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知識的引導者的角色轉(zhuǎn)變,學生則由單純的知識接受者向知識的求索者的角色轉(zhuǎn)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活”起來。
一般來說。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學生迫于外在壓力的學習動機大大多于內(nèi)在的學習需求。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應付考試不會獨立思考,沒有探索欲望,沒有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等。針對這種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活”起來,教師要講究教學策略。在具體教學中,筆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策略如下:對于還不適應自己講課模式,既沒有理清學習品德與社會的思路,也沒有把握品德與社會脈絡的學生,在剛接手時,要講授幾節(jié)課,以便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品德與社會脈絡,準確找尋每一課的知識點;然后待其基本掌握后,再列出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的構(gòu)架,讓學生主動在課本中找尋具體知識點,鼓勵其在課堂上開口。成績優(yōu)、劣的學生都要照顧。一目了然的知識和問題讓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回答,能夠回答出來則在課堂上大張旗鼓地表揚。對于回答不出來但敢于主動回答的學生也要對其的勇氣表示嘉獎,給其回答問題的信心。老師千萬不要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更不能諷刺、挖苦學生,不然,不僅打擊了該同學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其他同學也會由于害怕受到諷刺而三緘其口。
對于分析題,無論回答的正確與否,只要學生敢于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就要給予表揚,這是對學生肯動腦敢于公開表達自己思考成果的肯定,這樣不僅激發(fā)了該學生的動腦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其他學生的動腦熱情和在課堂公開表達自己見解的勇氣。不管回答正確與否,只要回答就說明學生動了腦筋,回答正確說明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正確,對于提高品德與社會成績大有裨益,也能夠反映出該同學對于品德與社會問題的駕馭能力;回答錯誤則說明思路不正確,在聽了教師的思路點撥后也會更有收獲,明白自己的錯誤之處,以及以后如何改正等,其實也有利于品德與社會成績和品德與社會解題技巧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做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不能把學生看作死記硬背知識的“記憶器”,而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這無疑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