(wǎng)頁設計、數(shù)據(jù)庫、程序設計語言、圖片處理、動畫制作等課程;在課程考試評估中,更注重學生的平時實驗操作,采用“筆試+機試+平時”的方式來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當然,地方院校與部隊院校還存在著不少區(qū)別。首先是生源不盡相同,部隊院校學員有來自部隊戰(zhàn)士,也有來自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專生等,生源構成復雜,基礎相差懸殊。其次是院校的管理制度不盡相同,部隊院校更注重行動一致的集體意識,對自由選課的學習方式不太提倡。第三是部隊院校的學員沒有就業(yè)壓力的影響,學員的自我危機意識不強。這些不同,決定了部隊院校不能完全照搬地方院校的做法,必須探索出適合部隊院校特點的計算機教育改革路子。
3教學改革設想
3.1課程設置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知識教學的進一步推廣和內(nèi)容的拓展、完備,高等學校,包括部隊院校的計算機教育不再是“零起點”了。以Window操作系統(tǒng),Office辦公組件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計算機基礎課的教育和課程設置應該重新論證。
考慮到中小學的教學受升學應試的影響,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不太重視;又考慮到不同地區(qū)計算機應用發(fā)展的不平衡,造成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的不一致;再考慮到部隊戰(zhàn)士的工作崗位的不同,對計算機應用的程度不同等因素,“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不能省,但是就其學習目標上,應該比中小學的要求更上一層樓,要從中小學以認知教學為主,提升為以實用技能、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以任務驅(qū)動式教學為條塊,突出操作技能,重新研討教學大綱;適時補充計算機的新應用實例、補充部隊的信息化建設案例,充實教材,拓展教材,使教學內(nèi)容更貼近實用。
考慮到學員的接受能力和當前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考慮到部隊辦公應用軟件的推廣使用及各級單位的網(wǎng)絡通訊的發(fā)展,院校應該增設數(shù)據(jù)庫知識和網(wǎng)絡實用技術等計算機技術課程的教學。學習這些課程,可以加深學員對計算機應用的認知,強化計算機應用意識,提高學員的計算機應用層次和應用廣度。
3.2教學體制
針對學員計算機基礎的不統(tǒng)一,最好的做法是建立課程免修、選修制度,實行分層次教學。申請免修的學員,必須通過課程免修考試,確實達到免修資格的,必須選修另一門計算機課程。這樣做,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員的學習興趣,自覺學習,使不同層次的每一個學員經(jīng)過院校培訓,在計算機應用技能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以學員隊為教學班的整體格局很難突破時,可以考慮在同一個教學班里實行模塊化層次教學。我們可以將課程內(nèi)容分為基礎部分和提高部分,并對每部分再劃分成若干模塊,如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操作系統(tǒng)、漢字輸入、Office辦公軟件系列、Internet模塊。在每一模塊的學習前,通過測試找出基礎較好的學員,賦于他們助教的職責。學員們正值風華正茂,擔任助教無疑似一種催化劑。他們?yōu)榱苏故竞米约旱哪芰?,會更加努力學習,鞏固所學內(nèi)容,為基礎較差的同學答疑解惑,把“帶頭玩”變?yōu)椤皫ь^學”,端正學習風氣,全面提高計算機基本技能。
3.3教學模式
邊防部隊院校都建立了校園網(wǎng),但是利用率不高。我們應該向一些校園網(wǎng)絡文化開展的比較好的高校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wǎng)絡超越時空局限的特點,采用集中式網(wǎng)上教學與分布式網(wǎng)上教學相結(jié)合的方式,拓展教學平臺。集中式網(wǎng)上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上,教員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施一對多、一對一的指導教學;分布式網(wǎng)上教學,以學員的主動學習為主,借助網(wǎng)絡平臺,通過電子課件、電子作業(yè)、網(wǎng)上答疑、電子實驗報告、網(wǎng)上討論等多種網(wǎng)絡教學手段,對知識進行鞏固、補充和探究,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1-5]。
此外,我們可以利用第二課堂,舉辦計算機知識講座,開闊學員的眼界,激發(fā)學員的求知欲。適時開展各類計算機應用活動。計算機應用技能不必局限于漢字錄入一種,可以是多樣性的,如開展電子板報制作比賽、幻燈片制作比賽、動畫制作比賽、網(wǎng)頁制作比賽等。少些單一的、突出個體的比賽,多些綜合的、突出團體合作的比賽。通過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由少數(shù)帶動多數(shù),由個體帶動群體,把邊防部隊院校的計算機學習風氣和應用水平推向一個較高層次。
3.4考核制度
邊防部隊院校計算機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是應用型人才,所以考核評價的重點應該放在操作和實驗上。學期末集中進行綜合的機試和筆試固然重要,但平時的實操也不能忽視,如何公正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是考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為了避免學員的應試學習方式,我們除了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員的計算機意識外,還應改革考核制度,對課程實施模塊過關制,即每學完一個模塊就進行一次測評,每完成一個大實驗就進行一次檢查評價,以此來構成學員的平時成績。分段檢查(測評)學員是否達到學習要求,只計成功,不計失敗,只記錄最終結(jié)果,比如學員在某一模塊中學習不理想,允許他在本課程學習期內(nèi)補上該模塊的測試成績,這樣得來的平時成績能較真實地體現(xiàn)學員的學習狀態(tài)。我們可根據(jù)各院校的實際,將平時成績與最后的綜合考試成績按一定的比重有機組合,得出學員的課程總成績。這樣,將過程評價、動態(tài)評價與終結(jié)性評價結(jié)合起來對學員的學習進行考核、評價,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對學員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給出真實評價,反應出學員的真實水平。
