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灤南縣倴城鎮(zhèn)的皂戶村,是當地西部28個沙區(qū)村之一。每逢冬春季節(jié),這里便風沙肆虐,塵土飛揚,婦女出門時人人都備有一條紗巾,愛干凈的男人出門時也習慣性地備上一個口罩。由于土壤質地瘠薄,沙化嚴重,近幾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沙土地上打上了機井,安置了電源,實行了沙改。農民王維安就在沙土地上做起了文章,靠種植促養(yǎng)殖,加上辛勤的勞動和靈活的頭腦走上了致富路,年收入6萬元。過上了美滋滋的幸福日子。
王維安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漢子,憨厚不善言談,種了0.8公頃(12畝)的沙土地。這0.8公頃地年年他要種0.33公頃(5畝)的花生,667平方米(1畝)平均產花生325公斤,花生市場價格目前每公斤5.2元,他拿出500公斤榨了花生油,售出1125公斤花生收入5850元。種了0.33公頃上茬小麥下茬玉米,小麥667平方米平均產400公斤,玉米平均產600公斤。目前市場小麥價格每公斤1.8元,售出小麥1500公斤獲效益2700元。又種植了1334平方米(2畝)的甘薯,667平方米產量達到1750公斤,目前市場售價每公斤1.6元,增加收入5600元。去年靠種植總收入達15000元,扣除種地成本4000多元,純收入1萬元。
他在種地的同時,還搞起了養(yǎng)殖業(yè),購買了10頭奶牛,種地留下來的玉米秸、小麥秸、花生秧、花生殼、白薯秧都成了他的寶貝,自己購買了粉碎機,將以上物品粉碎,作為奶牛的粗飼料,將榨油留下的花生餅,加上玉米面,作為奶牛的精飼料。每天每頭奶牛平均產奶20公斤,消耗精飼料10余公斤合成本20元,目前鮮奶市場價格每公斤2.7元,每頭奶牛產奶期間每天可賺24元,每月按28天計算,產奶期四個月,可獲效益近3萬元。奶牛的精飼料主料是自家產的玉米,因此實際效益還不止這些。并且奶牛產出的糞便經發(fā)酵后是良好的有機肥,返還土地逐年可減少化肥用量,降低了種地的成本。沙土地越種越肥,漸漸達到了良性循環(huán)。
他還在購買飼草和銷售甘薯上做起了文章。近幾年,村里奶牛養(yǎng)殖戶增多,飼草常常不夠用,特別是春季往往青黃不接,王維安就抓住時機,到附近不養(yǎng)牛的村莊去收購玉米秸,拉回來賣給村里的養(yǎng)殖戶,自己賺運費。時間長了,附近的村民都給他留著,建立了穩(wěn)定的貨源和銷路。每年可創(chuàng)收4000元。在甘薯銷售的時候,他不急著出售,而是將甘薯用地窖儲藏到冬春兩季,冬季有時間就去城里賣烤白薯。沙土地產的甘薯經儲藏一段時間,既香又甜,很受城里人青睞,甘薯價格能翻上一番多。如果沒有時間去賣,儲藏的甘薯也能提高2~3毛錢的價格。可增加收入3000~4000元。
他在搞種植業(yè)的同時,針對全村是奶牛專業(yè)村,村內設有與當地大型乳業(yè)企業(yè)合資建立的擠奶廳,頭腦靈活的他,又與畜牧部門聯(lián)系,利用自己高中畢業(yè)的文化,參加了培訓班,學習了奶牛擠奶和管理知識,做了一名擠奶、記賬技術員,持證上崗。由于奶牛擠奶的時間多是早、中、晚,與自己的生產和生活不發(fā)生沖突。這樣一來,每月他又可增加收入1000元。
不甘心受窮的王維安,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和靈活的頭腦。在普通的沙土地上刨出了“金”,找到了自己致富的路子,創(chuàng)出了好效益,小日子越過越紅火。(河北省灤南縣倴城鎮(zhèn)政府 金慶忠 郵編:0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