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杖錫過山峰,雨里風(fēng)煙轉(zhuǎn)不窮。
暗壑水聲清泱泱,深巖花令濕蒙蒙。
遙知雪嶺開亭近,舊說云鄉(xiāng)有路通。
自恨青鞋踏城郭,仙游長在夢魂中。
這是北宋詩人舒亶所吟的杖錫詩句,令人遐想,誘我神游。我始終想象著它傲立于天外的特別峻奇和神秘,這對于未到過杖錫的我,心中早就涌動著一股向往的激情。
這一天終于企盼到平生第一次涉足杖錫采訪的機緣,為了編寫《四明鎖鑰》一書,載著革命老區(qū)人民的深情厚誼,與文聯(lián)采風(fēng)組一行6名寫手,踏上了紅色之旅。
我們乘著對這條山路了如指掌、章水鎮(zhèn)政府杖錫籍李師傅的小車,沿著章溪河歡快的笑聲,穿過蜜巖橋,在山間盤旋公路蜿蜒而上,雄偉的大壩、蔚藍(lán)的“大?!背尸F(xiàn)面前;青山包圍下的皎口湖,被譽為有高山天池氣勢、西子風(fēng)光之美。對高山一向懷有鐘情的我,早就忘卻山路的陡峭與曲折,沉醉在窗外那一晃而過的綠色世界。放眼遠(yuǎn)眺,山勢錯落高低,幻化成千姿百態(tài)的形狀,時??梢钥吹进B在空中飛、車在峰上轉(zhuǎn)、人在山下行的奇觀。漫山的松竹青翠欲滴,在萬里無云的藍(lán)天下顯得分外靚麗,山道旁、峰谷中,不時閃過一叢叢紅色的楓樹,以及章水境內(nèi)頗多的銀杏樹。我們盤旋在峰回路轉(zhuǎn)的高山中,往下望去,對面的周公宅水庫正在施工,雄偉壯觀的大壩初現(xiàn)端倪,我們的車子長時間開不出山對面水庫大壩巍峨的影子。
我們像山峰中的小鳥,飛過細(xì)嶺到赤水,一路是斑斕多姿的山景,窗外一閃而過而令人眼花繚亂的瑰麗風(fēng)采尚未看清,又有讓人目不暇接的綽約風(fēng)姿接踵地?fù)涿娑鴣?,使我恍如置身于一個夢幻無窮、有青山綠水相伴的綠色大花園里。
小車穿過了幾百年未墾荒的原始森林后,在一個叫茅鑊的古村前停住,跳下車,首先映上我眼簾的便是高聳入云的古樹名木;有幾百年的古銀杏,粗壯的香榧樹,還有直插云霄的金錢松,我們在落差幾十米高的村口山頂綠蔭下小憩,微風(fēng)勁吹,令人心曠神怡。一時間,旅途顛簸的疲憊悄然消失。
汗熱被涼風(fēng)代替之后,我們繼續(xù)前進,也不知拐過了幾道山路,不知不覺中我們已進入了古四明山心。下車上山,撥開齊腰深的茅柴草,忽見一塊刻有“四明山心”的巨石,如橫空出世突兀山腰,有了這塊從天而降的巖石才增添了字豐村的小名——“字巖下”。從這塊有字的巖下,曾走出過古代的進士、秀才,乃是中國的脊梁,文明發(fā)展的星火,古往今來,有許多巖下的人都可大字書寫。
渡赤水、過翻身、走過茅鑊、躥字豐,我們沿著山溪奔跑,一路掠過幾座小水電站,據(jù)說隨著周公宅水庫的興建,這些精致而獨特的小水電站將被淹沒庫底,實在可惜,一百年后或許被當(dāng)成文物,在此最后相見感覺十分復(fù)雜,我們留戀不舍的幾次回眸,存心想留下它美好的記憶。我們的車穿梭于高山深谷的庫底下,仿佛在溪邊爬行的螞蟻,顯得猶為渺小。抬望眼,千仞峭壁的參天古松高大偉岸,令人震驚的遒勁與軒昂,石縫中頑強生長的松樹,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曳,似乎在招手鼓勵我們向前挺進。
一路勞頓,我們的車到了李家坑作休整。村書記、村長與駐村干部早已等候多時,我們像萬里征途跋涉回家又疲憊的游子,一屁股“癱瘓”在李家舒適的“坑”里,熱情的村民捧出聞名遐邇又十分好吃的花旗芋艿烤霉菜,喝著梅山云霧茶,坐在潺潺流動的溪坑水邊,欣賞著四周青翠美姿的“神女峰”,真的讓我們忘卻了行走在他鄉(xiāng)深山采風(fēng)的艱辛。吹著習(xí)習(xí)涼風(fēng),怡然入夢,幻化成十分愜意的世外桃源。我們依戀著李家坑清幽的“神仙居”,樂不思?xì)w。
握別眾“鄉(xiāng)親”,一步一回頭,八十叟老園丁李老師還在深情地注目遠(yuǎn)送,我們在李家坑過了一回“神仙”,從谷底到山頂,向著鄞縣第一高峰杖錫飄去。
汽車加大油門,盤旋向上,穿過云層,幾乎在向天空行駛,飛過分水嶺,章溪河的水便從我們的腳下分流遠(yuǎn)去,激流直瀉。我們翻山越嶺,從朦朧的山頂往下俯望,面前豁然天地開闊,四面青山相擁的山岙里,屹立著一幢幢亮麗的高樓,當(dāng)我一腳踏入海撥近千米的鹿窠時,我被杖錫獨特的地理位置所驚嘆。你看,這里周身彌漫高山縹緲不定的淡淡薄霧,我忽然想起清朝大學(xué)者李暾詠在杖錫說過的一首詩:“山頭若非云,靜中境不動;往來二十里,嶺上曾無空?!币还墒譀鏊謳в胁柘愕那逍驴諝鈸涿娑鴣?,滿眼都是靈秀的青山,白練似的飛瀑,走進溫馨的山谷,仿佛進入了神話般的天堂,我的心一下子醉了。如果說,我將李家坑形容為世外桃源,那么,眼前的杖錫可以贊美她為天上人間,一點也不會過。
