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遠遠地,就聽到教室里傳出來王芝泉那鏗鏘有力的聲音:
“黃亞男,腿要抬高,控住,控住,勾腳面,現(xiàn)在還不能放下來!”
“不行不行,錢瑜婷,你的平轉(zhuǎn)還得再溜一點!點翻身時,左腳右手要一致。串翻身時,手和腳要有暴發(fā)力,記住了!”
“林芝,你先壓臥魚!林芝,臥魚再低一點!再低一點,胯關(guān)節(jié)要壓開!”
“姚心怡,你的鷂子翻身手要打開!你再來一遍!”
“圓場時腿一定要勾腳腕,王倩瀾,你別越跑越僵!兩個膝蓋要微蜷,你還得練!”
“林月媛,山膀要圓一點,臉不要僵,肩膀要放松!不要扛!”
王芝泉在教學(xué)時,好像長了若干雙眼睛,“昆五班”武旦組六名學(xué)生每時每刻的狀態(tài)都被她盡收眼底。她說,這三個學(xué)生個子高,可以扎大靠,演女將軍威風(fēng),那三個學(xué)生個子還小,就練短打、出手及娃娃生,要根據(jù)孩子們的特點來合理安排教學(xué)。在王芝泉的精心調(diào)教下,她們中的四位已獲得了全國小梅花獎。
王芝泉戲出《擋馬》
王芝泉的代表作《擋馬》,伴隨著她整整半個世紀的舞臺生涯?!稉躐R》一戲最能體現(xiàn)王芝泉銳意改革,不斷探索昆劇武戲的執(zhí)著精神。
《綴白裘》第十一集記載著《擋馬》為亂彈腔,唱的是【披子】,此乃一種整齊句式。這個戲昆劇失傳已久,在其他劇種中還有保留,但比較簡單。上個世紀50年代初,傳字輩方傳蕓、汪傳鈐在輔導(dǎo)揚劇《楊八姐打店》時受到啟發(fā),請曲友戴夏據(jù)《綴白裘》所載《擋馬》劇本重新整理并譜曲。戴夏填制了一套〔北黃鐘·醉花陰〕套曲,此曲節(jié)奏比較鮮明,有快有慢。1954年11月,方傳蕓和汪傳鈐攜《擋馬》于華東戲曲會演首演成功之后,此戲得以聞名全國。
1957年,還在學(xué)花旦的王芝泉很偶然地向上海京劇院的王泗水老師學(xué)習(xí)了《擋馬》小片斷,匯報演出時竟獲得好評,令她欣喜異常。真是機緣巧合,不久方傳蕓老師就準備給戲校武旦組開《擋馬》課。聽到這個消息,王芝泉鼓足了勇氣向昆教組組長倪傳鉞老師表示自己想學(xué)《擋馬》,在王芝泉的不斷“糾纏”下,倪老師同意了。于是,王芝泉借機從花旦組轉(zhuǎn)到武旦組,一面跟京劇老師松雪芳學(xué)習(xí)京劇武旦戲,另一方面跟方傳蕓老師學(xué)起《擋馬》來。
1958年初,王芝泉已將《擋馬》學(xué)下來了。這天,外地的梆子劇團來上海演出,其中就有《擋馬》一戲。梆子劇團的《擋馬》始自于方、汪兩位老師,但有加工改造。他們用了二張桌子,二把椅子,增添了不少武戲技巧,開打很多,很花哨也很猛烈。王芝泉一下子就給迷住了。第二天,方老師又讓王芝泉去看李玉茹、孫正陽的《擋馬》?;貋硪槐容^,王芝泉自然更喜歡梆子劇團的《擋馬》,她覺得李玉茹、孫正陽的《擋馬》太文氣了,梆子劇團多好,精彩熱鬧。但方老師卻持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京劇《擋馬》刻畫的是人物,開打恰到好處,唱念表演都很到位。方老師的話點醒了王芝泉——武戲技巧是為劇情、為人物服務(wù)的,不能想當(dāng)然地認為打得熱鬧,絕活多、難度高就是一出好武戲,王芝泉領(lǐng)會了。
經(jīng)過慢慢磨煉,王芝泉的《擋馬》已經(jīng)相當(dāng)熟稔,有技巧,有難度,有人物了。盡管如此,每當(dāng)演出時,觀眾的叫好聲及掌聲又會使王芝泉犯“炫耀”技巧的毛病。有一次演《擋馬》,楊八姐一上場,在反四擊頭的鑼鼓聲中,直接從后臺圓場沖到臺口,來了一個抬腿亮相。左腿往前一抬,左腳尖正好抬在額前,當(dāng)場就一個碰頭彩。王芝泉覺得自己腿好,就該給觀眾看腿,多火爆、多有激情啊,可以表現(xiàn)楊八姐刺探軍情后急于回家的心情,王芝泉心里頗為得意。事后,方老師狠狠地批評了王芝泉,他說,怎么能用小將、馬夫這類人物出場的動作來代替有大將之資的楊八姐的出場呢?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此番受教,王芝泉對武戲技巧和人物的關(guān)系又多了一層理解和認識。