3.5促進與其他課程融合
教育部在2006年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于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一是它必須進一步同其他各個學科專業(yè)交叉與融合,二是迫切要求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專業(yè)領域問題的能力。學習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其目的是讓學員以計算機為工具,為其他學科服務。學員在結(jié)束計算機課程之后,基本具備了使用計算機的技能,我們必須讓學員的這一技能在后續(xù)的課程學習中得到保持,不斷使用、不斷熟練、不斷提高。
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計算機在其他課程中的應用因素,發(fā)揮和發(fā)展計算機的工具作用。這項工作必須有其他課程教員給予積極協(xié)助配合?,F(xiàn)在的課堂教學,教員都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說已經(jīng)很好地將計算機應用整合到課程教學中;與此同時,教員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員運用計算機作為工具解決本課程面臨的問題的思考方式,根據(jù)不同的課程情況,選擇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結(jié)合計算機技術在本學科領域中的運用,逐步養(yǎng)成學員在實踐中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本課程與計算機應用的交叉與融合。例如,在公文寫作課上,可以結(jié)合Word的文字編輯操作,要求學員上交電子檔的公文,讓學員熟練掌握漢字錄入操作和常用的公文排版格式;政法教員可以給學員布置一些調(diào)查報告或論文,鍛煉學員利用網(wǎng)絡搜索工具收集和處理信息,提高學員的信息處理技能;邊檢、邊管等專業(yè)課教員可以通過各種業(yè)務模擬軟件,提高學員對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使用和維護水平等。如此以來,有效地防止了學員的計算機應用技能的衰退。
4結(jié)語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時效性很強的公共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邊防部隊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大計。院校在計算機教學中,必須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排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不和諧因素,創(chuàng)新思路,大膽改革,努力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目標,與部隊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一致。
培養(yǎng)學員的計算機應用技能,不僅僅是計算機教員的職責,也是其他學科教員、學員隊管理干部的職責。它涉及到教學、實踐、應用及其校園文化氛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院校全體人員通力合作,共同樹立計算機應用意識,全方位提升院校計算機教學與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超,孟莉,耿濤. 高職高?!坝嬎銠C文化基礎”的教學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 計算機教育,2009(5):100-103.
[2] 馮博琴. 計算機基礎教學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04(9):7-10.
[3] 向昌盛,周子英. 獨立學院計算機基礎講座式教學法的初探[J]. 計算機教育,2009(1):46-49.
[4] 李峻靈,倪蘊濤. 高等學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育教學對策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09(2):134-135.
[5] 劉艷君,胡雪梅. 高等學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設想[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6):43-46.
Explor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for Non-computer
Specialties of Frontier Forces College
ZHANG Dong-ling
(The Sec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 Academy of the Public Security Frontier Defence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663,China)
Abstract: In colleg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for the sake of non-computer specialties student to learn computer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states and problems in teaching, combining with som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lleg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are proposed.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plan; teaching mode; evaluating system; course blending
(編輯:彭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