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商業(yè)繁榮企業(yè)發(fā)達的城市,人們往往會淺表地以為它必將缺乏文化底蘊。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商業(yè)與企業(yè)的發(fā)達繁榮,必有為其付出聰明才智的精英人才。而這些人才的生長與發(fā)展必與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相關。
今天,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典籍研究室饒國慶先生、周慧惠女士等倡導組織“伏跗室讀書會”,十幾位讀書愛好者聚集伏跗室求恒齋商討讀書活動事宜。古色古香的建筑,神韻雅致小小房間里,擺著一張古老的長桌,四周擺放著古式的木椅,朝向院落的依壁而立的古式書柜上貼著“伏跗室讀書會”六個字。已經(jīng)有多位素不相識的書友靜靜地坐在這里了。不知因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大家自然地都有了一種肅穆虔敬的心情。
我見一位女士在抄寫墻上棕紅色木板上的文字,也不禁看了幾眼,“伏跗室觀書約”,心想,這大概是為家屬子孫立的讀書規(guī)矩。只見上面寫著“善觀書者,澄神端慮,凈幾焚香”,這是告誡讀書者對待讀書要有神圣虔誠的態(tài)度。“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隨開隨掩,隨損隨修?!边@些都是從愛護書籍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并沒有從怎么讀書來要求,但是這是讀書人必有的基本素養(yǎng),抑或是基本道德。也曾見過有人讀書喜歡折角,心里曾惋惜不已,有幾次還送上幾枚書簽,可惜他們總不以為然,這也可能與他們從小的家庭教養(yǎng)有關。也曾有人向我借書,不僅久借不還,而且無奈被討回的時候,書已經(jīng)慘不忍睹,因而幾次曾痛下決心,想在自己的書房里寫上“本室圖書可在此閱讀但概不外借”。這時聽饒國慶先生介紹說,伏跗室主人馮孟顓的這個藏書室是對外開放的,他讀書致用,以書會友,傳播文化,私下里便為自己感到有點汗顏了。
馮先生的外孫陳振澤先生介紹說,外公管理藏書室制度很嚴,煙酒、麻將不得入內(nèi)。外公生前立下遺囑,將所藏圖書和伏跗室都獻給國家。很遺憾的是,有次家人回來,看到里面有官員在打麻將。先生說到這里很有些憤憤然。不是讀書人,怎么知道藏書室的神圣呢?不是讀書人,怎么會在這里感受到心靈在接受洗禮呢?
十幾位來自不同行業(yè)的書友,今天在這里相識,大家的感受正像這房間里的兩塊木板上的對聯(lián)——“奇書細品多滋味,益友切磋少謬然”。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讀書愛好,有的研究金石,有的研究易經(jīng),有的研究諸子散文、傳統(tǒng)文化,還有的專攻寧波景點文化,有的專攻一個門類,走遍全國各地圖書館,為收藏圖書,花費了一百多萬元。面對他們,我感到我以前的觀點沒錯,文化孕育著寧波人的智慧,滋養(yǎng)著各行各業(yè)的精英人才。好的商人,好的企業(yè)家是有深厚文化滋養(yǎng)的。面對他們,我感到我的讀書面和鉆研精神還遠遠不夠。雖然,我的書房擁有頂天立地兩面書墻,數(shù)千冊圖書,坐在其間,其樂融融,但我的書更多的是限于文學、教育、教學研究類的書;我的讀書,更多的是實用,為我的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所用。
出得門來,只見孝聞街窄窄的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匆匆。這時,我似乎感到空氣里尚有誘人的書香。忙碌的人們,你可曾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