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中學生知識的匱乏、生活經(jīng)驗的缺失,已經(jīng)成為制約學生語文水平提高與語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頸。要有效地補充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完善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拓展、引帶是絕對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課外閱讀進行補充。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水平與能力。我十分重視學生自主性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與方法的指導。
為了引領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我在每周有限的語文課中,特辟出一節(jié)來向?qū)W生推介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從孔子到現(xiàn)當代學者陳寅恪,從《蘇格拉底對話錄》到西方政治之父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等,都向我的學生進行介紹,除了介紹這些學者或他們著作的主要內(nèi)容,更介紹這些著作或作者在人類社會思想領域的貢獻與地位。讓學生在心中產(chǎn)生這樣的一種意識:讀書檔次是一個人的品味高低的標志。我這樣做不僅是為開拓學生的眼界,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確立一種正確的讀書觀,促使學生提升自己的讀書品位。
有了這樣的準備之后,我要求學生自己去新華書店或在家里爸媽的書柜中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歡的,估計自己能夠看懂的,有一定檔次的圖書自行閱讀。要求學生在自己有感覺的地方用藍色的筆隨文作出適當?shù)呐?。第一步我們只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與以及在閱讀時是否做標記、批注。第二步我們就檢查批注的字跡是否工整。批注的語句是否通順。第三步我們就尋找出批注得相對精妙的正面案例進行表揚。“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痹谥R的增長、經(jīng)驗的補充這個方面,教師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辦法越俎代庖的,必須依靠學生自己,所以我在高一年級引領學生如何進行課外閱讀上作了較大的精力投入。
首先,利用課本的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中把一些文章演繹得妙趣橫生,在淺近處發(fā)現(xiàn)其精深,在平淡處看到其神奇,并告訴學生教者之所以看得如此深透的思維方式方法,并也適時地讓學生參與進來進行一些局部賞析的“嘗試”,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利用這個機會樹立學生對教師的崇信心理,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其次,教師與學生同讀一篇文章,教師告訴學生閱讀的具體要求和操作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整體性自主閱讀嘗試,然后教師向?qū)W生宣讀自己的閱讀心得一主要是批注內(nèi)容,教師宣讀完之后讓學生對教師宣讀的所謂“心得”進行質(zhì)疑與補充,這是一個示范性的引導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激發(fā)學生閱讀熱情的過程,尤其是教師宣讀“心得”之后的質(zhì)疑補充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更是教師表揚鼓勵激發(fā)賞識學生的大好機會。
最后,就進入學生自主性閱讀交流的階段,讓學生各自同時閱讀一篇相同的文章,讓他們依據(jù)前階段教給他們的方法去進行,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并讓學生對他人的評點進行評判,教師適時予以補充、評價、指點、引導。
這就是我的“三步導讀法”,我就是這樣在教學動態(tài)中讓學生感受、認識并學會運用評注圈點閱讀法的,這個方法的關鍵不在這種閱讀的形式本身,而在于利用這種方法養(yǎng)成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善于挖掘、發(fā)現(xiàn)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