當(dāng)時全國上下各地各劇種都在演《擋馬》,怎么才能演出自己的風(fēng)格和特點來呢?王芝泉想尋找突破。這時方老師根據(jù)王芝泉腿好的特點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讓她練習(xí)“雙腿掏翎子”。于是,觀眾看到,楊八姐進了焦光普開的酒店,她看見店堂的陳設(shè)而疑心重重,她向舞臺右側(cè)觀望,慢慢抬起右腿,一個漂亮的右腳掏翎子,她又向舞臺左側(cè)望去,慢慢抬起左腿,一個漂亮的左腳掏翎子。“雙腳掏翎子”,這在全國的武旦界絕無僅有!用得恰到好處,表現(xiàn)了楊八姐此刻內(nèi)心的疑惑重重。1978年上海昆劇團成立后,王芝泉又動腦筋了,怎樣讓這出戲更加出彩呢?方老師又貢獻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讓王芝泉穿上厚底。武旦、刀馬旦是從來不穿厚底靴的。但是,穿厚底符合女扮男裝的楊八姐這個人物,雖有難度,卻可以平添幾分舞臺瀟灑,王芝泉又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國第一。1982年,他們看到金華婺劇團在演這個戲時使用了“踢寶劍出鞘”的絕招,很合情理,也打算在演出時使用。練吧,練吧,王芝泉自甘“靶子”,讓搭檔張銘榮、陳同申輪流踢,千萬次的試驗后,終于成功地掌握了踢的力度和角度,而王芝泉的腿上卻早已是一大片的烏青塊,她從頭到尾哼都沒哼一聲……
除了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新和提高外,楊八姐與焦光普的這段打斗也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地改進。通常,武戲的打斗場面總是敵對的雙方打得你死我活,而在此戲中,楊八姐由于身份被焦光普識破,所以她的打是往死里打,往要害處打,處處要將焦光普置之死地;而焦光普盡管武功高強,由于已經(jīng)識別出楊八姐的身份,他的打主要是避讓楊八姐,保護楊八姐。這段開打就非常有意思,充分利于桌子、椅子,借鑒并發(fā)展了“組合盜腰牌”,“上椅子”、“來回倒”等技術(shù),打得有聲有色,成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在特定情境里的開打。
1982年,焦光普、張銘榮讓臺給師弟“昆二班”的陳同申。1985年《擋馬》代表上海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團里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加工小組,有方傳蕓,導(dǎo)演李進,以及京劇院的張美娟、李仲林二位專家,大家一起出主意精磨此戲,不斷地加工提高。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芝泉、陳同申獲得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主演一等獎,同時《擋馬》還獲得小戲演出獎及樂隊伴奏獎。盡管昆曲《擋馬》大獲成功,但是這幾對“楊八姐”和“焦光普”并不藏私,基本上是演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對所有求學(xué)者都是悉心傳授,不計報酬??梢哉f,這出凝聚了兩代人心血的《擋馬》不僅給觀眾展現(xiàn)了精彩的武戲,也展現(xiàn)了豐富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