杖錫鄉(xiāng)所在地鹿窠,大概過去是鹿的窠,在杖錫山周圍380里的四明山,有280個山峰,終年云霧縹緲、山風(fēng)呼嘯,民間有“杖錫無六月、捂攏就落雪”、“天陰即雨雪、不問冬夏秋”的諺語。到杖錫就可避免漫長而難熬的酷暑,而充分享受到高山清涼的長夏,被人們譽為鄞縣的西藏,最佳避暑勝地。傳說書圣王羲之、道教派陶弦景、書法家虞世南、縣令王安石等名人都到過杖錫避暑度假,留下過許多珍貴的勝跡。這里古代早已形成三教九流,尤以道佛甚盛,《道藏》中說:“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實杖錫可以代表四明,在杖錫西十公里的大俞山主峰崖下,橫列著四個山洞,洞深2米、寬約5米,中間相通,因其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稱“四明”,四明山名與明州之名均由此而來。在去新建杖錫寺的路旁,還立有一塊4.5米高的巨石,由宋人書刻的“四明山心”屏風(fēng)巖,這一切點明了這里是“四明山的中心與發(fā)源地。”
在佛教界,杖錫寺是四明山最大的寺院而名聞天下,原址現(xiàn)在鹿窠村學(xué)校所在,建于唐龍紀(jì)元年(公元889年),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吳越王錢繆賜額“延勝禪寺”,遂成叢林,享譽四方。明末全寺被毀,然風(fēng)物依然,明中葉王守仁有《杖錫道中》一詩流傳:“山鳥歡呼欲問名,山花含笑似相迎。風(fēng)回碧樹秋聲早,雨過丹巖夕照明。雪嶺插天開玉帳,云溪環(huán)碧抱金城。懸燈夜宿茅堂靜,洞鶴林僧相對清?!闭f出了四明山杖錫寺曾有過的輝煌歷史。
現(xiàn)在新建的杖錫寺,就在老寺對面的山岙里。據(jù)說,新寺建成后,寺內(nèi)自然形成兩口噴發(fā)的泉井,冬暖夏涼,終年不涸。去新寺能路過屏風(fēng)巖,山邊四周肥沃的土壤種著高山云霧茶,松竹簇?fù)恚迳霹N漫山遍野,競相開放,那種繁花似錦、紅綠相間的景觀為它山所罕見。清全祖望在《句余土音》中見此景即興賦詩:“三月春深杜鵑啼,有花冉冉隨之飛。太平杜鵑天淚涕,五色祥光照晨曦。四窗四面無雜種,五色杜鵑花仲融。老夫凡骨非仙骨,但取花漿和墨濃?!?/p>
村前門前山有“中峰”巖巨石,立在巨石上眺望,對面山岙里的新杖錫寺如高山簇?fù)硐碌蔫髮m,顯得特別莊嚴(yán)神圣,我們繞巖石下山,又見“訶佛”、“再來石”等摩崖刻石。黃宗羲見石詠詩:“見說三生夙有靈,再來太白尚留名……年年獨向巖中聽,恍惚如聞禮誦聲”。說明黃宗羲也到過杖錫,他不僅對杖錫寺,且對這里的奇特巖石情有獨鐘。
我們從村口落差幾百米的“百步階”沿著澗溪往下行,忽被一塊數(shù)仞高的巨石阻隔,溪水分道而流,陡壁間有巨石分三級,每級高數(shù)丈,巨石上刻“三峽”兩字,在一股清泉涌出處刻有“浴心”、“醉泉”、“過云”等字樣。我站在“宋鹿窠摩崖石刻群”的石碑下,面對著飛流直瀉的三級飛瀑,體驗著千百年來先賢們將天造的美景,早就形容為微縮的長江三峽,真是入木三分。誠然,這里沒有船只,但當(dāng)我佇立在飛瀑沖擊下的巨石上,仿佛就乘在飛駛的長江輪中。我把身體貼于光滑又冰冷的“浴心”石時,似乎有一股透心涼爽的泉水從我的心中流過,我蹲身用雙手掬起一捧清泉,透明澄清的泉水汩汩地從指縫流動,流動的是生命的源泉,潤澤的是和諧的生命,啜飲一口,頓覺甘洌清涼,讓人如飲佳釀、似品龍井,如癡如醉。我注視著“醉泉”下奔騰的清泉,遐想著流水所到之處潤澤著松木和茅竹、村舍與山農(nóng),創(chuàng)造出綠洲和文明。足下被溪水沖成的泉坑,水面幽藍(lán)漣漪,白云在水面浮動,青山在水底變幻,天地間蒙上了一層神秘氛圍,使我感覺到有一種融洽怡寧的東西,支撐在天地間,那就是杖錫的天、山、泉,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互潤的水墨山水畫,且畫意盎然,情景交融,這是大自然恩賜給杖錫的壯麗奇美的山水啊!
“身到鹿窠似故鄉(xiāng),貪看瀑布濺衣鑲。三更夏月涼四明,避暑還度杖錫享?!?/p>
這就是我對杖錫的深情眷戀與贊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